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现状中国商务部近日公布2011年第二批一般贸易稀土出口配额,共计15738吨,该数字较去年第二批配额7976吨增加约97.3%。
近乎一倍的配额提升,是中国基于保护环境和可用尽资源、维持可持续发展,并切实考虑全球稀土供应与需求的情况下做出的积极努力。
但是,美日和欧盟一些官员却认为中国对稀土的供应仍“不充分”,“扭曲了市场”。
西方国家一面纷纷关闭自己的稀土矿,转而廉价购买和囤积中国的稀土资源;一面又大加指责中国限制稀土资源的出口战略。
围绕中国的稀土问题,成了国际上的热门话题。
上篇:稀土是21世纪的“黄金”镨、钕、镝、铽……仅仅在一年前,这17种稀土金属对公众来说还只是陌生的化学元素。
今年以来,随着其价格的上涨和部分国家的“抗议”,稀土金属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从最新潮的黑莓手机到最前沿的电动汽车,稀土都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以至于有人把它称之为“绿色科技的钥匙,面向21世纪的黄金”。
目前,全球已探明稀土资源不到一亿吨,是既稀缺又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几乎没有人不承认稀土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稀有的“工业维生素”2009年岁末,美国波音787梦幻客机试飞成功。
其主要结构由碳纤维合成材料与钛材料制成,在远航时能节省20%的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也更少。
这款飞机采用的新型材料与稀土、有色金属等原材料有关。
美国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这些原材料,再用这些原材料制成新型材料,组装成性能更好的飞机,并以很高价格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
稀土材料的用途非常广泛而重要。
稀土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形成上千亿元的产业。
因此,稀土又被称为“工业维生素”。
稀土资源在诸多产业均有广泛应用,不仅在高科技产业,而且手机、电脑硬盘、显示器等大量生活日用品的生产都离不开稀土。
因此,稀土又被称为货真价实的“21世纪黄金”。
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行业成为备受市场瞩目的蓝海。
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稀土功能材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抛光材料等等,将成为未来新材料领域的明星。
关于稀土资源的重要性,邓小平1992年南巡期间曾形象地比喻“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二)稀土资源为何“稀有”?“稀土真的那么稀有吗?”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不久前给出答案:未必,只要你愿意挖。
大多数稀土元素都相当普遍,其中几种稀土储量甚至比铅还多。
打火机里的电石是用稀土做的,稀土用于煤气灯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
现在市场上稀土供应减少是出于经济和环境因素,而并非是因为稀土稀缺。
一年多前,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题为《有利于地球的元素被毁灭性开采》的文章写道,当代最绿色环保的一些科技———从电动汽车到节能灯泡到大型风力发电机———都依赖一组特殊的物质才能存在,它们被统称为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中的镝和铽非常紧缺,因为它们是绿色能源产品的魔法配料。
极少量的镝能够使电机中的磁铁变轻90%,铽则可以使灯泡节能80%。
世界上99%的镝和铽产自中国。
由于稀土在地壳中的分布非常分散,很难开采或开采成本极高,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床也比较有限。
按照去年7月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马克•亨弗里斯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绘制的世界稀土版图,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36%、19%、13%和5.5%。
其他稀土储量较大的国家还有印度、越南、巴西和加拿大。
此外,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北亚的朝鲜,中西亚的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北欧的挪威、格陵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非洲的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布隆迪、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埃及等不少国家和地区也都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稀土矿床。
但迄今为止,规模较大的可开采稀土矿床主要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和波罗的海的几个沿岸国家。
而目前真正大量开采的,仅有中国。
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7%,俄美澳三国的产量都几乎为零。
美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为保护稀土资源,美国在1997年就封存了国内最大的已探明稀土储量达430万吨的芒廷帕斯矿。
日本没有稀土资源,却是储备稀土资源最多的国家。
《日本时报》网站2010年10月援引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显示,日本90%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
(三)中国稀土的忧与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荣的骄傲。
但是近15年来我国的稀土资源却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大破坏。
2009年中国稀土产量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但是我国的稀土却没有“物以稀为贵”,长期以来由于产量过剩,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使中国稀土一直以很低廉的价格销售。
据统计,1990至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近10倍,但价格却下降了50%。
业内人士痛心地说,稀土卖的是“稀泥”价。
稀土的贱卖大大损害了中国的长远利益。
照此下去,中国的稀土储量仅能维持15年至20年,以后就要依赖进口。
在我国资源相对丰富的背后,却是不同企业“无序开采”的乱象。
