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

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

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
摘要: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是人们的思想与环境互动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

因此,文化与环境可说是彼此相生、相互影响与作用的。

中西文化自源头上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就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理环境。

本文将从中西代表地形的形成上来讲述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地理环境;差异
“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果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地异也。

”春秋时齐国人晏婴在其《晏子使楚》中如是说。

每一种文化状态都会因为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以及遇到的成长发展的机遇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一种文化成长过程中受到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初始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山川、河流、海滨、沙漠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而中西文化正是在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本文将就这些环境对文化影响进行比较,从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发展道路,探索中西文化在产生源头上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指的中西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及长江流域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或曰中国文化,和以爱琴海、地中海为中心兴起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或曰西方文化,从这一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依赖于地理环境,在一个相对温和宜人的地理环境中,才能产生人的聚集、互动、生产乃至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把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作用放在首位, 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近代的黑格尔到历史学家汤因比对此都有过论述。

例如,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人类的人相学可以分为树木茂密和水源充足的山岳型,土地贫瘠的缺水型,草地沼泽型,开阔的排水良好的低地型。


为什么华夏文明会产生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呢?我们试从地理环境的变化出发去探研,可以发现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黄河流域有比较丰厚肥沃的土壤层,这个土壤层的形成是由于从远古的时代起,中国北方的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地向南方移动,在经过蒙古大沙漠的时候,风力把细沙卷了起来,夹裹飞扬,但是当到了中国的黄河中下游一带时,由于风力不支,慢慢地沙尘又降了下来,经过长期的一个过程就在中原一带形成了约150 多米厚的土壤层;二是黄河中下游处于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以东的地带,这里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相对要充足和湿润得多,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下发现了水稻的种植与耕作,形成了定居的农耕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居乐业”和“男耕女织”的形成。

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得到人们敬仰的神灵与祖先,既非宙斯似的神力化身,亦不是阿加门农、赫拉克
利特式的南征北战的勇士,而是制耒耜教民农作并和药济人的神农,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播百谷的后稷,始作牛耕的叔均等。

从商代《说文》所记载的“里,居也,从田从土”到西周《吕氏春秋·上农》的“天子亲率诸候耕帝籍田……以教民尊地产也。

”中国以农立国的文化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从在这种小农社会的形成中,保证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保障和第一要素,这也同时促使了人必须静守于耕地,安心农作,形成了中国文化喜静的源头。

由于农业的根本是土地和定时耕作,这也同时形成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和以土地为基本资产的封建家族统治。

而反观西方的地理形态却并不适合农耕,比如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

位于南欧、北非与西南亚之间。

东西长400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800公里,总面积2966000平方公里,地形被迂回曲折的海岸线切割得破碎支零,形成了“小国寡众”的统治方式。

而它的地理形势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潜力,比如说,地中海的航路、航海业就非常的发达。

航路的发达使得商业逐渐的兴盛起来。

有了船,就可以四通八达。

因此地中海周围的文化也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古希腊、罗马、古埃及等等都在这一带。

这种航海业的兴起和商业和发展,使得西方文化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喜动、崇尚竞争、拼搏的精神,促使他们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则得到了充分的鼓励和发展。

而种自由主义的观念又反过来促成的商业的发达与发展。

因此,中国文化的居安不思流动,使得中国的家族发展得比较大,形成大家族式的静态文化模式。

中国古文化所形成的这一模式,正是对地理环境的一种适应和最优化选择,否则,就难以形成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的家族发展越来越大,而家族纽带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家族矛盾中的裁决权就以血缘为基础落在了父母、长辈手中。

而家族发展得越大,就越要求这种阶级、权限分割得鲜明,才能有效得管理家族。

而家族的扩大和相互联合,就成为了国,即国家的由来。

因此,中国文化所有的伦理、政治、经济、艺术和思想特征,都由“国家”的形成而来,这就是所谓“宗法制”和“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受到中国古文化推崇的由来。

如果说中国人长期定居的模式容易把天下太平作为一种理想追求的话,那么在西方世界情况就不一定了。

西方世界的社会生活动态感强。

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的农耕特点也是重要的,但是游牧业确实比中国要发达得多。

游牧业的特点就是动来动去的。

放牧的时候,一个地方的草被吃完了,不可能马上长出来,就得不断地迁移。

加上地中海一代的商业特别发达,假如你去经商,漂洋过海,显然不可能把一家老小都跟着迁走。

这样的条件,促成对个人行为的自决能力的强化。

很多人的冒险的精神容易被激发出来,被熏陶出来。

海上的贸易,面对大海,可以启示人对自然力狂暴的思考,引起人征服自然力的雄心壮志。

当然,这种自立、自决行为方式和冒险精神也会从另一个方面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们乐于争夺各种生存资源如土地等,乐于争夺一些要害地点,如港湾,航路等等。

英雄精神、骑士精神容易得到鼓励,于是发生战争的时间就特别多。

所以西方民族的个人主义突出,历史上好战性在西方表现的更为明显。

因此,长期以来,西方的主要国家,尤其是现代发达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首先都从海上的争霸和扩张而来,海上霸权与国家的地位始终联系在一起,因此航海业才会尤其得到重视和发展。

文化是人类经过不断探索与创造而产生的文明成果,但是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株人类文明之树的
成长与壮大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外,还是离不开本国土壤的滋养。

晏婴所说的不同的土壤孕育了各异的果实,中西文化何者为桔何者为枳并不重要,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却是其异“水地”也。

正如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指出的那样,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

海洋与内陆、山川与河流等不同的地理面貌以及气候差异对中西文化的影响都是基本的又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1
[2] 周兴茂.中西文化背景的差与科学的不同走向.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 年4:579-582
[3] 徐晓慧.吴亚峻.中西方人格思想差异的文化探析.文史博览·2005·理论·14:21-23
[4] 徐言行. 中西文化比较.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5
[5]冯黎明. 20 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6-1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