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侵袭过程
(1)粘附与穿入 (2)繁殖与扩散 (3)对吞噬细胞的抵抗和杀伤作用

2.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两大类:

(1) 外毒素: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并
从菌体扩散到环境中的细菌毒素。

(2) 内毒素:内毒素存在于菌体内,是菌体的结构 成份。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菌体 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
侵入门户:即病原菌的侵入部位。多数病原
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定部位 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
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接触感染 创伤感染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多途径感染

四.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二).感染的类型

(一). 感染的来源
外毒素
机体产生
体内或体外
抗毒素
类毒素
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的关系
外毒素

外毒素的组成与结构: A亚单位+B亚单位
A亚单位:毒素的活性部分即毒性中心、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特殊受体结合的部位

外毒素的分类: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内毒素的检测


应用:1.患者是否发生内毒素血症?
2.注射用品是否有内毒素污染?
方法:鲎试验。 鲎试剂:鲎变形细胞溶解物。 原理: 内毒素 凝固酶原 凝固酶
凝固蛋白原
凝固蛋白 (凝胶状态)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侵入数量:
1. 病原菌毒力极强,极少量的侵入即可引 起机体发病。 2.大多数病原菌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 感染,少量侵入易被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与感染途径
细菌的致病机制
荚膜
侵袭力 粘附素

细菌的毒力物质 毒素
侵袭性酶 外毒素
内毒素


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部位
一、细菌的毒力
(一)概念

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表示。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 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 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全身感染

概念: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薄 弱,不能将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围 扩散,经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 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毒血症 (2)内毒素血症 (3)菌血症
(二).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显性感染
全身感染
菌血症 败血症

带菌状态
脓毒血症
隐性感染

概念: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 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 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 意义:通过隐性感染,机体仍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在防止同种病原菌感染上有重要意义。如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等大多由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素。大多数革兰氏阴性都有内毒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来源 存在部分 化学成分 稳定性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 阴性菌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 崩解后释放 蛋白质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
60-80 ℃,30min被破 160 ℃,2-4h才被破坏 坏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 毒性作用 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 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临床表现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 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 成类毒素 素
病人 外源性感染: 带菌者 病畜和带菌动物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
感染 来源
内源性感染: 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
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的区别
特征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来源 外界 自身 病原体 多为病原微生物 多为条件致病菌 免疫力 正常 低下 临床表现 多有特殊表现 常无特殊表现与感染部位有关 诊断 病原学确诊 病原体定位、定量、定性分析 治疗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调整菌群,用药敏实验指导用药 预防 疫苗等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调理

显性感染
概念: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
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 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 用(潜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 地位,而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 定性时,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即一般 所谓传染病。
荚膜

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肺炎球菌、A族和C族乙型链球菌、炭疽杆菌、 鼠疫杆菌、肺炎杆菌及流行性感冒杆菌的荚膜 是很重要的毒力因素。
侵袭性酶

细菌的侵袭性酶本身无毒性,但在细菌感染的过程 中有一定作用。
常见的有: (1)血浆凝固酶 (2)链激酶

(3)透明质酶酶
(4)胶原酶 (5)神经氨酸酶 (6)脱氧核糖核酸酶
(二)构成毒力的因素
1.侵袭力
荚膜 粘附素 侵袭性酶
外毒素 内毒素
2.毒素
1.侵袭力

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 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蔓延的能力。 构成侵袭力的主要物质有:细菌的侵袭酶、 荚膜及粘附素。

粘附素


粘附素:是位于细菌表面的特殊蛋白质或类似荚 膜物质。 常见有:如链球菌的微荚膜、M-蛋白质;沙门菌 的Vi抗原和大肠菌的K抗原等。 作用:能阻止吞噬,抵抗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其他粘附因子: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革兰氏 阳性菌的膜磷壁酸。
显性感染


分期:显性感染的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发病期及恢 复期。 分类: 显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分为: 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按感染的部位分为: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局部感染


概念: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下 来,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不断侵害机体的感 染过程。 这是由于机体动员了一切免疫功能,将入侵的病原 菌限制于局部,阻止了它们的蔓延扩散。如化脓性 球菌引起的疖痛等。
医院内感染
概念:是指住院病人、陪护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期


间发生的显性感染。 根据传染来源分类: 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 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 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 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