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旋转机械常见故障诊断分析案例

旋转机械常见故障诊断分析案例

第5章旋转机械常见故障诊断分析案例积累典型设备诊断案例在设备监测诊断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为设备诊断理论提供支撑。

常见的设备故障有成熟的理论基础,一个成功的案例通常是诊断理论在现场正确应用和诊断人员长期实践的结果。

典型诊断案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一次成功而关键的诊断足可以改变某些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现场推广设备诊断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它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

在医学上,由典型的特例研究发现病理或重大理论的案例很多。

设备故障的情形多种多样,现场疑难杂症还比较多,有许多故障很难用现有理论解释,只能作为诊断经验看待,这种经验有没有通用参考价值,需要在理论上进行说明。

另外,有许多案例无法在试验室模拟,而它们在不同的现场又常常出现,因此典型案例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经过证实的分析方法。

诊断人员可以参考相似案例的解决方案解决新的问题,提供快速的决策维护支持,并为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提供数据基础。

典型案例分析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是监测诊断人员快速成长的捷径。

目前实用的振动诊断方法、技术和诊断仪器已经相当完善,而许多企业在诊断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存在困难除了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专业人才。

研究案例的一般做法是,从新安装设备或刚检修好的设备开始,可以选择重点或典型设备进行监测,根据不同设备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和监控参数,定期测试设备的振动,包括各种幅值、振动波形和频谱等。

如果设备出现劣化迹象或异常,要缩短监测周期,倍加留心振动波形和频谱的变化,注意新出现的谱线及其幅值的变化,在检修之前做出故障原因的判断。

设备检修时要到现场,了解第一手资料,全程跟踪设备拆检情况,掌握设备参数(如轴承型号,必要时测量有关尺寸、齿轮齿数、叶片数、密封结构、联轴器和滑动轴承形式等),做好检修记录(有时需要拍照记录),比较自己的判断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进行完善的技术总结。

几个过程下来,水平自然有很大提高。

总之,添置几件诊断仪器是很容易的事,诊断成果和效益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柞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长期积累设备的状态数据,对此应有应清醒地认识。

表5-1为某钢铁公司多年来162例典型故障的原因或部位分布情况。

可见转子不平衡、轴承故障、基础不良、不对中和齿轮故障是主要原因。

5.1 转子动平衡故障诊断、现场校正方法与实例分析5.1.1 转子不平衡的几种类型与诊断【左经刚,设备故障的相位分析诊断法,中国设备管理,2001年第5期】转子不平衡通常是由于转子质量中心线与旋转中心线存在物理差异引起的。

按照两线的物理位置可以将转子不平衡分为四种类型:静不平衡或力不平衡、力矩不平衡或偶不平衡、准静不平衡和动不平衡。

静不平衡或力不平衡(5-1):转子中央平面内存在不平衡质量,使轴的质量中心线与旋转中心线偏离,但两线平行。

对于两端支撑的简支型转子,两轴承处的振动幅值和相位接近。

图5-1 静不平衡力矩不平衡或偶不平衡(图图5-2):转子两端平面存在质量相等、相位相差180度的不平衡质量,使轴的质量中心线与旋转中心线相交于重心处。

力矩不平衡一般发生在宽径比较大的转子上。

对于简支型转子,两轴承处的振动幅值接近,但相位相差180度。

图5-2 力矩不平衡准静不平衡(图5-3):是静不平衡和力矩不平衡的组合。

但静不平衡质量于力矩不平衡质量之一在一条与轴心线平行的直线上,使轴的质量中心线与旋转中心线相交但不交于重心处。

对于简支型转子,两轴承处的振动幅值存在差异,相位相差180度或相等。

图5-3 准静不平衡动不平衡(图5-4):是静不平衡和力矩不平衡的随机组合,轴的质量中心线与旋转中心线不平行也不相交。

对于简支型转子,一般情况下两轴承处的振动幅值接近,但相位相差在0度~180度之间。

图5-4 动不平衡一般情况下,叶轮的宽度与直径之比大于5时易产生力矩不平衡,小于5时易产生动不平衡。

静不平衡可采用单面平衡法校正;力矩不平衡应采用双面平衡法校正;动不平衡采用单面法或双面平衡法校正。

转子不平衡故障具有如下振动特征:(1)振动波形接近正弦波、波形对称、连续;(2)轴心轨迹近似圆形;(3)振动频率以1X转频振动为主,高次谐波较小;没有其它显著频率;(4)振动以径向为主,一般水平方向幅值大于垂直方向的幅值;(5)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1X转频振动幅值差别不大(3:1以内);(6)轴线方向1X转频振动幅值明显小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7)振动幅值随转速增加而大幅度增加;(8)振动相位一般稳定(波动范围在20°以内)。

要特别强调使用相位信息进行确认。

对于静不平衡或力不平衡故障,两轴承测点水平方向振动同相位、垂直方向振动也同相位;同一轴承垂直和水平测点相位差为90°(±30°)。

对于力矩不平衡故障,两轴承测点水平方向振动反相位、垂直方向振动也反相位;同一轴承垂直和水平测点相位差为90°(±30°)。

对于一般的动不平衡故障,两轴承座同方向振动相位差约为±30°,同一轴承垂直和水平测点相位差约为90°(±30°)。

(9)若转动频率的谱线能量占70%~80%或更高,而其它频率谱线成分所占比例只有20%~30%,其幅值(速度、位移)超过正常的3~4倍。

在排除了其它原因后,可认为振动是由转子不平衡引起的。

在诊断转子不平衡故障时,必须关注联轴器的故障问题。

联轴器故障通常造成旋转件之间同心度变差、质量偏移、张角等,因此联轴器故障常常引起转子不平衡、轴系不对中的故障特征。

根据一些诊断经验,联轴器故障所引起的振动主要表现为轴的转频振动,有时有较丰富的高次谐波,有时不一定有明显的高次谐波。

一般情况下振动表现为径向。

由于诊断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之相连的转子上,因而通常把联轴器的故障排除在诊断视线之外,常常判断为转子不平衡和不对中。

