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示例③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主张与情怀。
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结构,分析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横向联系对话体散文的特点,纵向联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因为本文是典型的驳论文,文段短小精美,更便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知识),提前孕伏加强整合,为初三的议论文专题知识和今后高中、大学学习先秦散文夯实基础。
2.教学时数建议:1课时。
3.教学方法适用建议:讨论法、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但自学习惯有待进步一强化,学习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2)教学目标: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③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④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教学方法:A.讨论法: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小组内的优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学生。
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学生走神,便于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本课拟用于理清行文思路及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B.指导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疑惑予以点拨,对于方法予以指导。
结合讨论法使用,既可防止课堂跑偏,又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尖,浪费课堂有效时间,避免讨论法的华而不实。
本课拟用于文章语言特色及作品风格体悟。
C.讲述法:对于学生不了解和没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讲述知识或者呈现答案,以期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或者模仿。
本课拟用于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可能仍无法理解的句子、仍无法了解的论证思路与方法。
D.谈话法: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加强师生思维碰撞,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指向性地训练个别学生胆量。
本课拟用于课堂氛围不够积极热烈时,如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4)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教学目标: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了解孟子思想,理解文章内容。
③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④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屠洪刚版本的《精忠报国》音乐视频,节选高潮部分)教师激情导入: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取材于北宋名将岳飞抗击匈奴、精忠报国的故事。
岳飞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精锐剽悍的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他率领的岳家军打出了民族的尊严与雄风。
他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典范!更是将功名视作尘土的大丈夫!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富贵不能淫》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富贵不能淫二、追根溯源,了解背景1.简介课前了解到的孟子。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
教师明确: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简单谈谈《孟子》及其主要思想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点拨。
教师明确:《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教师点拨:《孟子》体例属先秦散文当中的对话体。
对话体散文《孟子》是语录体散文《论语》散文向专题性论文(《庄子》《韩非子》等)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通过对话展开辩论说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议论文来学。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小试牛刀,检测预习1.齐读课文后抢答(PPT展示):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②一怒而诸侯惧.(惧:害怕)③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④父命.之(命:教导、训诲)⑤往.之女家(往:去,到)⑥必敬.必戒(敬:恭敬)⑦无违.夫子(违:违背)⑧以顺.为正.者(顺:顺从;正:准则、标准)⑨与民由.之(由:遵循)⑩独行.其道.(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则、准则)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注意比喻义、引申义,留心古今异义词。
2.处理古语特殊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PPT展示知识点,学生抢答之后教师点拨补充。
(1)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明确: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例: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
孰——熟B.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贴C.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例:往之女家。
女——汝(2)古今异义词:丈夫..之冠也丈夫: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方法点拨: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①结合上下文语境辨析:②比较互证法(3)词类活用:①动词用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原意为居住。
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喻指“仁”。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A.富贵不能淫.本意:惑乱,迷惑。
文中意思: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本意:改变、动摇。
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本意:屈服。
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规律小结:名名牵手名作状;名名联姻前为动;副助在前也相同;形带名词不作定;形容当做动词用;形容用在介动后;形容倒把名词用;名形不及带宾语;使意为动记起来。
(4)一词多义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能,能够。
得.志得:实现。
②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③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居:“居所,住宅”,这里喻指“仁”。
方法点拨:需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注意词性,可根据相邻词语推断,可拆分词语理解。
2.同桌分角色朗读,共同翻译,提出疑难词句,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点拨:古文翻译五字诀:留、换、调、补、删教师预设:难句1: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难句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当理想得以实现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当理想未能实现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难句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富贵不能使人(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人(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人(我)屈服意志。
这才叫作大丈夫。
四、含英咀华,品味经典问题探究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学生自由读,之后讨论作答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问题探究2:怎样才能成为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呢?学生通读全文后勾划原句作答。
教师点拨:(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问题探究3:华夏民族英雄辈出,请举例说明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学生同桌交流后全班分享典型事例: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钱学森;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五、唇枪舌剑,辩清思路问题探究1:议一议本文论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问题探究2:辩一辩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研读文本后作答教师明确:《富贵不能淫》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开篇树立“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辩驳,先破后立——先直接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问题探究3:说一说本文的论证方法学生研读文本后作答教师点拨:①类比论证:“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文中孟子以妾妇之谄媚顺从于夫子,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往上爬的行径。
讽刺其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不过是女人、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呢?②举例论证:“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举出男子加冠、女子出嫁的生活现象,讽刺景春连这样的常识都没有,实在是太不懂“礼”了。
③比喻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用“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秦君子之风,表达了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
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④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反面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正面论证)(板书)富贵不能淫敌论论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景春观点)树靶子敌论论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驳论点: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批驳(破)驳论据: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广居(仁)、立正位(礼)、行大道(义)正面立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六、品鉴经典,去芜存精问题探究:在我国璨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可能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作答点拨: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学生齐背,结束本课)《富贵不能淫》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纵横家流行,他们凭着口才和机智,游说诸侯,合纵连横,取得高官厚禄并左右天下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