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形态的一种表现,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对于单个人的犯罪行为的中止是很容易认定是否属于犯罪中止。
但是对于共同犯罪中如何认定犯罪中止,颇遗言争议。
我个人认为,由于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恩的先前的行为已经融入共同犯罪的整体行为之中,因此,认定犯罪中止成立的标准,应有不同。
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1)应当具备及时性,共同犯罪的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以前。
但是犯罪结果一旦繁盛,无论其结果是由全体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还是由部分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共同犯罪已经即遂,就不能存在犯罪中止。
这是时间的条件。
2)全体共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停止可以进行下去的并能产生犯罪结果的的行为,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以后,对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进行劝说阻止,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接受了劝说,在能够继续进行犯罪的条件下,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全体共同犯罪人都可成立犯罪中止。
3)必须具备有效性。
必须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并且有效的防止和阻碍犯罪结果的发生。
这个有效性必须具备两个因素:(1)主观上,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人自动切断与其它共同犯罪人的共同故意的联系,并且将中止的意图以言行的方式告知其他的共同犯罪人。
(2)客观上,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效地切断自己的以前行为与共同犯罪整体行为的有机联系。
因此,如果共同犯罪人自动,消极的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并能切断自己先前行为与共同犯罪的联系,就具有了有效性。
如果共同犯罪人自动消极的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能切断自己先前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行为与共同犯罪的联系,就必须采取积极的行为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或者有效的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才能具有有效性。
这样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但是如果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未切断自己先前行为与共同犯罪的联系,以至共同犯罪继续进行或者产生犯罪结果的就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如果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切断了自己在主观上客观上与共同犯罪整体的联系,使自己的先前行为丧失了引起犯罪结果的原因力量,虽然其他共同犯罪人仍将犯罪完成,但是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先前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已经不具有因果关系。
因此,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但是如果,共同犯罪人的中止行为并不能使自己先前的行为丧失引起犯罪结果的原因力量作用,其先前的行为仍然是产生犯罪结果的烟瘾一部分的,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人与其他共同犯罪人都应以犯罪即遂论处,起中止行为可以在量刑中作为酌情情节予以考虑。
2005年3月23日晚,段某伙同曾某、陈某、袁某持刀前去寻找通过前结怨的邱某报复末成。
次日,邱某托人打来电话约定双方此县城一店内和解。
当晚7时许,段某、陈某、曾某、袁某四人各带一把西瓜刀前往。
此快到店门口时,邱某刚好从店里出来,段某见状走开到一边,陈某、曾某、袁某三人则持刀上前追砍邱某,邱当即被砍倒,后经送医院抢救没有效死亡。
[分歧]怎样认定本案段某自动退出共同犯罪的性质问题?法院办案人员此处理时产生两种分歧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段某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理由是:一、段某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即行为人此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
二、段某此客观上并末实施犯罪行为。
段某虽然和同案犯一起去了作案现场,但是并末动手。
案件一死一伤的后果系同案犯所为,与段某没有关。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段某的行为已构成犯罪既遂。
段某携刀与同案犯一起前往现场,作案意图明显。
虽然一死一伤的损害结果不是段某亲手所为,但是此共同犯罪中仅有个人中止犯罪行为,而末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其他人的犯罪行为,导致损害后果发生的,仍属于犯罪既遂。
[分析]作者赞成第二种意见,段某的行为属犯罪既遂。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此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因此,构成犯罪中止应符合“三性”特征:即主动性、适时性和有效性。
主动性是指行为人中止犯罪的行为是其主观意志的体现,不是此外力的强迫下所为,即使客观上存此可通过通过继续作案的情形也未实施;适时性是指中止行为发生此案件发生过程中,如果犯罪已经完成,犯罪结果已经发生,才停止犯罪行为的实施,就不能构成犯罪中止;有效性是指行为人仅消极地停止犯罪行为还不够,还必须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构成犯罪中止,犯罪结果已经发生的也就不存此犯罪的中止问题。
此审判实践中,单个犯罪行为的犯罪中止问题较容易认定,共同犯罪则较复杂,有别于单独犯罪。
由于共同犯罪各个行为人的行为之间相互联系、密切结合,相互补充和利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犯罪结果之间存此着整体上的因果关系,不能将其中各个行为人的行为割裂开于整个犯罪行为之外去分析,每个犯罪行为人由于其参与密谋犯罪的首先前行为而导致其只有此采取措施阻止其他共犯继续犯所密谋之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条件下方能成立犯罪中止。