从维修的经济性考虑,应充分注意到联轴器故障的可能性。

对于悬臂式转子,根据测试诊断经验,当转子平衡状况较好时,在垂直径向、水平径向和轴线方向,近转子侧轴承振动和远转子侧轴承振动都比较小,振动值接近。

当转子存较严重不平衡时,在垂直径向和水平径向,近转子侧轴承振动比远转子侧轴承振动大30%~40%,轴线方向两轴承振动相当或有一定差异,径向振动一般远大于轴向振动。

当转子存在非常严重不平衡时,在垂直径向和水平径向,近转子侧轴承振动比远转子侧轴承振动大50%~100%,轴线方向两轴承振动相当或有一定差异,径向振动一般远大于轴向振动。

相位方面两轴承测点轴向同相位振动,而水平径向相位可能不稳定。

5.1.2 转子动平衡故障的确认在动平衡前首先要排除是否存在潜在性的结构振动问题,这是关系到平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构振动的主要问题有:严重机械松动、结构共振以及基础不良等。

为检查是否存在结构振动问题,建议分别测量两端轴承垂直和水平方向在转频上的振动幅值、以及相位,如图1,图中显示的数据是较为典型动不平衡振动模式。

不平衡力是径向力,它应该分别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产生同样的振幅。

此外,轴承座从上到下,水平方向振幅应该越来越小,而不是相当或变大。

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是否存在结构松动等。

图1图2 参考图2,首先注意到各点振幅相对差异较大,后轴承测点水平和垂直振幅比值超过3倍。

其次后轴承测点水平和垂直径向相位差为182°,接近0°或180°,而不是接近90°,因此很可能存在转速下结构共振的问题。

在接近共振区运行的转子会出现相位不稳定、振幅很大的特点,而且经常出现轴承等零部件的损坏等故障。

5.1.3 现场动平衡质量分解13mm/s@156°15mm/s@169° 9mm/s@51° 11mm/s@72°5.5mm/s@155°16.5mm/s@274° 6.1mm/s@71° 4.9mm/s@92°21000011.0F W )(n R =g 4.4010001500100*011.05%*2000W 2==)(5.1.3 转子动不平衡现场校正方法5.1.3.1 单面平衡法静不平衡指的是不平衡量处于单个平面里。

当转子仅由安装在完全平衡过的轴上的单个薄盘构成或纯粹是静不平衡问题时才属于单面平衡。

工业现场的许多转子如大量的风机转子,其动不平衡问题都可以通过单面平衡校正【J.S.米切尔 著.机器故障的分析与监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施维新】。

其平衡步骤(如图5-5)为:a . 在工作转频下,测试初始不平衡量A(幅值和相角);b . 加上试重W 后,测试新的不平衡量B(幅值和相角);引入单位效果矢量α,其方向角为零度,定义为α=(B -A)/W ,则平衡条件为:α·P =-A (5-1)解式5-1可得校正质量P(幅值和相角)。

图5-5 单面平衡法过程加试重W 的大小及方位的确定是现场平衡工作的重要技巧。

试重加上后应引起振动有足够大的变化,但不应造成设备损坏(如果加放的位置不当),可以称之为“30——30规则”,即通常要求振幅变化在30%以上或相位的变化量30度以上。

一般认为,试重引起的不平衡力约等于转子重量的10%,试重W 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W ——试加重量,gR ——加试重处的半径,cmn ——旋转体转速,r/minF ——单个轴承承受的试重引起的不平衡力,约等于转子重量的5%(低速时为10%~20%),kg例如,转子质量=2000kg ,加重半径=100cm ,转子转速=1500 r/min ,则试重W 为:(5-2)5.1.2.2 双面平衡法当叶轮的宽度与直径之比>5时易产生力偶不平衡,这时宜应采用双面平衡法。

双面平衡法中影响系数法矢量运算法应用最广泛,其运算原理如下【袁宏义等著.设备振动诊断技术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屈梁生、何正嘉编著.机械故障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平衡步骤为:a)测得转子的原始不平衡下左、右侧面的不平衡量幅值V10 、相角P10和幅值V20 、相角P20;b)在左侧面R1处加试重P1,测得左、右侧面新的不平衡量V11 、P11和V21、P21;c)取下试重P1,在右侧面R2处加试重P2,测得左、右侧面新的不平衡量V12 、P12和V22、P22;d)据上述参数计算左、右侧面的校正质量和相位角。

若定义K11=(V11-V10)/P1 K21=(V21-V20)/P1K12=(V12-V10)/P2 K22=(V22-V20)/P2(上式中P1和P2的方向角为0°)则得平衡方程为:K11·MC1+K12·MC2=-V10 (5-3)K21·MC1+K22·MC2=-V20 (5-4 式中MC1和MC2分别为左、右侧面的校正质量,包括幅值和相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