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2020课件
答
谢
陶中
弘 景
书
书马
秋
辉
1
目2
录3 4
课前导读 疏通文意 课文赏析 课文小结
课前导读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理解课文大意。
3、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运用。
第 一 章
课 前 导 读
课前导读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 学家、文学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 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 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 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 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课前导读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 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 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 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 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课文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 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 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 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同
学
陶 弘 景
们人 教
下版 八
课年 级
语
文
第 二 章
疏 通 文 意
题目解析
答复
答 谢中书 书
谢 友书征 。, 中即作 书书者,信的是朋谢,古人的书信又叫“尺信牍”或 曰”征信的官札职”。,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 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 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疏通文意
共同谈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第 四 章
课 文 小 结
课文小结
主题思想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 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 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 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略 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疏通文意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疏通文意
清晨 消散
此起彼伏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 一、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二、具体景物描绘: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仰视
俯视
静 景
平视
晓雾、猿鸟鸣 动 夕阳颓、鳞竞跃 景
表达了作 者醉情山 水的愉悦 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 感。
• 三、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赏析
总领
写景
抒情
写景:
作者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 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 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课文赏析 抒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尽现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 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期与谢灵 运比肩,显自豪之感。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疏通文意
人间仙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在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第 三 章
课 文 赏 析
课文赏析
划分段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