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是()A.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德国哲学B.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印度哲学C.中国哲学、英国哲学、法国哲学D.中国哲学、俄国哲学、日本哲学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A.可逆性B.不可逆性C.无限性D.持续性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4.“激变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C.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D.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真知的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D.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其中杰出人物()A.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专指历史上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C.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D.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A.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B.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C.人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D.人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10.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是()A.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B.处理好贡献和索取的关系C.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D.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1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世界是否变化的问题C.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12.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 )A.夸大了人的感觉经验的作用B.夸大了人的思想理论的作用C.夸大了人的情感意志的作用D.夸大了人的逻辑思维的作用13.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 )A.机器能像人一样思维B.机器可以代替人的思维活动C.机器可以全面超过人的思维活动D.机器可以模拟人类的部分思维活动14.因果关系揭示的是( )A.事物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C.事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D.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15.客观真理是指(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主体对客体的各种反映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D.认识对事物毫无遗漏的全面反映16.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物质生产力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17.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A.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B.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C.它脱离大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D.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18.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 )A.人民群众觉悟程度的提高B.无产阶级组织观念的增强C.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D.广大人民群众胜利信心的坚定1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 )A.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0.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最根本的是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一个方面C.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D.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价值观的不同方面2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B.强调了意识的稳定性C.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D.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2.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经验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理主义观点2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折衷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24.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 )A.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B.可有可无的C.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D.加速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间接性和抽象性B.直接性和形象性C.逻辑性和历史性D.客观性和具体性2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D.个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27.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A.政治路线B.思想路线C.组织路线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2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B.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9.生产关系包括许多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形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30.国家政权属于( )A.社会的经济基础B.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D.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的特点的有( )A.强调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B.公然声明自己为无产阶级服务C.强调人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D.主张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E.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2.物体的相对静止是( )A.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B.生命的根本条件C.物体存在与否的根本条件D.正确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E.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3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同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不同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不同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同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同34.“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
”这句话的含义有( )A.现象就是本质B.本质是现象的根据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没有与本质脱离的现象E.本质第一性,现象第二性3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36.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真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E.真理是由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客体化的精神37.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A.生产关系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者E.生产力38.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成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D.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E.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39.下列各项属于最初的奴隶主阶级形成的途径的有( )A.由于社会职能的独立化,氏族首领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B.通过征服战争,用暴力掠夺其他氏族或部落的财产C.通过放高利贷,聚敛大量钱财D.通过投机生意,赚取大量钱财E.由于生产条件优越,一些农业家庭成为富裕家庭40.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它表现在( )A.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是截然分开的B.人是社会的产物C.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E.人的社会属性制约人的自然属性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41.简述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7分)42.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7分)43.简述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分)44.简述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6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
每小题12分,共24分)45.说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及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
(12分)46.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怎样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2分)47.试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12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A5.C6.B7.D8.D9.A 10.B11.D 12.C 13.D 14.D 15.C 16.C 17.D 18.C 19.A 20.C21.A 22.C 23.D 24.C 25.A 26.A 27.D 28.D 29.B 30.B二、多项选择题31.BD 32.ABDE 33.DE 34.BCE 35.CDE36.CD 37.AE 38.ACE 39.AE 40.BCDE三、简答题41.答:(1)物质运动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突出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它的特征是三维性。
(3分)(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
物质客体不论多么大或者多么小,其过程不论多么长或多么短,总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
(2分)(3)时间和空间也不能脱离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就是空无,是神秘的、不可想像的东西,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和测定离不开物质运动。
(2分)42.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分)(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3分)(3)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