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品稳定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药品稳定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考核药品质量稳定性,为确定药品的合理有效期提供科学依据。

范围: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的稳定性试验
1.药物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药物在规定的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2.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
2.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

其中影响因素试验适用于原料药,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适用于原料药和制剂。

2.2 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样品所用容器、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应与上市产品一致。

2.3 应重视有关物质的检查。

3.影响因素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强烈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与建立降解产物的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时,将样品置于适宜的容器中,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可摊成≤10mm厚的薄层,进行以下试验:
3.1高温试验
3.1.1将供试品置于适宜的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中)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可摊成≤10mm厚的薄层,在60℃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
第10天取样,按照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即:性状、熔点、含量、有关物质、吸湿性、以及根据药品性质选定的考察项目。

3.1.2 若检测结果与0天结果比较,有明显变化(如含量下降5%),则40℃下按同法进行试验。

如60℃的结果无明显变化,不再进行40℃试验。

3.2 高湿度试验
在25℃将供试品开口置于相对湿度90±5%的恒湿密闭容器中(在密闭容器中放置硝酸钾饱和溶液),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验上述项目,重点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性。

如吸湿增重5%以上,则在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放置氯化钠饱和溶液),同法进行试验。

如吸湿增重5%以下,而且其他项目符合要求,则不再进行此项试验。

3.3 强光照射试验
将供试品开口置于装有日光灯的光照箱或适宜的光照箱中,照度为4500±500lx,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验上述项目,特别要注意外观的变化。

光照箱要有恒定的照度,要注意防尘。

4.加速试验
4.1加速试验是在超常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药物的稳定性,为药品评审、包装、运输及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

具体试验方法为:
取供试品三批,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在密闭容器中放置氯化钠饱和溶液)条件下,放置六个月。

分别在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末取样检测。

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

如在6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质量标准,则应在30±2℃,相对湿度60±5%(在密闭容器中放置亚硝酸钠饱和溶液)条件下,同法进行加速试验,时间仍为6个月。

4.2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预计只能在冰箱中(4~8℃)保存的药物,其加速试验,可在25±2℃、相对湿度60±5%(在密闭容器中放置亚硝酸钠饱和溶液)条件下进行,时间为6个月。

4.3 对于包装在半透性容器的制剂,如塑料袋装溶液、塑料瓶装滴眼剂和滴
鼻剂等,应在相对湿度20±2%(在密闭容器中放置CH3COOK·1.5H2O饱和溶液)条件下,同法进行加速试验6个月。

4.4 加速试验使用的恒温设备应能控制温度在±2℃,设备内各部分温度应均匀,
并适合长期使用。

4.5 液体制剂可不要求控制相对湿度。

5.长期试验
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中的长期试验方法进行考察,目的是通过长期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5.1试验要求
5.1.1要求供试品三批,市售包装。

在接近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放置,分别于0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取样,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中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

将检测结果与0月比较,以确定有效期。

5.1.2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可在温度6±2℃的条件下放置,按上述时间要求进行检测,制订低温条件下的有效期。

5.1.3 原料药包装应采用模拟小包装,但所用材料与封装条件应与大包装相同。

5.1.4 在稳定性考察期间,应详细放置样品的环境条件(温度和相对湿度)。

5.2 有效期的确定
5.2.1将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合理的有效期。

如三批统计分析结果差别较小,则取最短的时间为有效期。

5.2.2 如果数据变化很小,说明药物很稳定,可不作统计分析,直接确定有效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