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语大全之历史课评语

评语大全之历史课评语

历史课评语【篇一:历史课的评语】县级专家点评:寿县正阳中学赵璧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开端》教学环节完整,过程流畅。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语言亲切。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因势利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既注意到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县级专家点评:寿县寿春中学任兵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教学思路清晰,紧扣课程标准。

教学设计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件的使用有效地配合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任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从容不迫,课堂驾驭能力强。

教学效果明显。

级专家点评:寿县安丰高中吴庆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三年级《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在教学设计上紧扣新课程标准,是新课改的尝试者、实践者。

教学设计耳目一新,教学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教学中明显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提升等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和讨论引领及小结上,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在能力提高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在课堂训练和讨论设问的深度等方面可以提升层次,以更突显复习课的特点和要求。

级专家点评:寿县二中杨尚金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一年级《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首先,教学思路清晰,整堂课紧紧围绕“变”字展开,“怎么变”?“为什么会变”?“变的影响”,层层设问,步步探究,既紧扣了本课主题又抓住了学生的心。

其次,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直观、生动的展现了“变”的史实;在授课方法上紧扣新课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师生互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第三,整节课的层次感是较分明的,在从表象到本质的推进上下了功夫。

在观察中师生共同总结出“变”的特征和总趋势,以及影响“变”的种种因素,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课的结尾抛出的延伸,稍显唐突,如能从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明交流方面入手,会使整节课更自然,更扣主题,提升课程内涵。

县级专家点评:能较好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

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处理历史教学资源,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效果好,长征精神在学生中产生反响。

教师综合素质较好。

县级专家点评:一、教学设计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明确、具体、可行。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容量适当,重难点清晰。

教学步骤清晰明了,循序渐进。

能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二、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生态。

吴老师的教学紧紧结合当下热点,通过视频、示意图、图片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还注意到了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能够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有效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善于倾听,能与教师和同伴展开协作学习。

五、能运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清晰、准确。

教态亲切、自然、大方,顺学而教。

【篇二:如何评价一节历史课】如何评价一节历史课2011-10-25 8:47:0010推荐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听课,收获很多。

但是如何评课却始终困扰着我,从哪些方面去评课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查阅很多资料,现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其一,首先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令性文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再结合教材的具体叙述,最后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

比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古代史”“上古人类文明”的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它给人们的初步印象是原来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历史。

但是,仔细读来,就会发现这是《课程标准》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从文明起源来了解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标准》中还有不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发掘,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生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

它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历史教师只有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整合、讲授历史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科学性原则。

其二,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理念。

具体地说,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主体,必须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整体育人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必须关注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

所以,主体与主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现在,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

同样,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自然也不会有优质的历史课。

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安排恰当,从而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正确处理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评定优质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因素。

其三,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处理得紧密融洽。

知识是提高能力的载体。

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能力,也不可能产生丰富的历史思维。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传授。

同样,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一个学生不可能学完人类的全部历史知识。

为此,我们必须把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限定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范畴之内。

我们既不能在学完全部历史知识后才来提高能力,更不能只让学生学一堆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

而是应该将此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这就是说,教学作为人类特殊的认识过程,总会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反复提升的过程。

它的本质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步感知历史表象、形成历史概念,最后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

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全陶,面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

其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点从四个方面评: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处理是否准确恰当、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特别的精彩创新之处。

二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情况及突破方法是否合适;三是评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选取的材料是否典型,利用是否充分,还有没有理家恰当的教学资源可以用(如地方特色的资源);四是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状况。

其五、教学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一是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清楚,教学节奏是否紧凑有序;二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讨论与探究的问题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符合学生实际;三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学生意识,特别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育。

其六、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合理(依据选用的五条标准评);二是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学手段是否灵活多样,课堂互动是否充分。

其七、教师基本功对教师基本功的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教态;二是教师的语言(准确、丰富、清晰、生动、流畅、有感染力);三是教师的板书;四是教师机智,即能否在课堂随机应变,有效地调控和组织教学。

其八、教学效果显著。

坚持以人为本,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掌握更多的发展本领。

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

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从教材和学习中得到了生活、情感等方面较深刻的感悟,并能总结学习所得。

【篇三:如何评价历史课】如何评价历史课历史课是生动而有趣的,许多时候,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在于书本知识的讲授,而是老师对课外知识的拓展。

但是,一堂课的评价,并不仅仅是看老师讲了多少,学生课堂氛围如何,更有其他各个方面。

那么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呢?笔者以为,主要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目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一是看知识教育,二是看思想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同时.还要注意能力的培养。

例如,“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本为“通过掌握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及丝绸之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但有的教师仅仅简单的定义为:“使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形成’”,这样一来,教学的目的就仅是使学生了解到“过程”、“结果”,而忽视了锻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发现事件的本质,推导其历史影响的能力。

从而把教学目的简单的变成了教学内容索引,从而丢弃了思想教育目的,也没考虑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要能体现教材的中心思想,对学生来说又要深浅适度。

二、教学内容首先,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要讲求科学性,这就要要求教师所讲的史实必须真实可靠,遣词用字必须准确无误。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事实作出科学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历史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要求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在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有,在评述历史人物方面不承认矛盾,也不承认发展变化,好便绝对的好,坏便绝对的坏。

例如.讲三国鼎立,对曹操的历史地位一刀切,或者象三国演义中成为绝对的反面人物,或者象现在某些流行的翻案文一样,被塑造成一位行为楷模。

这就违背了历史,违反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同理,在评议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还需注意概念正确把握,否则往往一字之差,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比如讲“华夏之祖”炎黄二帝,如果说成是“中华之祖”,那就是混淆了华夏族与汉族及中华民族的历史承继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