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几点思考_周珂

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几点思考_周珂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总第116期)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几点思考周 珂1宋德新2(1、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完善我国环境刑法,使其更好地实现保护环境,惩罚环境犯罪行为,预防环境犯罪的功能,有效遏制环境犯罪行为,用法律制裁来遏制环境恶化趋势,以维护公众的生命健康权、财产权及生态利益。

关键词:环境刑法;环境犯罪;环境危险犯;有组织环境犯罪;责令恢复环境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51(2009)05-0120-10一、我国环境刑法要适应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总理指出: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即实现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0。

之后,周生贤同志在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标准等都要适应/历史性转变0,不符合/历史性转变0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要及时作出调整。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环境的负担也日益加重。

尽管国家一直都很重视环保工作,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但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大会指出,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

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五0期间,环境保护指标没有完成,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1]。

而且,近年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这些环境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财产产生了威胁,甚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蓝藻事件等。

这是与我国以往主要采取行政办法保护环境的方式分不开的,这些行政手段一般执行力度较低,易受地方政府意志的影响,而且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高,从而导致了我国环境恶化的局面。

要扭转这一局面,提高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需要我们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环保工作方式,采取综合的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等几个方面同时着手,采取综合的方法来进行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0。

法律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0的首要要素,其中刑法在法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卢梭曾说过:/刑法在根本上与其说是一种特别法,还不如说是其他一切法律的制裁力量。

0刑事手段作为法律中最有力的终极手段和保障力量,对犯罪行为有着最强大的威慑力,能起到惩罚犯罪和预防120*收稿日期:2009-04-14作者简介:1.周珂(1954) ),男,辽宁辽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2.宋德新(1974) ),男,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犯罪的功能。

在环境保护领域也不例外,环境刑法作为行政手段的后盾,对环境保护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失去了环境刑法的威慑力作为保证,行政手段的效力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完善我国环境刑法是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0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环境犯罪与环境保护目的二元论环境保护立法的宗旨或目的有一元论与二元论之分,一元论就是环境立法以保护环境为唯一目的,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普遍采用。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立法宗旨都以/二元论0为其理论基础。

/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0是由金瑞林先生提出的,主张环境立法有两个最终目的:一个是保护人体健康,另一个是保障经济持续发展[2]。

这种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具有工具性,强调保障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才是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0最早在1979年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6的目的条款中得到体现。

该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0实际上,这种/二元论0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并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0基础上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0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任务是尽快从/阶级斗争0转移到/经济建设0上来。

理论界也很快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0的范式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0的范式。

/二元论0也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顺理成章地隆重登场的。

其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二元论0确实在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巨大的功能。

/经济增长0的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获得全体中国人的认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0很容易并很迅速地在全中国达成普遍共识。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二元论0确实促进了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0相兼容的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3]。

我国后来制定的相关法律也都沿用了这一理论,在规定立法目的的时候大都使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0或/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0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0等用语。

无论是污染防治单行法,还是自然资源单行法,都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环境立法的一个最终目的。

我国的环境刑法虽然没有直接在法律条文中规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从刑法各个环境犯罪罪名的分布来看,大部分位于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之中,前者包括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和走私废物罪等,后者主要包括其第六节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等。

这说明我国刑法也是因为环境犯罪行为损害了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管理秩序才对其进行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也将经济发展作为环境保护法律的最终目的。

/二元论0的最大好处在于不致因保护环境而拖累经济的发展,能够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其害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会降低环境法作为部门法或特别法的独到价值,不能一心一意保护环境,而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当环境效益与经济利益冲突时,使环境法在价值判断上必然陷入困惑或踯蹰。

环境犯罪作为一种法定犯, /二元论0更是严重影响了有关法律的落实和执行。

与其他法定犯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相同,因为没有既存的伦理基础,环境犯罪的有关法律规定的实际实施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司法解释,而/二元论0将保障经济利益作为最终目的,很容易导致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得出取后者而舍前者的结论,从而使得环境犯罪行为在实践中得不到有效的惩罚,环境刑法终将沦为一纸空文。

因此,要让我国环境刑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就不能不从根源上改变传统的/二元论0思想。

三、环境犯罪侵害客体的定位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的规定,环境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情节严重或后果严重的行为。

我国刑法先是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放在破坏经济秩序罪中,即认定其犯罪侵害客体是经济秩序,现在放在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罪中,这种定位仍值得研究。

事实上,这类犯罪侵害的客体主要是公众的生命健康权利,也包括财产权,还包括环境享受的利益环境权,也包括生态利益。

环境刑法保护的不仅仅是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国家对环境的管理秩序和经济秩序,我们还应当看到在国家对环境的管理背后所体现的利益。

从环境犯罪的特征来看,环境犯罪表面上是违反了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其之所以受刑法处罚并不是因为其违反了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而是环境犯罪行为对环境造成了破坏121或者污染,损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环境权以及生态利益,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性,这才是环境犯罪之所以成为犯罪的原因。

简而言之,环境犯罪行为会对诸多法益造成侵害才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其对国家环境管理秩序的违反只是一个次要的特点。

我国环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权利义务关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或者保护某种利益,就是从法律角度来看,任何一部法律所形成的法律关系都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而无论是权利还是义务,都是为了实现或者保护一种利益。

权利义务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它们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分配利益和负担,从而维护其自身利益或社会普遍利益,实现阶级统治、公共管理的手段。

由环境刑法产生的法律关系其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保护这些动植物来维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从而维护生态平衡,这仅仅体现了一种环境利益,而没有体现一种社会关系[4]。

所以说,一般环境犯罪的客体并不是社会管理制度,而是这些制度所实现或者保护的利益。

这些被实现或者保护的利益除了传统上公认的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以外,还包括环境权和生态利益。

环境权的概念是伴随着环境危机于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

环境权的内涵是指法律赋予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的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

环境权的主体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和国家。

环境权的客体是具有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自然环境资源[5]。

一般认为环境权是一种人权,因为人权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密切联系要求现代社会赋予人权以环境权等新内容,同时环境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应将其纳入人权范畴,而且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都把环境权看做人权。

某些环境犯罪行为虽未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造成侵害,但是影响了人们享受原本舒适的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即侵害了人们的环境权。

此外,一些环境犯罪还会对生态利益造成侵害。

自然环境除了从经济的角度直接向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的用品或者原料之外,还承担了维护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以及其他间接功能。

这些间接的功能虽然没有对人类提供直接的价值,但是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进而维持人类长久生存和发展,而这一功能一旦被环境犯罪行为破坏,其后果十分严重,某些危害甚至是无法弥补的,如一个物种的灭绝。

同时,环境犯罪对生态利益造成的损害实际上是危害了全人类的利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因此,环境犯罪除了表面上对人身和财产造成危害以外,在更深层次上还危害了全人类的生态利益。

四、刑法中对环境犯罪留有的缺口我国现行环境刑法还存在着对一些环境犯罪留有缺口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