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项目组长:杨慧项目副组长:孙波周天生张治国彭永贤吕善进项目成员:熊荣谦曹东冬余鹏何志勇张倩李仲勋刘鹏杜静李世勇王义陈伟贺丽叶刘世鹏文江李玲珑蔡泽荣王锦项目概述:本项目面向毕节试验区汽车装配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建设为重点,带动其专业群(汽车制造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的发展。

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

本项目建设预算投资250.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支持21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支持20万元,学校自筹投入13万元。

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背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高新技术的载体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

因此,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装备制造业要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贵州“十二五”的规划中强调: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西部地区实现赶超进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条件更加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据测算,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 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 15-20%。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高技能人才数量对比企业需求,仍有几百万人的缺口,而且这种需求以每年10.1%的速度增长,构成了制造类人才需求的巨大空间。

毕节地区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是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在省外设立的第一家创造生产企业,公司由毕节地区振兴机械厂和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成立。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毕节地区机械制造加工业,公司决定进行异地技改建厂,于2007年9月正式开工,于2009年5月建成试生产,投产后年设计生产规模为5万辆“振兴”牌系列变型农用车,达到每年2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值,新增就业岗位3500个以上。

力帆骏马二期技改项目改造,将形成一个年产10万辆轻卡、2万辆重卡的现代化、规模化的各型载荷汽车及配件的生产制造基地,将新增劳动就业2万余人、实现工业生产总产值100亿元以上、新增税收3亿余元。

力帆二期技改项目开工后,园区又以力帆为媒,以商招商,引进浙江万里扬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世宝方向机有限公司等22户规模较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进驻园区,并于2011年12月18日与力帆汽车研发中心一同开工。

这对于推动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毕节汽车制造与装配业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汽车相关行业突出矛盾是人员素质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由于经过系统学习的汽车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车行业。

据抽样调查,主要存在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比例较低、专业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民营企业专业技术及经营管理人员技术职称缺乏正常认定渠道,导致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毕节地区力帆骏马振兴制造厂现有职工900余人,目前公司正在进行载货汽车生产二期技术改造项目。

项目建成后,根据生产纲要及设备情况,所需生产工人12000人,辅助工人6000人,技术人员800人,管理人员1200人,共需20000技术工人及管理人员。

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设基础1、实行了“校矿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于2010年12月与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签定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正在与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共同筹建毕节汽车培训学院。

今年通过合作办学形式,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培养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380人,对创新我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技术产业园区(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企业技术改进,实现企业产品升级,对承接我区产业升级,为工业发展培养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实现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强区转变,推动我区装备制造业跨越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按照制造业生产一线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实行了“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3、有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目前,我院有教职工220余人,其中从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兼职教师16人,获取驾驶资格证教师有30余人。

教师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完全可以承担“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高职专业教学工作。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人,“双师”素质教师比重为50%。

4、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目前,我院建有电工实验室、plc实验室、汽车模型实、电焊车间等实验实训室,为学生校内进行生产性实训、岗位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条件。

校外建有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荣贵修理厂、高山汽车服务公司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主要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任务,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专业教师的实践锻炼创造了条件。

三、建设内容1.专业建设思路1.1指导思想以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为指导,围绕重点培育壮大的汽车装配制造传统优势产业及重大项目,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产学对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建设基本思路依托汽车装配制造行业发展,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技能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引入职业标准,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实现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对接。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课程综合性评价体系,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依托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及配套企业生产一线,解决生产性实训问题,通过扩建、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搭建技术开发平台,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

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2、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2.1、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目标着力推进学院与与区域内知名企业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及二十余家配套企业深度融合,紧随制造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建成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为核心、汽车制造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营销等为辅助的骨干专业群。

通过专业建设,达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合理,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条件优良。

培养具备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制造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营销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逐步探索校企、校行深度合作的专业建设办学模式,强化社会服务,真正培养技能高、素质好、业务精、懂经营、会管理的适用高技能型人才。

2.2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加强和落实贵州力帆实骏振兴集团及二十余家配套企业的合作,重点是引进职业标准、培训体系和标准,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到2013年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 2)以校内汽车综合维修、汽车装配实训基地为平台,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推广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并使理论、实训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对接;(4)做好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到2013年,使100%的学生可以实现顶岗带薪实习;(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2.3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2.3.1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目标在以贵州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及配套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汽车维修、汽车装配、汽车电工等专业实训室,以满足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及社会培训的需要,营造职业氛围,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实验实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监测指标:实训室建设方案,实训仪器设备清单,学生实训记录等。

2.3.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强化教师实践技能训练,充分利用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东营职业学院等对口帮扶学校为平台,通过培训和进修,建立一支政治思想素质优良、业务素质过硬、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利用实习实训基地,逐年安排专业课教师与部分基础课教师深入到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每年选派1-2名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或攻读学位。

3—4教师深入企业、工厂锻炼,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学术带头人3人,专业骨干教师15人;硕士学历6人,引进博士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50%。

监测指标:教师培训、进修、到企业锻炼、开展科研工作、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工作方案、过程记录、工作总结。

2.3.3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目标改革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汽车制造、维修、营销和汽车电工岗位群需求,建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加快课程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平台资源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专业教学具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使理论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相适应,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

监测指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习实训,课程组织安排与实施,教学监督与检查,学生就业率,教学评估,企业评价,主管部门意见。

2.3.4社会服务目标建设汽车综合维修厂,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功能,积极为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社会年培训1000人次,年开展汽车维修、汽车装配、汽车电工等技能培训和鉴定1000人次。

监测指标:相关设备清单,培训鉴定相关档案。

3、项目建设步骤及内容(1)第一阶段:办学机制体制建设、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各类教学文件、制度、校企合作机制体)。

(2)第二阶段: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教学资源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1人,专业骨干教师10人,硕士学历2人,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50%。

)、实训室建设(汽车维修实训室、汽车电工实训室)。

(3)第三阶段: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2人,专业骨干教师5人,硕士学历4人,引进博士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50%。

),实训室建设(汽车装配实训室)。

汽车综合维修车间建设。

4、具体建设项目内容4.1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组织专业教师到汽车制造企业调研,与汽车制造企业车辆设计、车辆销售、车辆装调人员以及我系毕业生等相关人员,进行多次的深入研讨,了解企业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业教师、职业教育专家、汽车制造企业总工程师等人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结合汽车制造与装配职业岗位分析,了解到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汽车制造企业从事整车装调、整车试验、零部件制造、零部件检验、产品工艺设计与车间管理等岗位工作,制定符合企业需求和学生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