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062-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可编辑含答案

g062-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可编辑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2月份考试高三历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在这里,他批评的是( )A.泛滥的直接民主B.虚假的人民主权C.坐庄式的轮番而治D.随意的官员选举2.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取得“历史的进步”是( )A.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国际地位提高B.中国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计划破产C.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直追世界强国D.中国赢得民族独立,社会性质改变3.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4.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5.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

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

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

我暂时不再贫穷了。

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6.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7.下表为小明整理的“政治文明成就表”,其中①②应分别填入( )A.代议制、古代罗马陪审法庭B.立法机构、英国议会C.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D.资本主义法制建设、苏联最高苏维埃8.“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

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

”上述内容出自( )A.《开罗宣言》B.《大西洋宪章》C.《联合国宪章》D.《马歇尔计划》9.1958年9月,阿登纳与戴高乐进行首次会晤。

两人的会谈公报宣布: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强调“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

该公报( )①揭开法德和解的序幕②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③为欧洲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④强调法德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10.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

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 A.宗教的虚伪B.灵魂自救的途径C.权力的产生D.生命的起源11.“英国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

”该项改革的意义包括( )①令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②让民主主体扩大至普通公民③以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势力④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更多政治权利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分卷II二、非选择题13(25分).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东方杂志》(1933年)“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

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

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三幅图片反映了欧洲社会怎样的历史现象?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

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材料二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

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

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

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17.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

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1)指出材料一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苏格拉底用抽签的方法选举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是对泛滥的直接民主的批判,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范围,故B项错误;坐庄式的轮番而治是泛滥的直接民主表现,故C项错误;材料批判官员选举用抽签的方法,而不是随意,故D项错误。

2.【答案】A【解析】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对于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恩格斯的出发点应该是世界上,国共之间的冲突是国内的,故B项错误;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直追世界强国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基本结束,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