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科学实验课上实验操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科学实验课上实验操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科学实验课上实验操作教学的重要性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在科学课上实验探索研究的重要性泸县云锦镇青狮中心小学校林科摘要科学源于自然,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的学习离不开探究,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观察和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可见,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但是由于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没有真正地体现它的价值,实验教学的效率没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出版源《新课程:小学》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应试教育思想;知识掌握情况;意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大纲标准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考试几乎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

这几乎限定了教学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评比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

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再者,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

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

要在学生具体操作中去评价。

可以采用平时操作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

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

当考试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时候,必然引起老师和学生们对实验的重视。

第二,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

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

在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实验探索中,学生要会对自然界的天气现象进行观察和整理,学生要利用课余的活动亲自制作风向旗,利用风向旗的摆动方向,记录九月份家乡的风级是多少级,要坚持长期不断的记录,才能描述出本月的风向的级数。

学生自主制作雨量器,方法比较简单,利用一个玻璃杯,刻度条,标尺等来制作,每天把雨量器摆在坪坝里面,24小时收集雨量,九月份每天记录家乡的降水量的多少,从而对比家乡九月份的降水量属于小雨.中雨.还是大雨的级别。

学生独立制作风向标,利用太阳东起西落得原理,标出八个方向图,利用课余时间去认真观察。

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家里种植的植物,从而来理解四种传播种子的方式,比如:豌豆,蚕豆,油菜,四季豆等豆类植物成熟过后,豆荚就会干燥,最后会爆裂开,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属于自体传播中的弹射传播,山上的野苹果猴子喜欢吃,地里番茄鸟儿喜欢吃,牛喜欢到有很多苍耳的地方歇凉,带走苍耳,这就是动物传播的方式。

蒲公英被风吹落,柳絮被风吹落,这是风力传播。

小河里面水葫芦的生长,菱角的生长,池塘里面莲蓬的生长,这就是水体传播的方式。

在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观察面包表面的情况,由于每个面包上涂抹的乳酸菌不相同,每个面包发霉的时间不相同,就需要学生自行长时间靠兴趣去观察与记录实际情况。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探究的习惯。

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操作、懂得追求真实与科学,使实验能准确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

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磁铁的吸引力的实验现象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小组带来的不同实验物品,依次利用磁铁去吸引不同物体,比如:利用磁铁去吸引瓷器,木条,钉子,纸张,沙子,泥土,橡皮擦,小刀,铜线,蜡烛,玻璃瓶,塑料瓶,圆珠笔,铅笔,粉笔,回形针等等物品。

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后,磁铁只能吸引钉子,小刀,回形针,这些材料里面都含有铁,从而来论证磁铁的吸引性为:磁铁只能吸引铁,不能吸引其他材料的物体。

在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量不同物体的传播声音的效果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现象时间很短,教室要高度保持安静,学生精力要高度的集中,尼龙绳,米尺,钢片,毛线四种不同材料,最先听到声音的事钢片,依次是,木条,尼龙绳,毛线。

这四种材料的特点是有硬到软。

从而得出实验现象是声波的传播速度是材料越硬的物体,传播速度越快,材料越软的物体,传播速度越慢。

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油菜花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采摘的油菜花,利用培养皿,镊子工具解刨油菜花各个部分结构后仔细观察,按照油菜花从外到内的解刨顺序,通过眼睛的观察,鼻子的闻香,从而得出油菜花萼片有4片,淡淡的清香,花瓣有4瓣,浓郁的清香,雄蕊有6片,淡淡的清香,雌蕊有1片,淡淡的清香味道。

三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

四是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在五年级上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大胆猜测实验的结论: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以四个学生为一小组,准备水槽一个,水,实验材料为木片,塑料,铁皮,纸张。

学生把实验材料的物品依次一个一个的丢入水槽里面的之中,木片,塑料明显的浮在水面,从而证明了木片,塑料在水槽中具有浮力作用,把纸张,铁皮丢入水中,会沉在水底,有学生就会说纸张,铁皮不具有浮力。

教师引导学生把纸张折成纸船,放在水中,不会沉下去,证明纸张有浮力的作用,把铁皮从中间,两侧面四分之一.四分之三处折成长方体,放入水中,铁皮不会沉下去。

从而得出实验结论: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沉在浮力的现象。

在六年级的科学实验中定滑轮可以改变物体受力的方向。

我们不妨大胆的猜测:定滑轮可以改变物体的受力方向。

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准备定滑轮一个,钩码三个,细线两根。

细线先穿过定滑轮,把钩码挂在定滑轮上,学生在左面,右面,上面,下面,四个方向都去拉一拉,都能拉动定滑轮上的钩码,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定滑轮可以改变物体受力的方向。

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磁铁的吸引现象,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原理:同性相吸引,异性相排斥。

大胆猜测:同极相排斥,异极相吸引。

学生两个人为一小组,准备两块条形磁铁,北极为N极,南极为S极,N与N对碰,S与S对碰,明显看出排斥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同极相排斥。

N 与S对碰,S与N对碰,明显看出吸引现象,得出结论:异极相吸引。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

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

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

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

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

”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在四年级下册电路的链接的实验过程中,教材要求学生用两节电池,两个灯泡完成串联.并联的电路链接方法,而四个学生为一组的实验过程中,有一组男生利用四节电池.两个小灯泡来完成串联.并联电路的链接,从而看到的实验现象是:串联.并联电路的链接的小灯泡发光时比其他小组的串联与并联电路的链接法的小灯泡都要更亮,而又一组女生用了两节电池.四个小灯泡去串联与并联的链接,串联电路链接时,灯泡的发光十分暗淡,并联电路链接灯泡发亮效果差不多。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

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

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在教学植物的传播种子的方式过程中,主要分为弹射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体传播四种方式,有的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水稻的传播属于什么方式,栀子花.红薯的传播方式属于什么教师向学生提出解释:水稻的传播方式自体传播,而栀子花.红薯得传播利用栀子花.红薯藤的肢体来插入泥土,进行传播种子,那种传播种子方式为无性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范围广,面积大,存活率很高,值得人们去研究与探索。

教师同时给予学生理想教育,希望有同学长大后去研究生物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无性传播方式,现在科学家都研究出了,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泥鳅,鱼苗,试管婴儿的技术等等。

在教学天气现象的单元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出:人们可以改变天气的情况不比如今天本来是雨天,改为晴天。

本来是雨天,改来是晴天。

教师向学生解释为自然界的天气现象跟空气中的云量,水晶晶体的数量多少,风向有关系。

大地区的天气现象不能改变,小地区可以改变,例如:向天空中加入大量的冰晶,可以是局部地区提前下雨,设计局部地区的障碍物,改变风吹的方向,减少空中的云量,可以使得雨天变为晴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