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6个民族的建筑

56个民族的建筑

56个民族的建筑蒙古族蒙古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

用毡块、木料构成。

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

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

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

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回族清真寺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作“麦斯吉德”(薏为礼拜安拉的场所)。

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特点。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等。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

均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为圆顶式,即阿拉伯式。

明代以后,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藏族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

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

平面形式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

木梁柱承重,土墙围护。

土墙为夯筑,靠外一侧有明显收分。

柱距通常为九尺(当地的一尺等于45至47厘米)。

因此,土库房就以9尺╳9尺的方格网作为建筑平面和建筑规模的控制,并以柱子的根数作表达,形成了一个规范的系列。

层高一般为:一层8.5尺;二层9.5尺;三层7.5至8尺。

楼面、屋面均以土填实,厚度在4寸至1寸之间。

每户均在二楼设存放粮食的粮仓一处或两处。

并且,粮仓一律用井干式结构,认为井干式结构的粮仓贮存粮食最为安全可靠。

该井干式粮仓显露在外墙面上,增加了外墙面色泽和质感的对比变化。

在色彩方面,藏族最重视白、红两色。

这与藏族的宗教信昂和生活环境有直接联系。

在涂料的使用上,红色只能用在护法神殿和灵塔殿的外墙上,这是古时候杀生,用热血泼“赞卡尔”的做法演变而来的。

生活、居住性的建筑外墙,只能用白色,以体现它的吉祥、温和、善良的本性。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坐落于西藏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相传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

后经累世重修扩建,至清顺治2年,达赖五世令第巴索南饶丹主持扩建工程,历时8年,建成白宫部分。

康熙29年,第巴桑吉嘉错又建红宫部分。

累计工程历时50余年,始具今日规模。

宫体部分可分为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

主楼13层,高117.19米,东西长360米,全部为石木结构。

内设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库房、灵塔殿、庭院等。

全部建筑依山势垒砌,群楼重叠,气势磅礴,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色和藏汉文化的融合,为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维吾尔族维吾尔民居维吾尔族民间建筑。

传统建筑为方形,开天窗。

屋顶一般平坦,可作晒场用。

室内一般砌实心土炕,亦有可取暖的空心炕,高约30厘米,供起居坐卧。

墙上开壁龛,放置食物和用具,有的壁龛还构成各种几何图案,并喜在墙上挂壁毯和石膏雕饰。

在南疆,维吾尔族住所多有院落,呈方形。

大门忌朝西开,住室在较长的前廊。

苗族苗族民居苗族民间建筑。

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以瓦或杉树皮、茅草等覆盖屋顶。

黔中或黔西地区也有以薄石板盖屋顶者。

各地房屋形式不尽相同。

山区多吊脚楼,在二、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于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上方则竖立较短的木柱来支撑,上铺楼板,盖房屋;楼下不住人,用于堆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海南省和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则住长方形的茅草房或十分简陋的杈杈房,即以树干交叉搭棚,上盖茅草,以树枝或竹片编墙,涂以泥土。

彝族土掌房(彝族)彝族民间建筑。

多建于斜坡上。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壮族干栏式木楼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清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布依族石板房布依族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

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放火,只是采光较差。

朝鲜族民居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

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

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

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

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

内分为寝室、厨房等。

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

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

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满族影壁:满族传统住宅的一部分。

亦称影壁墙。

其式多为一字型。

高约5尺,宽6尺,厚1尺有余。

一般为石、砖结构(亦有土墙外镶砖者),以石为基,用大青砖砌壁身,壁顶多呈马鞍型瓦顶。

正面壁心平面,画以吉祥纹饰,亦有雕刻如意彩绘者。

反面壁心多设有佛龛,为供奉土地爷之用。

影壁均置以庭院大门里3米左右处。

现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传统宅院中多有保存。

满族宅院:满族传统的住宅型式。

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茅厚尺许,居室多为敞间,颇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

室内北、西、南三面环炕,俗称万字炕,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

窗户多为南、西向,用高丽纸外糊,藉以御雪雨。

住房多为3间,中室开门,并设有厨灶,门皆外闭,以防野兽撞入。

山墙两侧外一米处设有满洲烟囱。

多无院墙及东西厢房,仅以木栅或秫秸围之,并饲以猪羊牛狗。

现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还保留不少此种旧舍。

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满族传统住宅都是官房(营房),房顶均为马鞍型,一般每一户八旗兵丁的宅院面积为3分3,房为2间半,皆南窗,中开门,两侧里屋均为南炕,西墙上设有祖宗板,屋外有院墙,院门都有门楼,门口3米处有影壁,壁背后设有佛龛,院内立有索伦杆(神杆)。

房屋一侧为箭道,连通房后厕所和马厩。

这种营房现还有保留。

万字炕:满族传统居室中之火炕。

满族传统居室为口袋房,一般为3间,中间开门,俗称外屋,两侧为里屋卧室。

卧室内西南北三面皆有炕相连,如“匚”形。

炕用砖、坯制成,炕内有烟道与外屋炉灶及室外烟囱相连。

南炕为一家之长者居住,晚辈多居北炕。

满族以西为上,故西炕多摆置祭器,因西墙上供有佛爷匣子(祖宗匣),故俗称佛爷炕。

各炕边沿均有木制炕沿,炕上多铺以红毡、芦席等。

迄今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还有保存。

侗族侗宅侗族民间建筑。

流行于贵州天柱、锦屏、三穗、剑河等地。

木结构。

屋壁用杉木板安装,有的喜用桐油漆刷外壁。

屋顶用杉木皮或瓦覆盖,屋檐洁白,有的还雕有花鸟图案。

以三间三层为一幢最常见,中间的一间为堂屋,作为供奉祖宗专用,左右间可分成二至三间作火塘、卧室、厨房,楼上作粮仓和客房。

有的屋旁加偏厦或一间配房,作煮猪食或做碓房、柴房之用。

一般二至三小房家庭同住一幢大房子。

多半男住楼上,女住楼下。

锦屏启蒙地区,楼上住人,楼下喂养牲口。

侗寨鼓楼侗寨鼓楼,外形象个多面体的宝塔。

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

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

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

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

过去鼓楼都悬挂牛皮长鼓一面,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

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这样,一寨传一寨,信息很快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

所以,侗族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程阳风雨桥程阳风雨桥,形式和结构具有侗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桥上有五座亭阁,亭阁之间长廊相接,长廊之中雕梁画栋,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侗族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才能。

1965年,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程阳风雨桥题了诗:艳说林溪风雨桥,桥丈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到底横流入望远。

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代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锄梨事体劳。

瑶族叉叉房瑶族的“叉叉房”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

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

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所。

正房上方设有阁楼。

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

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

瑶族的“叉叉房”为“天幕系”住屋,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的勐腊瑶区。

白族白族门楼白族建筑。

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区的住宅都建有门楼,以喜州门楼最佳。

通常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砖瓦垒砌。

除大门瓦檐裙板和门楣花饰部分用木结构外,余以砖瓦结构为主。

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合,与砖瓦部分错落有致,精巧严谨。

楼面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织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白族民居白族民间建筑。

普及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白族聚居区。

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

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

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