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形势下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论新形势下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论新形势下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疗方式的“非人性化”及媒体的过分渲染,使医患关系之间的温情趋于淡化。

医生对患者,重医疗程序服务,注重患者躯体上的疾病治疗,忽视患者心理感受,患者进医院,像进入一座迷宫;患者住院,一个号码成了他的象征,这些都是缺少人性温暖和缺乏医患双方沟通的表现。

同时,患者在不了解疾病治疗风险的前提下,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

一旦医疗效果不尽人意,患者及其家属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甚至对医护人员造成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伤害,导致医护人员既肩负着繁重的工作负担又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双方种种不满的心理感受、压抑等不良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将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线。

相关调查指出患者对医院满意度造成影响的因子包括:高超的医术(30.1%)、人文关怀(26.8%)、较低的医疗费用(18.4%)、便利的后勤保障、伙食(14.7%)、优越的住院条件(8.8%)、其它(1.2%)。

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患者对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同等关注。

因此,在医疗服务中,提倡人文关怀,是医院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人文关怀不仅提倡医护人员用爱心和高超的医疗技术治疗患者,帮助患者摆脱病魔的折磨,摒弃生物医疗模式中忽视患者心理需求的弊端;同时,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更是双向的,同时医院管理层和患者及其家属应体谅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和繁重性,从人性角度去思考,关心医护人员内心深处的需要。

此时便需要医疗机构制定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既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和满足患者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又维护医护人员的权利,从而冰释医患关系,创建和谐的就医环境。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

笔者根据自己在实习中的观察和思考,肯定了本课题对我国现代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题目之后,笔者翻阅文献和检索期刊,收集各方的信息和资料,结合时事和自己对人文关怀的看法、理解以及不断的思考,完成这次论文。

一、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中的题中之义(一)医疗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又称为人性关怀、关怀照护、爱护。

医学的人文关怀要求医务人员在医护过程中,以人道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利、人格尊严给予真诚的关注和关心,即既要求医护人员向患者提供医学科学服务,又要给患者提供医学人文服务。

医疗服务的过程其实就是医学科学服务和医学人文服务相结合的过程。

医学科学服务是患者疾患痊愈的物质保证,它利用医学技术解除患者躯体上、生理上的痛苦。

而医学人文服务则是为患者身心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它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客体的感受性、追问医学的价值性、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入。

医学人文服务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生命的价值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二)医疗人文关怀的历史发展在我国悠悠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学――我们祖国的国粹,早在古代就被称为“仁术”,医生也被称为“仁爱之士”。

关键一个“仁”字,已将人文关怀的精髓表现得言简意赅。

同时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也阐述了医疗服务中的仁爱信念:“吾将竭尽吾之能力与智慧,以己之才帮助病患;戒用医术对任何人等以毒害与妄为。

吾将以纯洁与神圣为怀,终生不渝。

无论何时登堂入室,吾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

”医学人文关怀在早期便被“仁”此字凸显了出来。

在医学记载史中,早期医院是收容患者、老人、穷人、流浪者和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体现了早期医院是具有慈善性质的事业机构,它的实质就是用仁爱之心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得到关爱和帮助。

文艺复兴时期,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曾经有过一段融洽的“黄金岁月”。

达?芬奇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进行的医学研究,充分显示了科学和人文和谐统一的魅力。

这一切都体现了医学的发展是在为人类的健康谋幸福,也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本质所在。

但从19世纪开始,显微镜、温度计、X线、听诊器、心电图仪、CT、核磁共振等医学仪器成为医学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其显著效绩有目共睹。

医学技术的冷峻和客观以及理性发展渐渐替代了原本应与医学溶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

医学向医学技术主义迈出了危险的一步。

这种倾向一开始便暗示了医学的人文性会有被技术性逐步代替的倾向。

因此,在19世纪的欧洲, 相关医学人便提出“视患者为人”的论点,“视患者为人”的运动因而一度兴起。

维也纳医学教授诺瑟格尔指出,医学治疗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

同时,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在其著作《The Patient as a Person》中也告诫了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患者作一个整体来治疗”。

20世纪,医学技术在医学中的作用继续强化,并得到科学界的极大支持。

医学技术主义倾向发展的势头有增无减。

学术界批评蜂起,但收效甚微。

[2]直到当今新的医疗模式向生物-医学-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人们再次将目光注视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的层面上。

纵观人文关怀的发展史,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更新换代,离不开科学实验的连续不断。

医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先决条件。

但是,人并非只有躯体,还有灵魂和心理需求。

情智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转归的影响早在中医学中形成理论说明。

正如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 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

所以只有关心患者的内心感受,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结合现在医学技术,治疗疾病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医疗人文关怀的层面医学对患者的关怀包括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心理健康的关怀和医学终极人文关怀几个不同的层面,呈现着从基点走向终极运行的轨迹。

