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性浊音

移动性浊音

查,如浊音区转为鼓音,即1为1 尿潴留所致膀胱增大。
11
脾浊音区增大,见于肝硬化、肺气肿、胃肠胀气或脾切
除术后等。
5
5
四、胃泡鼓音区
也称Traube区,由胃底穹窿气体积聚形成。 胃泡鼓音区正常情况下应该存在,有调查正常成人
Traube区长径中位数为9.5cm,宽径为6.0cm。 胃泡鼓音区缩小:饱餐后,贲门、胃底占位性病变,脾肿
鼓音范围缩小,见于肝、脾或其他脏器肿大,腹腔内肿瘤
或大量腹水等。
2
2
二、肝脏及胆囊叩诊
正常肝脏上、下界一般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 线自上而下叩诊。
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 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向下叩1~2肋间,则 浊音变为实音,此处的肝脏不再被肺所遮盖而直接贴近胸 壁,称肝绝对浊音界。
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诊肝下界,由 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
3
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下界位于右肋缘下, 两者之间的距离约为9~11cm;在右腋中线,其上界为第 7肋间,下界为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其上界为第 10肋间。
3
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多囊肝、膈下脓肿、肝 炎、肝淤血等。
学习目标
【掌握】脏器叩诊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移动性浊音的叩诊 方法及临床意义。
【熟悉】正常腹部叩诊音。 【了解】肋脊角叩痛及膀胱叩诊。
1
1
一、腹部叩诊音
正常腹部大部分区域叩诊为鼓音,只有肝、脾所在部位, 增大的膀胱或子宫占据的部位,以及两侧腹部腰肌处叩诊 为浊音。
明显的鼓音见于肠梗阻、胃肠穿孔引起的气腹或人工气腹 后。
8
8
大量腹水鉴别: 1.巨大卵巢囊肿:①两
者浊音区部位不同;②卵 巢囊肿的浊音无移动性; ③尺压试验也可鉴别。 2. 肠梗阻:肠梗阻时肠管 内有大量液体潴留,可因 患者体位的变动,出现移 动性浊音,但常伴有肠梗 9 阻的征象。
9
六、肋脊角叩击痛
正常人肾区无叩击痛。 肾盂肾炎、肾结核、肾
大、肝左叶明显肿大、心包积液或左侧胸腔积液等。 胃泡鼓音区消失、代之以浊音时,可见于急性胃扩张或溺
水。
6
6
五、移动性浊音
当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时,腹部中央叩诊为鼓音,两侧为 浊音。然后,令被检者改为右或左侧位,则位于上方的 腹侧变为鼓音,下方腹侧的浊音范围明显增大,这种浊 音区随体位而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shifting dullness)。
当腹腔内游离腹水达1000ml以上时,即可查出移动性 浊音。
7
7
如果腹水量少,用以上方法不能查出时,若病情允 许可让患者取肘膝位,使脐部处于最低部位。由侧 腹部向脐部叩诊,如由鼓音转为浊音,则提示有腹 水的可能(即水坑征)。也可让患者站立,如下腹部积 有液体而呈浊音,液体的上界呈一水平线,在此水 平线上为浮动的肠曲,叩诊呈鼓音
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等。 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
重要征象,但也可见于人工气腹等。 肝浊音界下移见于肺气肿,右侧气胸等疾患。 肝区叩击痛对肝炎、肝脓肿及肝癌等诊断有一定价值。 胆囊叩击痛是胆囊炎的重要体征。
4
4
三、脾叩诊
正常脾浊音区在左腋中线上第9~11肋之间,其长度约 4~7cm,脾的长轴与第10肋间一致,其前方不超过腋 前线。
结石、肾脓肿及肾周围 炎时,肾区有不同程度 的叩击痛。
10
10
七、膀胱叩诊
膀胱叩诊一般自脐水平向下叩向耻骨联合部。 膀胱空虚时,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轮廓。 膀胱内有尿液充盈时,耻骨上方叩诊呈圆形浊音区,其
大小与尿量成正比,可达脐水平。 应当注意与妊娠子宫和卵巢囊肿鉴别,排尿或导尿后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