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话传说中的月意象探幽

神话传说中的月意象探幽

神话传说中的月意象探幽康 小 红(西安外事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摘 要: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成为诗化的女性,是美与爱的象征,是生命与永恒的象征,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源于神话传说,月意象又是小农生活的现实梦幻,以及对君主专制的反叛。

关键词:神话传说;月;意象;小农经济;君主专制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3-0051-05在国外的神话传说中,月亮神大多是女性,巴比伦人民称她为伊什塔尔,埃及人称她为伊希斯,叙利亚人称她为阿塔格提丝,希腊人称她为阿尔特弥斯。

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神是太阳神羲和的妻子。

[1]民间流传的许多童话里也称月亮为 月亮婆婆 、 月姥姥 ,而从不称 月爷爷 。

为什么月亮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成为诗化的女性,是美与爱的象征,是生命与永恒的象征,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这一切似乎只能从人类文化积淀中的月亮情结去寻求答案。

一、源于神话传说,月成为诗化的女性,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月亮之女性特征的形成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的传说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多以嫦娥奔月为母体,由嫦娥形象引申到月中之有蟾蜍、有玉兔。

!淮南子∀览冥篇#有这样的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

高诱注云: 嫦娥,羿妻。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嫦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张衡!灵宪#则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遂托身于母,是为蟾蜍。

对于这一故事,民间传说更为全面和详细:羿原是天帝派下来射杀九日的英雄,因恃功自傲,做了一些坏事,被天帝贬为凡人,隔绝于天。

跟他一起下凡的妻子嫦娥也因此受了连累不准上天。

后来羿改邪归正,获得掌握生死权的西王母的不死之药。

但嫦娥早就对羿怨恨有加了,所以趁羿外出打猎之际,把两份灵药全部吃了,立马就飘飞起来。

等羿赶回来,她已在半空。

可是由于服药过量,药性猛烈,所以在升空的过程中,她逐渐变成了一只丑陋的蟾蜍。

一个美人变成怪物,她已无脸回天宫,无奈之下,只好投奔无人居住的极寒地带∃∃∃月宫,再也不敢离月半步,永远地承受孤独。

这位原本 天生丽质难自弃 的仙女,只因偷服灵药、私自飞升,酿成独守月宫, 碧海青天夜夜心 的悲剧。

有了这个神话,后人遂将月与嫦娥合而为一。

又因相传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而称月为 圆蟾 、 玉蟾 。

源于神话传说,月成为诗化的女性,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一)美与爱的象征让我们回望一下蒙昧蠢动的人类之初,那漫长的没有人造光亮的日子吧!当太阳这个百猫之王的脚步声刚刚远逝,黑夜这群老鼠就鬼鬼祟祟地探头探脑。

胆小而又狡猾的黑夜,小心翼翼地等到太阳鼾声如雷时,便肆无忌惮起来。

这些面目可憎的家伙,成群结队、张牙舞爪,狰狞地笑着倾巢而出,黑压压的,像潮水般前簇后拥、铺天盖地。

他们那腥臭的湿绒毛下的赘肉,如蛀虫般蠢蠢蠕动,赘肉里飘忽着的小眼睛,射出贪婪寒冷的绿光,无数咬收稿日期:2007-06-21作者简介:康小红(1971- ),女,陕西临潼人,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51第3卷第3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No 3,20072007年9月Journal of Xi an International U niversitySerial No 8牙切齿的 咯吱叮卡嚓声和追逐厮闹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我们能否想象一下,我们那手无寸铁的三五成群的柔弱先民,面对着这黑暗,感受会是如何呢?这时,月亮出来了!她穿着散发出幽怨和哀伤气息的青裙,淡淡的、薄薄的,风过时,雪白润泽的肌肤时隐时现。

