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0PPT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0PPT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1)宋代理学①形成: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 学派理学形成。②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 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 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 动力。(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 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 行为方式。(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 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 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影响:
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 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子的思想“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 有的人;
“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 “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节用”,提倡节俭(如“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名师点拨】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1)客观方面:春秋时期, 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 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主观方面: 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深度点拨】孔子“正名”的主张,实质上是要求恢复奴隶制社会的 正常等级秩序。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春秋时期,这种主张有 悖于历史发展潮流。
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 多样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 很强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 聚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具有连续性。
5.崇德尚贤,推崇大下为公。(1)表现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
德”“敬德”。②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 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⑤《礼记》
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春秋 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3)后世儒学 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 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 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一种维护统治 的策略。(1)春秋时期: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的理解
目录/Contents
01.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01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1.初步形成(1)起源: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 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 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核心:
3.秦汉(1)内容: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 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到隋唐(1)内容: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 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 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2) 特点: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多元一体 中华文化的形成。(3)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 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先秦(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2)内容: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 心形成。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 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3)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中写道:“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 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提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主张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
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春秋战国时期: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 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 精髓。(2)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 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 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7. 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 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 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 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 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 建设;“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 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 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 极作用。(2)消极影响:
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 民情,反对苛政。(2)战国时期:
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民 贵君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儒家早期的民本思想(1) 孔子的民本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 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愛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 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他劝告统治者的“为政以德”, 即孔子民本思想的体现。(2)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 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劝说统治 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削他们。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民本 命题“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 关系的体现。(3)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 他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著名 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崇尚大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 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时期,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 然。(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天人合一思想,将天、 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 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提倡个性自由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1)明清之交,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 (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要求冲
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 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 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4)思想上, 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西学东渐中, 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有其明显的消极作用;它宣 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突出;它 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该摒弃。
谢谢观看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发展: 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一些思想 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易错提醒】 “仁”和“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概念“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 的核心,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 约束。“仁”是“礼”的内在基础和灵魂,“礼”是实现“仁”的外在手段 和保障。克己复礼为“仁”,只有遵循“礼”才能达到求“仁”的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