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学与建筑构造
妥善解决各种影响因素,满足房屋的各项使用
功能、结构安全,适应工业化、经济合理、形体美 观等各项要求。
二 基础 2.1 基础的要求与埋置深度
2.1.1 基础的要求
基础承受着房屋的全部荷载,因此基础应具
有足够的强度,才能稳定地把荷载传给地基,同 时基础应满足耐久性要求。如果基础先于上部结 构破坏,检查和加固都十分困难,而且还会影响 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
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房屋结构上的作用 房屋结构上的作用是指使结构产生效应的各种原 因的总称,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指直 接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间接作用指使房屋结构产生
效应,但不直接以力的形式出现的作用,例如温度变
化、材料的收缩和徐变、地基变形、地震等。
(2)自然界的其他影响
3.3.1 勒脚
勒脚是外墙外侧与室外地面接近的部位。勒脚
经常受到地面水、檐口滴水的浸溅,同时容易受碰
撞,如不采取措施加以防护,就会影响房屋的坚固、 耐久和美观。常见的构造做法是在勒脚部位将墙体
适当加厚或用石材砌筑,还可在外侧抹水泥砂浆、
水刷石等面层,或贴天然石材。勒脚的高度一般距 室外地坪500mm以上或考虑造型的要求与窗台平齐。
3.1.3 墙体的构造要求
(1)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墙体的强度取决
于砌体的材料,其厚度应按计算确定。墙的稳定性 与墙的长度、高度和厚度有关。 (2)满足热工、隔声、防火、防潮要求。 (3)满足减轻自重、降低造价、不断采用新材 要求,如防火、防腐蚀、防射线等。
房屋要经受日晒、雨水、冰冻、地下水的侵蚀 等影响,因而,房屋要在相关部位采取保温、隔热、 防水、防冻等构造措施。 (3)人为因素 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影响房屋的构造,如机械 振动、化学腐蚀、爆炸、火灾等。因此,房屋在相
应的部位要采取防震、耐腐蚀、隔音、防爆、防火
等措施。
1.3.2 房屋构造设计原则
3.3.6 圈梁
圈梁是沿房屋外墙、内纵承重墙和部分横墙在
墙内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 它的作用是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防 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振动荷载等引起的墙体开 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1)设置原则
①砖砌体房屋,当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 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 加设置数量。 ②砌块及料石砌体房屋,当檐口标高为4~5m时, 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 应增加设置数量。 ③对有吊车或较大振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 除檐口或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 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4.3.2 砖墙的类型
砖墙按构造分,有实心砖墙、空斗墙、空心砖
墙和复合墙等几种类型。 实心砖墙由普通粘土砖或其他实心砖按照一定 的方式组砌而成。 空斗墙是由实心砖侧砌或平砌与侧砌结合砌成, 墙体内部形成较大的空洞。 空心砖墙是由空心砖砌筑的墙体。
复合墙是指由砖或其他高效保温材料组合形成
的墙体。
3.3 砖墙的细部构造
为防止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毛细孔作用进入墙内,
在墙中设置的连续防水层称墙身防潮层。防潮层的构 造做法有防水砂浆防潮层、细石混凝土防潮层和油毡 防潮层等。防潮层的位置与地面情况有关。当室内地 面为实铺构造时,外墙防潮层的位置应设在室外地面
以上、首层室内地面混凝土垫层的上下表面之间,一
般在室内地面以下60mm处。内墙两侧地面有高差时, 防潮层分别设在两侧地面以下60mm处,并在两防潮层 间墙靠土一侧加设垂直防潮层。
施。 门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它的作用是供人们通行, 并兼有围护、分隔的作用。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 通风、供人眺望。
房屋除上述基本组成外,还有台阶、散水、雨
篷、雨水管、明沟、通风道、烟道等。
住宅的建筑构成
1.3 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及构造设计原则 1.3.1 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
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界和人为因素的影
(3)按墙体受力情况分
墙体按受力情况可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承 重墙指承受上部结构传来荷载的墙;非承重墙指不 承受上部结构传来荷载的墙。 非承重墙又可分为自承重墙、隔墙、填充墙和 幕墙等。自承重墙仅承受自身荷载而不承受外来荷 载;隔墙主要用作分隔内部空间而不承受外力;填 充墙是用作框架结构中的墙体;悬挂在骨架外部或 楼板间的轻质外墙为幕墙。