关心患者躯体健康,竭力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为患者治疗疾病,解脱患者的躯体痛苦是医学人文关怀的第一个层面和基点。

从希波克拉底时代一直到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使患者摆脱躯体疾患的病痛。

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对患者生命整体关怀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对疾患有效的控制和处理,谈不上对患者施以人文关怀。

即使对患者只采取心理呵护,这样的人文关怀也是对患者身心愈合起不到丝毫作用,这种关怀是没有根基的。

倘若仅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对患者躯体康复的照料上的医学,往往把患者的躯体与灵魂和心理需求从患者生命的整体中分离出来,医生眼睛里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活生生的、整体的患者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医生更多地是关心这个病是否可治、能治,关注检验报告上的客观数据,而忽视了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

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二个层面和中坚。

医务人员仅仅帮助患者解决躯体病痛是远远不够的。

人是躯体和心理的统一体,疾病在发病的过程同时体现在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也会遭受到不良的刺激。

同时,在心理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患者的躯体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

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生理疾患的影响十分明显。

患者心理问题处理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对患者躯体问题的处理结果。

可以说,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

在不同的疾病发病过程中,躯体的不适或心理的不适在主次位置上可能会发生变换。

但总的来说,忽视患者的心理问题而治疗躯体疾病或忽视患者的躯体问题来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因而,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疗服务的中坚层面。

对患者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医学关怀的最高层面和极致。

终极关怀是彻底的关怀,是医学的人文关怀。

“终极关怀”这个定义最初是出现在宗教学中。

宗教对人性的敬畏体现于宗教所提倡的对人的终极关怀中,这种关怀从日常细节中一直延伸到人内心的深处,将人的心灵用爱进行一次透析和净化,将有限的生命递延到永恒的宇宙中去,这正是宗教的伟大和魅力所在,也正是现代医学中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

它提倡医学必须敬畏生命,用无限的爱来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激发生命的潜能,让生命重现光彩。

它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医学成为生命的仆人,而不是健康的主宰。

医学的终极关怀是医学人性化的最终体现,也是人文关怀最核心的内容。

(四)医疗服务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作用1.人文关怀能缓和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医学领域的未知之数、变数以及医护人员的技术的差异导致医疗服务中存在着风险。

虽然医学科学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不少医学难题随着医学的进步迎刃而解,但是国内外一致承认的医疗确诊率只有70%~80%左右。

也就是说,尽管医学技术高速发展,医生有良好的救治愿望,但仍然存在着对一部分疾病不了解、诊断难度大的情况,难以避免误诊、漏治或治疗无效的情况出现。

而且在患者求医过程中,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及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过高,当出现与其所愿不符或相反的结果时,便会迁怒于医护人员身上,导致医疗纠纷的出现。

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正是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加强沟通,达成共识,相互尊重,相互谅解,拉近医患之间的关系,避免因双方认识不一致,或者沟通不良而导致有违道德的行为和情况出现。

2.人文关怀有助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医疗服务中的方方面面,才能体现出一个医院的文化底蕴和服务精神。

把患者当成是“上帝”的理论虽然是借助于市场营销的理论,但是它体现了患者作为一名医疗服务的接受者,他们有权享受优质的服务质量和待遇。

同时,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越趋于人性化,越富有人文关怀,医院就越受到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欢迎,医院的竞争能力也随之加强,可以说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医疗服务中,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增加医院的无形资本。

3.人文关怀能重塑医务人员的形象。

医护人员的形象长期受到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不多不少也造成一定扭曲和失实。

患者有时候受到传媒的影响,未经客观理性的分析,便对医护人员心存偏见,再加上近年来医药费用的上涨,医疗费用的剧增,严重影响了患者就医情绪和治疗效果。

人文关怀的服务模式便是让“医生”摆脱“医匠”的影子,即通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摆脱缺乏人文素养、始终无法关爱患者、甚至会为了证明他的科学理论,把患者当成一个实验对象的形象。

同时,人文关怀的服务模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平、推理能力、逻辑演绎、敏锐观察、明辨是非及人际沟通能力,从而有助于医疗质量的改善、医疗水平提高,从而使医务人员真正做到关怀、爱护患者。

4.人文关怀有助于社会弱势群体提高就医信心。

2003 年的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发现,由于医疗费用过高,我国约有48.9% 的居民生病不去看医生,经医生诊断该住院治疗而未住院的达29.6%;而生病未就诊、未住院、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患者中,有38.2% 是由于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是由于经济困难,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到了41%。

在医疗服务中加入人文关怀,帮助社会低收入人士建立对医疗机构的信心,提高他们就医率,从而才能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