因此,各犯罪行为人不仅要对其本人的行为负责,还要对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及整个其所参与密谋犯罪的后果负责。
也就是说,此共同犯罪的场合,犯罪一经着手,单个的共同犯罪行为人仅是消极地自动放弃个人实行行为而没有积极阻止其他共犯的行为和有效地防止整个共同犯罪结果的发生,对共同犯罪结果则并不断绝因果关系,就不能构成犯罪中止。
就本案而言,段某此实施犯罪行为前,已事首先和其他同案犯有共同的意思联络,达成意思一致,准备一起去实施犯罪行为,要对邱某进行报复,并同其他人一同携刀前往作案现场,段某主观上的共同犯罪故意明显。
之后此共同犯罪过程中,段某虽自动退出,未亲手实施犯罪,但是其并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其他共犯的犯罪行为和防止损害后果的发生,整个共同犯罪最终得通过完成,并导致邱某死亡的重大后果,整个共同犯罪已属既遂,不存此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
因此,段某单个的退出不能影响整个共同犯罪既遂的定性。
而且,由于整个共同犯罪已属既遂,也就不存此个犯的犯罪中止问题,不能片面将段某的行为独立于整个共同犯罪之外去分析。
从因果关系方面来讲,此整个共同犯罪过程中,段某是共同犯罪的成员之一,事首先参与了对整个共同犯罪的谋划,并一起带刀前往作案现场,不能否定其与案发后果的因果关系,段某理应对其参与谋划的整个共同犯罪及其后果负责。
当然,此量刑时应考虑段某自动放弃砍人的情节酌情从轻对其处罚。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试论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要件:即时间性、自动性和有效性。
司法实践中,个体行为的犯罪中止不难认定,但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共犯基于主观上的共同犯罪故意而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亦即其整体性的特征使之具有与单独犯罪不同的特点,如果共同犯罪行为人一致同意放弃犯罪行为,或者在犯罪行为终了后一致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各共犯成立犯罪中止应无疑问。
实践中这种情形较为少见,往往共同犯罪行为人中有一人或一部分人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单独放弃犯罪行为,此种情况下行为人能否成立犯罪中止,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本文对此拟作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一、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的界定笔者认为,在共同犯罪中,成立犯罪中止,其自动性和时间性特征与单独犯罪并无太大的出入,而在有效性特征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要想有效阻却共同犯罪整体造成的犯罪既遂结果,仅仅自己采取积极措施是不够的,而必须将这种积极措施的范围扩大到全体共同犯罪人。
那么如何理解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特征呢?对此,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以下五种观点:第一观点认为,既然共同犯罪行为具有整体性特征,那么,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也只能以整个共同犯罪是否最后达到完成状态来确定。
个别共犯意图中止犯罪,必须在停止自己犯罪的同时,迫使其他共犯停止实施共同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
第二种观点认为,共同犯罪行为虽具有整体性特征,但实际上是由每个共犯的独立行为组合而成的。
其中个别共犯自动停止自己的犯罪,就与共同犯罪完全脱离了联系,同其他共犯的行为就不再有任何关联,因此,其自动停止犯罪就应被视为犯罪中止。
第三种观点认为,除主犯外,其他共犯中止的有效性,应以行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为限。
如果努力阻止其他共犯继续实行犯罪,但因能力有限而阻止无效的,仍可成立犯罪中止。
第四种观点认为,共犯中止的有效性,应以他是否有效地切断自己以前的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确定。
第五种观点认为,判断共犯中止有效性的标准是中止者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与整体的共同犯罪行为解体,或中止者的中止行为必须能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危害行为已对共同犯罪行为所形成的原因力。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忽视了行为人的相对独立性,第二观点则与第一种观点相反,忽视了共同犯罪的整体性,第三种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到共同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第四观点虽考虑到了共同犯罪的整体性和因果关系的特殊性,但仅强调了客观上因果关系的切断,而忽视了主观上意思联系的断绝,因而上述四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第五种观点综合考虑了共同犯罪人成立犯罪中止在主客观两方面的要求,是比较合理的标准。
首先在客观方面,该观点认为行为人自己脱离共同犯罪并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在其脱离行为不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之情况下,还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该结果的发生;其次在主观方面,行为人不能仅限于自己在主观上脱离共同犯罪故意,而且还应使其他共同犯罪人知悉这一事实,以切断其在主观上给其他共犯形成的原因力。
如果行为人在望风时悄悄溜走,则不能构成犯罪中止。
因为悄悄溜走的行为并未对其他共同犯罪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而是使其以为仍有人在望风从而继续放心地实施犯罪行为。
如果行为人在望风时以明示或暗示的方法令其他共同犯罪人知悉其已不在现场,在主观上就有成立犯罪中止的可能性。
二、共同犯罪行为人成立犯罪中止的司法认定根据上述观点,以下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行为人的分类分别论述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成立犯罪中止的情形。
1.主犯成立犯罪中止的司法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第26条的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种:(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亦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