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欣赏教学中几种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中几种方法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摘要]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欣赏的兴趣是相当关键的。

本文主要阐述总结了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方法,如通过音乐故事,激发音乐欣赏兴趣 ;通过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等。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欣赏的兴趣是相当关键的。

要激发学生欣赏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主动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达到精神愉悦。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欣赏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音乐欣赏这一审美教育,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音乐故事,激发音乐欣赏兴趣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是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对于一些应掌握的知识也不重视。

作为音乐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

要在欣赏课中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学习中那种强烈的好奇心。

教学前,教师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比如,在欣赏古曲《流水》时,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听不听得懂,而是考虑他们会不会自觉地、有思考地欣赏。

因为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及民族乐器,学生通过各种
途径,如音乐课、音乐会、各种媒体渠道等,已经了解了不少,对大部分民族民间乐器都是熟悉的,但“古琴”这件乐器确实少见,很少有同学能马上正确地回答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我做了必要的铺垫与设计。

设计思考:你听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吗?你听过这首古曲吗?它的曲名是什么?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接下来,介绍作品前,先给他们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再向同学们介绍1977年8月22日飞上太空的美国“航天号”宇宙飞船所携带的唱片,就录入了我国《流水》这首乐曲。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在全世界众多乐曲中选中我国的《流水》?现在,我们来欣赏这首乐曲,你能找到答案吗?通过这样的介绍引导,学生的欣赏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他们努力在音乐中寻找着答案。

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结合视觉功能,发挥视听能感的作用,创设音乐情境,那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更
容易、更深刻一些。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看”的因素,在边看多媒体课件边听录音的教学欣赏中,以使学生加深
记忆、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

利用多媒体网络手段,采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广泛借助美术、文学、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使较为抽象的音乐欣赏教学变为具体可感了,可以使音乐欣赏教学
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产生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

如欣赏《瀑布与溪流》时,配以有标题的幻灯图片并播放有关九寨沟景区的风光画面,利用计算机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进行有序播放。

通过视听结合,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教师已无需多言,学生已心领神会。

在歌剧、舞剧欣赏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它可以直观地展现剧情的发展,使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美,还享受到剧情美、背景美、语言美和形体美,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和情感同步,激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由于运用了多媒体网络手段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即使平时不喜爱音乐的学生,此时也会被欢腾、热烈的气氛所包围和感染。

这样,他们逐渐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的魅力诱导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三、以乐怡性,提高音乐欣赏的兴趣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

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恰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
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四、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交流,信息的交流效率不高。

如何让音乐课多维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成了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上欣赏课《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前,我预先让学生分小组搜集有关聂耳的资料,由每小组组长负责并带领好。

让学生来上这节音乐欣赏课,每组学生将自己找来的资料拿了出来。

有的小组在网上找来了聂耳的其它曲子,边播放边进行讲解;有的小组将他们找来的资料组织成一个故事,讲述了音乐家一生的事迹。

由于各小组之间找到的资料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通过交流,填补了各组之间的“信息差”。

尽管学生在讲解、描述时的语言很稚嫩,但是通过这样一节课,学生对聂耳及其作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印象深刻。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多维互动。

五、通过姊妹艺术,拓宽音乐欣赏视野
艺术思维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联想、想象形成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欣赏课中将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运用,使他们相辅相成,达到由事物表象进而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我在欣赏《保卫黄河》的教学就运用了文学艺术的手段。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的片段。

接着导入: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主题片段。

他的作品充满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同时也浸含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黄河大合唱》是作者一生创作中最优秀、最著名的作品。

我们把音乐、文学这两种艺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你们的文学才能,把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和音乐所带给你的灵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促进同学们的音乐欣赏兴趣与对音乐内涵的感悟,最后通过介绍与欣赏,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感受《黄河大合唱》寄寓了中国人民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欣赏学习具有题材广、体裁多、容量大、方法灵活的特点,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百科全书,它可以起到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增长知识的作用。

六、赞成学生的“不标准”答案,发展学生的思维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音乐不寻求统一答案”,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在感受音乐时,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答案“引”到我的轨道上来,而是多以“还有补充吗?”“有没有更好的?”“思路再开阔一些?”等方式启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

即使要板书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也不忘加上一句:“这只是很多答案中较为合理的一种。

”我想,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应着重培养、提高人的音乐感受力,而人的感受应该是
自由的。

因此,不该规范的地方不予以规范,无限放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畅想。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勇于探索,多费心思,多动脑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热情主动地投入音乐欣赏中,音乐欣赏课一定会成为“令人神往的心灵之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周琦:“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

[3]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