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梅的风味小吃20111029

黄梅的风味小吃20111029

黄梅的风味小吃来源:黄梅政府网2011-10-29黄梅的风味小吃品种丰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勤劳聪明、热情好客的黄梅人民,在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到来,或重要宾客临门时,喜欢拿出自制的蜜酒、糕点和佳肴待客。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提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具有黄梅地方风味的传统风味菜点和小吃,如独山的印子粑、孔垅的豆油皮春卷、城关的豆渣敲青菜、孔垅酥糖、城关蓑衣圆、下新青豆炒鳝片、下新鱼面、大源湖野鸭炒酸菜、孔垅云片糕、大河石鸡、城关灌心糖、孔垅茶饼、龙酥等。

这些充满黄梅地方色彩的小吃,既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也是招待贵客的不可多得的地方特产,特别受人欢迎和喜爱。

特别是独具特色的五祖寺“素菜”,已成为黄梅风味小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独山印子粑:产地以黄梅上乡独山、停前一带,是黄梅人民喜庆送礼的传统食品。

它用白米和糯米为原料制成粉,揉成面团,再捏成鸭蛋大的面砣,把它按进印模里,反过来拍打两下即成。

烤、炕、油炸、水煮均可。

印子粑兼得白米、糯米之长,又白又糍,可以存放多时。

(2)孔垅豆油皮春卷:是大别山乡村特有的传统菜,历经千年而不衰。

据史料记载:唐明皇下江南时就品尝过这道名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朝拜五祖寺时,还不忘夸奖寻阳(黄梅)豆油皮春卷是道下酒好菜。

孔垅豆油皮春卷外形金黄,其味清新爽口,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这是因为它由豆油皮、孔垅梅发兴酱干、鲜地菜、花生米、芝麻油等制成。

其制法为:将豆油皮切成方块,花生米炒熟、捣碎,酱干切丁,地菜烫过、切碎。

将炒锅置旺火上,加油烧热,放入花生米、酱干丁、地菜末、精盐、葱花、胡椒粉,炒拌成馅。

将其包在豆油皮里,封口,投入芝麻油锅里炸成颜色金黄即成。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鄂东黄梅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做上几钵豆油皮春卷,乡亲们为图吉利又把这叫做“发财卷”。

孔垅豆油皮春卷品类繁多,以其选料不同,可分为八鲜春卷、五香春卷、元宵春卷等。

当地人若将豆油皮春卷待客,还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吃食规矩:其一,豆油皮春卷必须作为第三道菜上桌,既不能早出场,也不能迟亮相;其二,应将豆油皮春卷在蓝花品碗的口上砌成金字塔状,席上要请长者先举筷子,食者要一层层地往下吃。

红十五军诞生4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赵正洪将军千里迢迢回故里,最喜欢吃的菜就是孔垅豆油皮春卷。

实在是情系故土民风,重温乡土文化。

(3)城关豆渣敲青菜:其制作方法将“霉”过的豆渣切成小方块,烹饪时,加进青菜,佐以生姜、大蒜、辣椒粉煮熟即成,口感极爽,且有回味,还没有一般豆腐的那股泔水味,营养价值比豆腐还要高。

(4)下新青豆炒鳝片:将青豆去皮,下新大湖里的黄鳝去骨切片,加醋、盐、酱油、料酒、鸡蛋清,腌5分钟。

青豆用猪油加木耳爆炒,放入姜末、葱、白糖、白醋、精盐、高汤烧片刻盛起。

再放猪油、倒进腌鳝片,加湿淀粉爆炒,放进青豆和调料拌炒即成。

(5)大源湖野鸭炒酸菜:将大源湖野鸭洗净剁块,水中烫一下捞起,沥干。

再把酸菜切段,把锅烧热,放入猪油,倒进鸭块,加入姜末、葱、精盐、酱油爆炒,再加高汤、料酒焖之。

然后放入酸菜、大蒜、冬笋片炒熟,以湿淀粉“勾芡”,撒入胡椒粉即成。

(6)城关蓑衣圆:以毛芋头煮熟去皮,加苕粉混合热水冲调,揉搓为皮,以冰糖、金桔饼、香元条、蜜枣、虾仁、桂花、核桃、杏仁、芝麻糊、生猪板油(去皮)等切碎成馅,用苕粉皮包成丸子,用明火蒸熟,特点是香甜油润,柔软光滑,有弹性,为黄梅风味名菜。

