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旱涝灾害

旱涝灾害

旱涝文献1.气象局,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0)本图集内容包括我国自1470年至1979年历年旱涝分布图共510幅;自1951年至1979年实测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共119幅;以及全国120个站点510年的旱涝等级序列表。

1)旱涝等级分布图旱涝等级分布图分为五个等级: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全图共有120个站点,每个站点代表现在行政区划的1—2个地区范围。

各地旱涝等级值主要依据史料记载评定,但在有降水量记录时,则主要据实测降水量确定(R i、R、 )。

2)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降水量图根据480余站记录绘制而成,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选用198个站资料,平均值采用1951—1976年共26年的平均值。

2.朱亚芬,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布及北方旱涝演变,2003,地理学报使用我国东部地区530年来100个站的旱涝等级序列作REOF分解,根据前7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7个旱涝气候区,即东北区、华北北区、华北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及西南区,着重研究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地带旱涝演变特征。

3.张健,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2013,地理研究选取黄河中游18个代表站点,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采用旱涝等级法与面积加权法重建了1644—2009年各站点旱涝等级序列。

利用小波分析、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检测了全区过去366年旱涝发生的周期、阶段性和突变点。

4.吴友均,1961—2008年新疆地区旱涝分布时空分布特征,2011,高原气象根据新疆地区53个气象站1961--2008年降水和温度资料,采用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确定各站旱涝等级,分析了新疆地区旱涝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同时通过各站48年间的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线性变化趋势值、干旱频率、洪涝频率及旱涝频率和相应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新疆地区旱涝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5.张爱民,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2007,应用气象学报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

通过水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

旱涝指标:降水距平百分率、土壤湿度指数、Z指数、Palmer干旱指数(PDS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Bhalme-Mooley干旱指标BMDI6.吴滨,福建省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2009,热带气象学报应用福建省近45年(1961—2005年)来的降水资料,研究年降水量、干旱灾害、暴雨洪涝灾害的趋势变化特点。

7.陈莹,福建省近50年旱涝时空特征演变——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2011,自然灾害学报利用福建省60个气象站1960--2006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Mann-Kendall检验、正交经验分解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福建省旱涝时空变化的特征。

8.车少静,基于SPI的近41年(1965--2005)河北省旱涝时空特征分析,2010,中国农业气象基于1965--2005年河北省84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正交经验分解函数和旋转正交经验分解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41a河北省旱涝时空变化分布特征。

9.王媛媛,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近40a陇东地区旱涝时空特征,2012,自然资源学报基于陇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的月降水资料,采用不同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反映不同时间尺度的旱涝状况,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其旱涝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

10.齐冬梅,近50年四川地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011,高原气象根据1961--2007年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采用EOF、REOF分析、趋势分析、滑动t检验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地区旱涝灾害发生、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

11.李茜,近159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2011,地理学报利用1850--2008年我国东部地区90个测站的旱涝等级和北半球夏季海平面气压格点等资料,使用BP 典型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近159年旱涝等级与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的耦合相关关系。

利用关键区域的海平面气压资料,定义出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有密切联系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对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的影响。

12.马晓群,农业旱涝指标及在江淮地区监测预警中的应用,2009,应用气象学报提出了一个可业务应用的农业旱涝监测预警气象指标--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用作物需水量取代参考作物蒸散量,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

13.硕士—方兰,云贵地区旱涝变化时空结构及趋势判断,2013,陕西师范大学以1960--2011年云贵地区48个气象站点历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为基础,首先利用趋势拟合、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空间插值、Z指数等方法分析云贵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旱涝演变时空结构;然后运用可公度方法提取未来旱涝发生年份,结合蝴蝶结构图与可公度系结构图对未来旱涝发生年份的可能性作出时间趋势判断。

14.硕士—吴玮,基于GECROS模型的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旱涝灾害评估研究,201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研究针对黄淮海地区历年夏玉米生育期间的旱涝频发,在旱涝水分控制试验和灾情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Wageningen开发的GECROS模型对玉米旱涝灾害进行定量评估。

