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八下古诗赏析练习题.

初中八下古诗赏析练习题.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八年级下)《闻雁》(唐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也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

2.通读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诗歌借秋雨独坐遥闻雁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尽的思乡之情。

《池鹤》(唐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1.最能概括“乱群鸡里有风标”句意的成语是:鹤立鸡群。

这一成语的意思: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中显得很突出。

2.“诗言志”,“怅望青田云水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和情感?不甘作“池中物”的远大志向,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诗中“低头咋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4.白诗通俗易懂,通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用比照衬托的手法,描绘了丹顶鹤:形象美,色彩美,鸣声美和心灵美,勾勒丹顶鹤超凡的风姿和孤傲的品格,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之情。

5.读诗贵在品,试品味“怅”字运用的精妙一个“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迎燕》(宋葛天民)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通过高楼饯别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对岁月如流年华虚度的烦恼,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的愤怒,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对理想一定会实现的执着。

2、你认为诗中哪一句可以概括李白的诗歌的特点。

答:中间小谢又清发。

3、赏析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愁,举杯销愁愁更愁”,说说你喜欢的缘由。

答:比喻奇特而富有独创性,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

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带来的烦忧苦闷。

渔家傲(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

上阙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阙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答:此二句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致:重峦叠峰里,残阳夕照,紧闭城门,戍边关城被笼罩在沉沉的春霭之中,渲染了边地萧条肃杀,荒漠寂寥。

3、联系全诗说说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诗因情写景,以景衬情,思乡与忧国交织在一起,使思家乡愁让位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将军、士卒保卫国家的使命感更为突出。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朝散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散曲是怎样描写秋郊黄昏景物的?答:全篇选取了最能反映事物特征,又能突出词人感受的景物写的,烘托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2、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异乡游子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前上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后四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前四句抒写了诗人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后四句写诗人并未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深厚的哲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理解。

答:这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提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给人以丰富的启迪,启发人们在困难或挫折面前,不应消沉,而积极乐观地面对。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象征手法描绘至死不渝的爱情,对此你还有有何看法,如有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两句诗在今天看来,也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 1.诗人为什么要从重重新绿写起?为了突出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娇艳动人。

2.诗题为“赋未开海棠”为什么要写桃李?意在形成对照,桃李盛开,是为了抢得春光,哗众取宠,而诗人喜爱的海棠不仅美丽不在桃李之下,其品格之高,更为桃李所不及。

3.作者要寄儿辈什么?期望自己的子女要像未开的海棠一样,“爱惜芳心莫轻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题红叶》(宣宗宫人韩氏)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诗歌的前两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以流水之急与春宫之闲形成对比,写出了一个长期被幽囚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度日如年之苦。

2.这是一首典型的“宫怨诗”,最后两句,借嘱咐红叶,表达什么愿望?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想冲破樊篱的强烈愿望。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古诗讲究锤炼字句,试析此诗中“悲”“念”运用的精妙。

悲:让长江感情化,拟人化,把自己的情感注入长江,以至江水都长期滞留不畅,把自己长期滞留巴蜀,被归思缠绕无法排解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念”点明自己身处异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2.从思想内容或表现手法任选一角度,对“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进行赏析。

从内容上看,这两句纯属写景,晚秋的风吹起来,把每一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这里虽没有表现情感的字眼,但我们却强烈感受到:在这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上,渗透了诗人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比兴。

从“兴”的作用看,在这样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思乡之愁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

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索秋风,飘零黄叶,不正是诗人悲苦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找出诗人对早春景色赞美与具体描写的诗句。

诗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2.试对“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作赏析。

第一句的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清”字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的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开始显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绿柳才黄半未匀”是对早春的景色描绘,早春时节,柳叶萌生,其色嫩黄,“才”“半”都暗示“早”,如笼统地写成柳叶初生,总觉得淡而无味,诗人抓住“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柳枝上刚露出几片嫩黄的柳芽,那么清新怡人,这不仅突出“早”,而且把早春柳的风姿写的十分逼真,生动的文笔蕴涵着作者多少欢愉和赞美。

3.找出诗歌描绘想象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写?诗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作用:形成对照,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更能表现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4.这首诗以诗家特有的眼光看春景蕴涵理趣,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创作见解,能表述一下吗?哲理: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总是重复已经滥熟的老套。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在巴山夜雨时的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绪是什么样表达出来的?答:孤寂思乡(凄凉愁思)。

是通过描写当时所环境及想象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作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绪的。

论诗清代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读前两句诗看作者是否否定了李杜诗篇的成就,如不是,应怎样理解?答:作者并不是要否定李、杜诗作的杰出成就,而是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时代性。

各个时代都会出现天才诗人,说明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的风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