以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为例,其境内拥有钨、锡、锰、锆、铪、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20多年前人们便开始在全南开采稀土矿,2006年以来集中爆发,全县出现近百个稀土矿非法开采点,仅全南县陂头镇就有几十个矿点。
有关证据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稀土39813吨,比原计划30258吨高出9555吨。
与此同时,稀土走私继续泛滥,进而引发私挖盗采环境恶化加剧。
在2009年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国海关连续破获稀土走私大案,涉案稀土总量上万吨。
开采稀土资源还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在相当长时期,我国稀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一些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稀土开采需要使用大量化学药剂,所排出的大量废水因此处理起来代价昂贵。
在中国,池浸工艺每开采一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矿,每年造成1200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有美国媒体报道,古云村,一个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小村落,茂密的竹林和香蕉林中,环境破坏的痕迹清晰可见,棕红色板结泥土已经龟裂,山谷下的土地寸草不生,那里曾经生长着青翠的水稻。
用来提取稀土元素的酸性物质最终进入溪涧和河流,破坏稻田和渔场,污染水源。
环境成本过高,加之中国稀土长期廉价,竟然形成西方国家纷纷关闭自己的稀土矿,转而廉价购买和囤积中国稀土的怪象。
那边,对本国稀土矿藏“捂”而不用,更谈不上出口以满足国际市场之需;这边,一再批评施压,要求中国以牺牲环境和长远利益的代价继续“贱卖”资源,这是中国稀土资源不可回避的忧与殇。
中篇:中国稀土何成西方“心疾”稀土最近一两年在美欧和日本媒体上几乎成了“心腹大患”,每一个可能打击“中国对稀土垄断”的消息都能获得大量欢呼。
然而,令很多中国人感到委屈的是:西方限制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我们认了;澳大利亚等国的矿石垄断企业借中国需求大涨价,我们也认了。
我们不想像卖白菜一样卖我们自己的珍贵资源,为什么就不行呢?(一)中国稀土出口配额之争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始于1998年,并对限制低附加值稀土产品的出口以及其出口的结构调整等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此举未能完全阻挡稀土的贱卖。
据了解,在2005年前后,中国部分稀土价格一度跌到了只有20元/公斤。
也就是从那年开始,相关部门开始有意识地降低稀土的出口配额。
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间,中国稀土配额数量出现不小的降幅。
数据显示,2009年稀土配额总量为4.81551万吨,2010年降为3.0259万吨,降幅高达40%左右,同时稀土出口还增加了15%至25%不等的关税。
2011年上半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同样延续了下降之势,首批31家获批的企业共取得1.4446万吨的配额,较2010年同期(1.6305万吨)降低约11.4%。
7月14日,商务部在官方网站公布了今年第二批一般贸易稀土出口配额,总计15738吨的出口数量比之2010年的同期配额几乎翻倍,且2011年的稀土出口配额总量已与2010年的情况基本持平。
在7月15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这是统筹考虑后作出的安排。
这个数量确定的依据既统筹考虑了国内资源的保护和国内生产消费及国际市场的需求情况,也关注到了国际市场对于稀土产品的需求情况。
”而早在去年10月底,在媒体的一则报道中,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就表示,“2011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不会大幅下降。
”(二)进口大国为何仍不满足在去年9月底外媒传出“中国开始限制、甚至禁止稀土出口”的谣言后,类似“我们已处于资源危机的边缘”、“中国对西方发动稀土战”的论调就在西方满天飞。
稀土这种分布在世界多国的资源,被西方媒体描述成中国要挟他国的“独门武器”。
美国《新闻周刊》称,稀土是高悬于中国贸易伙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稀土荒”、“稀土战争”于是成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心腹大患”。
有鉴于此,今年这份“出口配额”一出炉,立即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不满,且或多或少地受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稀土进口大国的压力。
欧盟委员会贸易事务发言人日前公开表示,“中国的上述决定非常令人失望。
”“欧盟将继续敦促中国方面重新考虑其出口管制政策,以确保欧盟各行各业获得充分、公平、可预见及非歧视性的稀土及其他原材料供应。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欧盟官员和交易员的话称,“新的配额相当于减少。
因为该配额最近经过修订,纳入了含有稀土金属的铁合金产品。
”另据日本《每日经济新闻》早先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计划在7月16日至7月18日赴北京会谈,重申日方在稀土问题上的立场。
与欧美国家一样,日本一直主张中国加大稀土出口,“以满足日本及全球的稀土需求”。
事实上,西方国家和组织的这些做法是“典型的施压策略。
”现在很明显的是,就连欧盟、美国在内,都不知道每年稀土的需求到底是多少。
日本更不用说,他们自身的稀土需求虽比较高,但更多的还是被当作战略资源在储备。
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的“忽悠“政策。
中国既然用30%多的稀土储量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出口,此时就更该坚守自己的稀土政策底线,不被欧美国家利用。
(三)多国借WTO对华发难正当欧美及日本等要求中国扩大稀土出口之际,世贸(WTO)7月7日的裁决令它们备受鼓舞。
世界贸易组织裁定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违规,欧美舆论一片欢呼。
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对这一裁定表示祝贺,并表示欧盟将利用世贸的裁决来说服中国停止对稀土出口的限制,他说:“这项裁决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将来定下规矩,而且成为与每个国家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德国《每日镜报》以“中国必须共享资源”为题称,这是欧美制造商和工人的重大胜利。
德国电视1台又以“中国的出口限制是非法的”为题说,中国可以提出上诉,但结果不是中国说了算,中国必须减少其出口限制,否则将面临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