(7)孔垅酥糖:为水乡古镇孔垅的传统名点。

下乡一位叫“张介苕”的糕点大师做法奇特。

其选料严格,制作认真,具有香、甜、酥、脆四种特色,并能治咳润肺,料中有香条、桂花、芝麻,食时甜酥,骨子虽用饴糖熬制而成,但松脆,不粘齿舌。

(8)孔垅云片糕:此糕片片松软爽口,为孔垅民间名点,因其状似片片云朵,故名。

其制法为:将芝麻炒熟碾细,拌上白砂糖待用,在方铁盆子里,用米筛筛入拌好的湿粉(籼米粉、糯米粉各半),一层粉,一层芝麻糖,反复4次,厚约2毫米。

蒸半小时后,切片即成。

(9)菜粑:最应景的节气小吃“三月三,吃菜粑”是鄂东地区流行了千余年的风俗。

每年从三月初一甚至更早几天的二月尾开始,鄂东黄梅县及周边地区,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做菜粑了。

三月三的菜粑是用芥菜和粘米(糙米)制成的。

春季长成的芥菜叶又肥又大墨绿油亮,将菜叶摘取后细切精碎;将本地产的早粘米,淘净后,磨粉炒熟,将熟米粉与碎菜叶混和搓揉形成米粉团,中间包上或荤或素各色各样的馅料后,捏合成扁圆的形状,上笼蒸熟,就是三月三最应景的节气小吃---菜粑。

“三月三,逛庙会,吃菜粑”在鄂东地区称得上是继春节之后又一大喜庆的节日。

自唐宋以来,每年三月三黄梅民间都要在四祖寺、五祖寺举办盛大庙会。

(10)吃粽子赛龙舟: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黄梅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县城乡。

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

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

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11)黄梅醋香青混鱼:多年以前的一道特色菜品,前几天上市场采购的时候发现了鲜度极好的青混鱼,就买回来试验这老菜品。

其实也很简单,青混鱼洗干净以后切成段-~~~ 加点盐味精料酒腌制一下后拍上少许的干面粉~~~~ 放油锅中炸到外表发脆时捞出~~~~ 取一小碗放适量的老醋,少许芥末油,加点青红辣椒末拌匀~~~ 空锅烧热,把青混鱼放进去~~~ 快速的烹入老醋~~~ 迅速翻炒~~~~ 立即装盘。

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2)黄梅富贵喜旺螺:前天晚上,一位厨中老友前来叙旧,话题自然离不开美食。

此君最近几年便走大江南北,阅历无数,打开美食的话题,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古人云:“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与此君畅谈,果然乃一大快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美食轶事,听得我是津津有味,恨不得立即自己也出去闯荡一番。

言谈间,偶尔谈到了黄梅本地的名牌肉食品——喜旺烧肉,此君对黄梅此物也大加赞赏,称每回黄梅,必定要大快朵颐,一饱口福。

偶笑言,那我今天晚上就请你吃“喜旺”!打发人出去很快买了2斤喜旺烧肉回来,2个人喝点小酒,又加了一个温拌海螺,此君直呼FB!坚持说一个菜就足矣。

偶大笑:好,一个就一个,顺手把做好的温拌海螺倒进拌好的烧肉里面,看,这不就一个菜嘛!~老友哈哈大笑,言道:你还是以前那样豪爽。

杯酒交错间,老友品尝了偶亲手办置的加了海螺的喜旺肉,惊呼好逮!仔细品尝之下,果然风味大不相同,确实不错!老友笑言,又一款经典美食诞生了。

老友的话给了我灵感,何不重新研制一番?!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3)黄梅干锅家乡骨:选用小排骨,加鸡蛋,茶树菇,板栗等,再加姜片,酱油,八角等香料煨制而成特点:排骨软烂,浓香四溢!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4)黄梅锅巴肉片:【原料】猪里脊肉300克,大米锅巴100克,玉兰片50克,水发冬菇50克,豌豆苗50克,葱100克,姜5克,蒜10克,泡辣椒10克,酱油10克,胡椒粉2克,料酒20克,味精1克,白糖25克,醋15克,盐3克,蛋清25克,豆粉30克,素油250克,猪化油100克,鲜汤50克。