当墙下条形基础的上部荷载较大时,可采用钢 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由于这种基础底部配有钢筋, 钢筋的抗拉性能好,不受刚性角的限制。因此,不 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也称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基
础最薄处的厚度不小于200mm,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 级不宜低于C15,垫层厚度宜为70~100mm。
(2)钢筋砖过梁
钢筋砖过梁是用砖平砌,并在灰缝中加适量钢 筋。钢筋砖过梁的跨度不应超过1.5m,砂浆强度等 级不宜低于M5.0。其做法是在第一皮砖下的砂浆层 内放置钢筋,过梁的高度应经计算确定,一般不少
于5皮砖,同时不小于洞口跨度的1/5,钢筋的数量为
120mm墙厚不少于1Φ5,钢筋每边伸入砌体支座内的 长度不宜小于240mm。
房屋建筑学与建筑构造
主讲:杨世杰
一
概述
1.1 民用建筑构造研究的对象及任务
民用建筑构造是指民用建筑中构件与配件的组
成,相互结合的方式、方法。民用建筑构造的主要
研究对象是民用建筑(房屋)的构造组成、各组成 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 构造原理研究各组成部分的要求,以及满足这 些要求的理论;构造方法则研究在构造原理指导下,
(3)钢筋混凝土过梁
当洞口跨度超过2m,或荷载较大,或有可能产 生不均匀沉降的房屋,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钢 筋混凝土过梁有现浇钢筋混凝土过梁和预制钢筋混 凝土过梁两种。
过梁的断面尺寸和配筋由计算确定。钢筋混凝
土过梁的截面形状有矩形和L形两种。钢筋混凝土过 梁构造。
预制钢筋混凝土过梁
(a)矩形截面;(b)L形截面;(c)组合式截面
基础的埋置深度
2.2 基础的类型与构造
基础的构造类型与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形式、荷
载大小、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它所选用的材料性能有 关。 基础按受力特点分有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按 其使用材料分有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
钢筋混凝土基础等;按构造形式分有条形基础、独
立基础、整片基础和桩基础等。
2.2.1 条形基础
(2)纵墙承重方案
纵墙承重方案是将楼板两端搁置在内外纵墙上, 荷载由纵墙承受。 此种方案空间划分灵活,能分割出较大的房间, 构件规格少,但门窗洞口尺寸受到一定的限制,且 刚度较差,适用于需要较大房间的建筑。
(3)纵横墙承重方案
纵横墙承重方案是将楼板布置在纵横墙上,荷 载由纵横墙承受。 此种方案平面布置灵活,空间刚度好,但楼板 类型较多,适用于开间和进深尺寸较大、平面复杂 的建筑。
砖基础的构造
基础宽度与高度关系
钢筋混凝土基础
三
墙 体
3.1 墙体的类型、承重方案及构造要求
3.1.1 墙的类型
(1)按墙体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分 墙体按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分,有外墙、内墙、 窗间墙、窗下墙、女儿墙等。 (2)按墙体方向分 墙体按方向分,有纵墙和横墙。纵墙指与房屋 长轴方向一致的墙,而横墙则是与房屋短轴方向一 致的墙。外横墙习惯上称为山墙。
踢脚板的构造
(a)水泥砂浆踢脚板;(b)硬木踢脚板;(c)大理石踢脚板
3.3.5 过梁
墙体上开设洞口时,洞口上部的横梁叫过梁。
过梁的作用是支撑洞口以上的砌体自重和梁、 板传来的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洞口两侧的墙体。 目前常用的过梁有砖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 混凝土过梁。
(1)砖过梁
砖过梁常见的有平拱砖过梁和弧形拱砖过梁两 种。 平拱砖过梁由砖侧砌而成,砖应为单数并对称 于中心向两边倾斜。 弧形拱砖过梁立面呈弧形或半圆形,起拱高度 一般为跨度的1/15~1/10,过梁跨度为2~3m。
3.3.4 踢脚板及墙裙
(1)踢脚板
踢脚板是室内地面与墙面相交处的构造处理。 踢脚板所用的材料一般与地面材料相同。踢脚板的 作用是保护墙面,防止污染墙身。踢脚板的高度一 般为100mm左右。
(2)墙裙
墙裙是踢脚板的延伸,墙裙的高度为1200~ 1800mm,一般建筑多采用水泥砂浆、水磨石或粘贴 饰面砖等。
度3%~5%,并应比屋顶檐口宽出100~200mm。
(2)排水沟
排水沟是将雨水集中排入下水道系统中去,属 有组织的排水形式。排水沟的构造做法有混凝土排 水沟、砖砌排水沟和石砌排水沟等。
散水构造
(a)砖散水;(b)三合土散水;(c)块石散水; (d)混凝土散水;(e)季节性冰冻地区的散水
3.3.3 防潮层
(4)半框架承重方案
半框架承重方案是在建筑内部采用梁、柱组成 框架承重,四周采用墙体承重,楼板的荷载由梁、 柱或墙共同承担。 此种方案平面划分灵活,室内空间较大,空间 刚度好,适用于内部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
墙体的承重方案
(a)横墙承重;(b)纵墙承重;(c)纵横墙混合承重;(d)墙与内框架柱混合承重
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墙体承重时,基础常采
用连续的条形基础。 (1)砖基础 砖砌条形基础由垫层、砖砌大放脚、防潮层和 基础墙四部分组成。 基础垫层一般有灰土垫层、碎砖三合土垫层和 混凝土垫层等。
砖基础台阶的宽高比为1∶1.5。砖砌条形基础一
般多用于地基土质好、五层以下的房屋。
(2)钢筋混凝土基础
勒脚的构造
(a)抹水泥砂浆或水刷石;(b)加厚墙身并抹灰;(c)镶砌石材;(d)用石材砌筑
3.3.2 散水与排水沟
(1)散水
散水是将雨水散开到离房屋较远的室外地面上 去,是自由排水的形式。散水的构造做法有砖散水、 三合土散水、块石散水、混凝土散水、季节性冰冻 地区散水等。散水的宽度一般为600~1000mm,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