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湘教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湘教版)

3、从中我们可得到一个共识: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4、用图表示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画图略,见板书设计)
5、据版图小结:环境问题从成因主要表现为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6、据版图和图4-1-1提问:人类目前面临的这些环境问题从成因上如何归类?
7、由于不同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同,生产类型不同,导致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不同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有何不同?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本图4-1-1展观了人类面临的七种环境问题,本节课教学重点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
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通过大气运动、水的运动等形式,从某一地区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因此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地区走向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从环境问题的危害及防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使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引入本地的环境问题案例,如大气污染与酸雨、河流的污染等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深刻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自己制作了动画,以利于突破难点。学生容易掌握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后完成知识网络。
(3)根据图表及资料,说出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关系
(4)根据图表及资料,说出大气污染与酸雨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1)这节内容是中国版高中地理必修2节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第一节,是学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学习人地关系,是对以前各章人地矛盾的总结与升华,同时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做知识铺垫。
(2)内容分析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教材并没有像旧教材那样详细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分析出现的环境问题,而是开门见山地直接介绍了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等。在介绍当前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时教材并没有采取空间的教法,而是利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既增加了说服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转变阶段,在学习上存在三个关卡:即兴趣关、思维关、表述关,表现为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厚,不会理性思维,对知识的表述不清;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实际已接触到大量的环境问题,他们已具备了一些清晰的知识体系,知识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里面所说是学生的薄弱 环节,本节课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面中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参与案例教学、与合作探究,参与图文转换与讨论研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形成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读课本P80探索材料。
2、思考问题:“卡斯特罗为什么这样说?”
(二)据图提问:
1、提问:人类面临了哪些环境问题呢?请读图4-1-1回答。
2、设问:这么多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三)根据学生已学知识,提问分析画图:
1、提问:必修一地理课本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2、提问:必修二前三章我们又学到了什么?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探究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的优势,在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思考探索、思考提供素材。教材第一个探究材料,比较新颖,应充分应用它,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下面的学习建立心向。
(四)小结。
阅读资料,思考。
回答: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读图,说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思考,有学生尝试回答。
回答:自然地理环境的运动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回答: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人类活动情况。
回答:自然地理环境。
画图。
据图分类回答。
回答: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课件以超链接形式制作,操作灵活。课件中提供了板书设计幻灯片以及课堂小结幻灯片,供师生共同填空完成,便于建立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课件后面还提供了课堂评价,有选择题、综合题两类,可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九、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说出人类所面临主要环境问题;
根据资料对环境问题进行简单归类。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1、教法:情境教学、案例导读法,问题探究法。
2、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倾听讲解法。
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计算机
八、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倾听讲解法,学生可以针对课件中的资料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 课时2课时
二 课标要求及分析
1.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能根据环境问题的成因分类。
(2) 学生能通用已有知识,根据图4-1-2说明温室效应如何产生?根据图4-1-3说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根据图41-4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及海平面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