在这魔鬼的欢宴上,唯有她不动声色,目光是那么温柔、那么娴静,脚步是那么轻缓、那么从容。

暗夜里遥望这样一轮明月,原始先民的心里又是如何的呢?敬畏而又感激?崇拜而又向往?那复杂而又难以名状的感受,人类又怎能忘记!古人已经远逝,我们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亲身地体味到月亮在远古的人类心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我们只能从残缺不全的神话片段中做一些盲人摸象的臆测。

随着识智的增广加深,人类逐渐走出黑夜的困惑,对月亮的那种崇拜敬畏的原始情感,也渐渐地淡漠,然而心理的文化积淀性,却把这种复杂的情感滥觞为绚丽灿烂的月亮文化,沉甸甸的人文之花,压低了那棵砍不断的神奇桂树。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 月意象,大多可从 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中,找到原型性的象征意义。

[2]例如李商隐的!新月#: 姬娥无粉黛,只逞婵娟。

月中嫦娥成了美的仙子。

不止文学作品,明代大画家唐伯虎的!嫦娥奔月#图,也把嫦娥描绘得美丽无比,无以复加。

画中彩云托月,桂影婆娑,嫦娥盛装艳服,端庄秀丽,雅而不俗,怀抱玉兔冉冉升腾,神采飞扬。

后世更把诸如 月殿嫦娥、 广寒仙子等美称借以指代女性之美。

如韦庄 垆边人似月,皓脘凝霜雪,苏轼的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新月如眉,让人想起伫立于玉阶的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有无限的恬淡婉约之美。

月代表了女性,代表了美,也代表了爱。

由于嫦娥(或称 月意象)具有了原形意义,即约定性的象征意义,那么她就能使人产生约定性的语义联想。

这种联想因嫦娥孤守冷寂的月宫而得,诗人们由嫦娥的孤独想到离人的孤独,又由孤独想到相思离别之苦。

于是有了抒发闺怨和思乡(闺怨是从女子的角度出发,相思则对在外的游子而言)之情的诸多诗篇。

[3]仅仅一部!全宋词#,就足以使寂寞的嫦娥不再寂寞。

她轻舒长袖,频频登场,善解人意,与离人同病相怜,极尽安抚宽慰之能事: 恰似横娥怜双燕,分别照画梁斜。

(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时而又促狭欺人: 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苏轼!诉衷情∀琵琶女#);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蔡伸!苍梧谣#),让闺中怨妇或是在外游子的一腔心事一览无余。

这样,通过嫦娥,把诗人的情感状态 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王国之中,从而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月意象在作品中的表现力度也骤然加强了。

(二)生命与永恒的象征嫦娥、蟾蜍、玉兔共同唤起人们对女性生殖的崇拜。

蟾蜍又称蛙,是生殖能力非常强的动物,而月中兔与母性联系更有意义,尹荣方在!月中兔探源#一文中指出: 兔子本身生理生育特点与月恰恰相应。

兔子交配后大约一个月左右(29天左右)即产生小兔,然后马上又能进行交配,再经一个月左右又能生产,而且兔子生产时总在晚上,兔子的这些特点与月亮的晦盈周期正好一致。

而月亮的活动大致也在晚间,可见兔之于月,原就有不解之缘的。

这一论证也使人想起女性的生理现象∃∃∃月经。

对此词的来历,古人可能是观察到月缺月圆,周而复始的周期变化与女性特征的生理变化正好吻合。

那么与之相同有二十八九天更生规律的兔子,也就往往称为 月兔,这样蛙、兔、月就在共同象征女性的意义上取得了一致,从而形成了一个女性生殖崇拜的集合形态。

月是女性,是母亲,是生命的象征。

中国许多的传说和历史记载中早就有一些因感月而孕的故事,!搜神记∀卷十#有: 吴氏孕而梦月入怀,已而生策;!汉书∀文后传#中说汉元后母亲 李亲任政君在身,梦月用户其怀,日壮大,婉顺得道。