【制作过程】 1、猪里脊肉去尽白筋,横切成薄片,用盐、胡椒粉、料酒、味精拌匀;并用蛋清豆粉挂好浆。

2、冬菇去蒂片成片,玉兰片片成片。

葱切成节,姜、蒜切片,泡辣椒去籽切成斜刀片。

锅巴掰成5厘米见方(或圆形)的块。

用酱油胡椒粉、料酒、味精、白糖、醋、盐、水豆粉加鲜汤对成芡汁。

3、炒锅置火上,下猪化油烧热(约180℃),将肉片入锅炒散,滑熟,倒入漏勺。

锅内留底油,下冬菇、玉兰片,泡辣椒、姜,蒜、葱,稍炒,下肉片炒匀,烹入芡汁,下豌豆苗,稍收,起锅装碗,锅巴入烧沸的素油锅中,炸至黄色。

浮起即捞起,装入窝盘,并浇上少量沸油,将锅巴和炒好的肉片同时上桌,趁油烫迅即将肉片淋于锅巴上即成。

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5)黄梅红烧鱼头:选用活花鲢,切下鱼头,洗干净,剁成大块,锅中下猪大油烧热,爆香葱姜片,下鱼头块翻炒一下,下适量的高汤,以淹没鱼头为度,下蚝油,白糖,料酒,老抽,味精,鸡精,大火烧开,转小火靠到汤汁快干的时候淋上花椒油,撒上小香葱末就可以了!7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6)黄梅红烧鱼杂:原料:偏口鱼鱼籽200克,青鱼肝(鱼面)200克,安康鱼肚100克,豆腐200克,五花肉片60克。

制法:上述三种鱼原料洗净,放开水锅汆水,捞出控净备用5锅内加猪大油50克,下五花肉翻炒成熟,下葱姜片爆香,烹料酒,加骨头汤下鱼原料,加蚝油,白糖,老抽调味,(汤以没过原料为度)烧开移小火炖10分钟下豆腐加味精,靠至汁水将干时淋花椒油,撒香菜末出锅即可!L'流传地:黄梅县孔垅镇、苦竹乡、杉木乡、停前镇、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浔阳街(17)黄梅糊拉汰与饺饼筒:“糊拉汰”实际上应该写成“糊拉拖”,只因为黄梅方言中的“拖”字是念成“汰”的,才这样写。

“糊拉拖”,顾名思义是把麦粉调成稀薄而不失其粘性的糊状,用手把它放在锅子里拖拉成圆形的薄饼,一次一个,用不到一分钟就熟。

制作方便,香脆可口,是黄梅乡民的家常便饭之一。

不过要做得好,还得讲点技术。

譬如,麦粉调水的稠薄,锅里油量的多少,火候的旺猛与否,都要恰到好处。

否则,遢上的粉糊不是溜了,就是紧贴在镬面上起不来,那就成不了糊拉拖,倒成了一塌糊了。

当然,在巧妇手下,完全可以使它张张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揩些油、葱、蒜,吃起来香味四溢,松软适度,可口极了。

黄梅风俗,新媳妇下厨,夫家常让她做“糊拉拖”或“麦饼头”考考她的手艺。

假如用同样的方法,在特制的平锅——“鏊”上作业,“糊拉拖”就从半球形成为平面圆形。

这就叫“饺饼皮”了。

在它的上面放上各种菜料,卷成筒形,然后敷油,烤至焦黄,就成了黄梅人最拿手的风味佳肴——“饺饼筒"了。

饺饼皮一般是用麦粉做的,也有用粽丝刷把稀米浆刷在鏊上,变成又薄又软的“米筒”皮子,在这上面撒些红糖,做成甜的。

这与一般饺饼筒做成咸的,是大异其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