在完成GECROS模型单点本地化和区域多点模拟应用的基础上,开展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玉米不同生育期阶段旱涝指标、敏感性的研究,确定夏玉米生长量对旱涝的敏感程度和时段;同时利用气象数据驱动作物生长模型,开展旱涝损失评估,为旱涝灾害损失评估业务提供依据。

15.姜德娟,1961--2008年山东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分析,2011,地理科学利用山东省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定义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然后统计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降水量、强度和年最大日降水量,并对其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进行分析。

16.张爱民,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2007,应用气象学报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

同时重点研究了春季灾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改进的涝渍强度指标Qw,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作物的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对灾损率的影响。

17.许莹,安徽省一季稻涝灾损失定量评估研究,2009,安徽农业科学对安徽省一季稻涝灾的主要致灾因子及其与一季稻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降水量、雨日和作物实际蒸散等的作用,确定安徽省一季稻涝灾指标,构建反映一季稻涝灾程度的涝灾损失评估模型。

18.刘曾美,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估算方法研究,2011,水利学报基于Copula函数和GIS构建的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分析计算模型,用Copula函数构建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的联合分布,借助GIS技术构建涝区数字高程模型。

19.张杰,定量遥感反演作物水势的原理及其应用,2008,生态学杂志在利用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蒸腾速率的基础上,结合大气水势和叶、气阻抗的估算,建立叶水势的遥感估算模型。

应用CI-301光合作用仪观测的作物生理参数和气象参数,验证了叶水势的遥感反演精度,分析了叶水势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和作物生理干旱的响应敏感程度。

气候干旱的指标:湿润指数(马柱国等,2003)、水热积指数、单因子降水量指标等(倪建和张新时,1997;刘永忠等,2005)作物干旱影响因素:气象条件、水文条件、作物布局、作物特点、生长状况、耕作制度等(康绍忠等,1991;陈万金等,1997)作物干旱的指标种类:气象指标、作物指标以及综合指标(张仁华等,2001)土壤含水量和作物水分胁迫指数20.康西言,冬小麦干旱指标及干旱预测模型研究,20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选取河北省南宫县1991--2007年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基于Jensen 模型得到冬小麦4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系数;在减产百分率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以相对蒸散表示的4个等级干旱指标值;并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4个生育阶段的干旱预测模型。

21.王劲松,干旱指标研究的进展与展望,2007,干旱区地理对气象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和社会经济干旱指标4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干旱指标研究中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与展望。

气象干早主要从降水量、降水百分数、降水距平百分率、气温、蒸发、无降水连续日数等要素来建立干早指标。

降水量干旱指标:标准降水指数(SPI) ;多要素干早指标:干燥度、Z指数、I指数、荒漠化指数(CMI、SMI)、Palmer干旱指数。

水文干旱指标主要采用月径流量占平均径流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径流量干早指数、地表供水指数(SWSI)。

土壤(农业)干旱指标:土壤湿度指标:土壤相对含水率、土壤含水量指标;农作物干旱指标:作物需水量、降水量、供水量、农作物亏盈水量和水分指数划分干早的程度,农作物水分指数(CMI)。

社会经济干旱指标是指水分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的情况。

22.李柏贞,干旱指标研究进展,2014,生态学报综述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各类干旱指标包括气象指标、土壤墒情指标、作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其它综合监测指标等,评述了各类干旱指标的优缺点以及在农业上的适用性,探讨了未来以作物干旱为核心的干旱指标研究拟重视的方面。

常用的干旱指标:土壤含水量、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水分亏缺指数(WDI)和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气象指标:降水量、降水距平百分率、湿度、Z指数、干旱指数、水热系数指标土壤墒情指标: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有效水分存贮量作物生理生态指标:生理指标包括利用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叶水势、光合速率、冠层温度、蒸腾速率、细胞汁液浓度等建立的指标;形态指标是指利用作物长势、长相来判断作物的缺水程度。

综合指标:作物供需水指标、减产百分率模型指标、农作物水分综合指标、帕尔默干旱指标(PDSI)。

23.郭虎,旱灾灾情监测中的遥感应用综述,2008,遥感技术与应用对遥感技术在干旱旱情监测中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汇总,主要有热惯量法、蒸散法、植被指数法,其中植被指数法又分为距平植被指数、条件植被指数、植被指数差异、植被供水指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等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