这些都反映月亮所体现的女性的生命意味。

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它死而复生、万古长存的存在状态,以及嫦娥吞药而奔月成精、吴刚伐桂而随斫随合的神话故事,启迪着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月更以自身的圆缺,展示着时间在发展中的永恒,触动着古代诗人们对生命永恒的崇拜,使他们深刻感悟到人的群体生命的永恒在于个体生命的短暂。

我们从张乔的!华州试月中桂#的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对月亮的永恒生命的崇拜: 于月转鸿蒙,扶疏万古同。

根非生下土,夜不坠秋风。

结蕊圆时足,低枝缺处空,影超群木外,香满一轮中。

桂树的影子超于一般的树木之外,它的清香弥漫于月轮之中。

这些描写,写出了月中桂树的独特性和永恒性。

正因如此,诗人由衷地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如何同片玉,散植在堂东。

即自己虽不能同52第3卷康小红:神话传说中的月意象探幽第3期月亮一样永恒地高悬在天空,但也希望像月光中的桂影一样,年年岁岁,散植在普通人家堂室的东面,也能够永恒地存在于人间。

[4]月亮是运动永恒的象征。

古人认为 月印万川是循环不已的现象,艾烈德在!永恒复现的神话#中曾说: 月亮是最先死去,但也是最先重生的。

永恒不死,生命不息,月宫神话里就呈现出不死的生命精神。

嫦娥就是为了长生不老才窃食西王母不死之药而奔月的。

又有传说月中有吴刚,嫦娥也就有了一个伴儿。

段成式!酉阳杂殂∀天咫#里记载: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

树创即合。

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学仙有过的吴刚也被流放到了广寒之地。

这吴刚不知是男是女,据名而猜,该是男的。

这对孤男寡女走到了一块儿,想必也减少了不少寂寞。

同是这一部书,下面又说: 太和中郑仁本表弟,部记姓名。

常与一王姓秀才游嵩山%%见一人布衣洁白,枕一补物,方眠熟。

即呼之%%问其所自。

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

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

予即一数。

∋因开补,有斤凿数事。

月中的修补之匠既然达八万二千户之多,住在里头的人,当然就更不止这个数了。

那么,这样看来,月亮里边不但毫无寂寞,倒是热闹非凡了。

嫦娥的 不死之药、桂树的奇异活力,都是月亮不死的生命底蕴的展示。

面对自然物象的永恒,有人感悟到生命的个体虽然短暂,但生命的群体却和这永恒的自然物象一样是永恒的。

这种对生命永恒性的超脱认识,给薪火相传的人类的漫长历史注入了一种新的见解。

而借助月意象表达这一达观认识的咏月诗,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多见。

如唐末诗人栖白的!八月十五也玩月#,便是这一理性思考的杰作: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乃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青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全诗描写了月亮由新月至圆月的圆缺过程,月圆极而缺,缺尽而复圆,就在月的圆缺变化中,时光流逝,韶华忽过。

月在变化中体现着永恒,而人类在生生息息的变化中,也体现着永恒。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月亮永恒地悬挂在天空,而人类也永恒地观望着月亮,一年又一年,月亮有圆缺的变化,而人类也有不同个体的变化。

诗人正是从基于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存在这一点上,感悟到了人类追求永恒并能达到永恒的达观认识。

在此诗中,诗人表达了对那象征永恒的明月的无比喜爱之情。

这种喜爱之情,从诗题中的 玩月二字即可看出。

只有深悟了人月相得的两种永恒,才能达到这种 玩月的境界。

(三)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如果说太阳容易让人热血激荡,豪情满怀,那么月亮则容易使人看破红尘,否定现实的功利人生目的。

在古代诗人的心里,日与月的不同意蕴很早就已经被发掘与体认,这从夸父逐日与嫦娥奔月两则神话中可见一斑。

虽然对于夸父为何逐日与嫦娥为何奔月,人们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逐日所显现的时不我待的焦灼感与奔月所显现的对永恒世界和清静情性的向往,应是无可争辩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