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丞相祠堂即成都诸葛武侯祠。
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B”。
(5分)..的请选“A”,错误(1)诗歌用设问开篇,“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
〔A〕〔B〕(2)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柏丛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
〔A〕〔B〕(3)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意盎然。
〔A〕〔B〕(4)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
〔A〕〔B〕(5)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廷的一生。
〔A〕〔B〕【答案】(2)(3)(5)正确,(1)(4)错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1)“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
理解错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4)项,“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应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理解错误,“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5.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答案】15.既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深深惋惜之情,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尚未实现而身先死;(2分)又表达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而产生的惺惺相惜之情,不由得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
(2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这一知识点。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了,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既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深深惋惜之情,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尚未实现而身先死,又表达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而产生的惺惺相惜之情,不由得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
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
7.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答案】7.D【解析】【解答】ABC.正确;D.有误;“借景抒情”错误,应为“直抒胸臆”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筼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纳兰性德扬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
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
信回刚道别多时。
[注]纳兰性德:皇帝待卫,长期护驾在外。
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答案】10.(1)千万条杨柳丝在微风吹拂下摇摇摆摆,好像是在迎送这飞扬的马蹄:去年秋天往南飞的大雁,现在也飞回了北方。
【解析】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要扣住所写的意象,如“杨柳”“马路”“征雁”,然后用形象化的语言把这些意象连缀在一起,要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
这句话的意思是千万条柳丝在微风吹拂下摇摇摆摆,好像是在迎送这飞扬的马蹄:去年秋天往南飞的大雁,现在也飞回北方了。
【考点】理解句子的含意(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4分)【答案】(2)全词表达了词人对护卫生涯的厌倦,以及对家乡和闺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解析】由“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可知本词抒发了多种情感,解答时要逐句分析,以求全面、准确梳理词人情感。
“北来征雁旧南飞”,去年秋天往南飞、的大雁,现在也飞回北方了。
大雁尚且能回归北方,而自己却看不到归期,寄托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客中谁与换春衣”,自己扈驾在外,没有爱人在身边,又有谁来给自已换春衣呢?盎然的春意与心中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通过“落照”“游丝”这两个意象,词人的苦闷之情跃然于纸上。
这是词人对自己常年忙于侍卫一职,在消磨青春时光的扈从出巡中难得自由的慨叹,同时也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考点】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4—25题。
(4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真是不能忍受。
C.“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D.这首词采用问答,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答案】(24)B【解析】(2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B.错误,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故选:B25.这首词的下阕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赏析。
(2分)【答案】(25)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相对比,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或蕴含着宇宙永恒不变而人生之短暂无常的哲理,将词人心灵上的忧思难平曲折传出)。
【解析】(25)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写作手法。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两句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下阕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分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