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雨霖铃》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词作,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情感。
2、运用所学意象传情达意。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词的意象,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探究法、讨论法、读写结合。
【教学设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情境导入: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送别》。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似乎注定充满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君臣的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朋友的离别;“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这是夫妻的离别,正如江淹所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离别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轻轻叩响古典诗词的门扉,去聆听柳永的《雨霖铃》,感受恋人离别的缠绵与哀婉。
二、诵读感知: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首词,对词的内容和情感有了初步的把握。
1、教师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词的上片写的是恋人分别的情景,下片是推想别后的生活。
词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低沉的。
2、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有感情的诵读一下这首词。
3、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词的上片,同学们注意情感把握的如何。
4、学生评价朗读。
5、教师补充明确,进行诵读指导。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词的下片。
同学们听听看她(他)情感把握的怎样。
7、学生点评。
8、教师补充明确,诵读指导。
三、品读领悟: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首词缠绵婉转,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是余音袅袅,余恨无穷,难怪本词会成为宋金十大金曲而广为流传。
那么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一句?为什么?请大家回答问题的时候,先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句子。
1、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适时点评。
2、学生欣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教师补充拓展:
教师提问:关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古人说“自是古今俊句”;前人提及柳词,则言必称“杨柳岸晓风残月”,甚至有人直接戏谑柳永为“晓风残月柳三变”;评价柳词风格时也说“柳郎中词,只和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到底魅力何在,历来为古人所激赏?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①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
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
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
②“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
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
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
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
③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
这是三。
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
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
通过同学的发言可以看出每位同学对雨霖铃都有自己的领悟。
其实这首词精彩的地方远不止这些,每一句细细品来,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其含蓄蕴藉委婉曲折,真是一言难尽。
那么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心的朗读这首词吧!
3、配乐学生自由读
4、配乐学生创新朗读(男女生)
附:《雨霖铃》创新朗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女)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唯有泪千行,无语凝噎。
)(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更与何人说!)(男女合)
备注:男女二人和读,红色部分是女生朗读的部分,其他是男生朗读的部分,最后增加的一句,男女二人和读。
四、课堂小结:
柳词婉约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古人评诗词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词就是这样,刚才同学们分析鉴赏的时候也多数集中在这样一些写景的句子上。
那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中作者都选用了哪些景物即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秋、杨柳、风等等,作者用这些意象来进行景物描写,形成一幅幅画面(展示相关图片),进而传情达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该学会积累一些离别的意象,并学会用这些意象来传情达意。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五、拓展延伸:
请用词中出现的意象,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描写
..一个离别的场景,字数100字以上。
(备注:词中出现的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秋、酒、杨柳、晓风、残月)
1、学生当堂写作。
2、实物投影作品展示,学生朗读。
3、要求学生从意象与情感的角度点评。
4、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推荐阅读:《才子柳永,如何沉沦?》、梁衡《读柳永》
附板书设计:
景物描写
意象俊离愁
画面
《雨霖铃》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词作,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情感。
2、运用所学意象传情达意。
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情感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案】
1、柳永生平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其词流传甚广,“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2、《雨霖铃》词牌小知识: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
3、给加点的字注音:
凝噎.暮霭.更那.堪
4、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
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
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6、请从词中选择一个句子,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优美的鉴赏文字。
[示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别有韵味。
朋友乘舟远行,孤帆渐行渐远,一点一点消失在碧海蓝天的尽头。
我久久伫立江边,却只见浩浩荡荡的江水一路奔腾向前。
这两句看似普通,却隐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朋友已走远,李白还在江边伫立凝望,可见其目送时间之长,对朋友牵挂之深,思念之长。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悠长。
【课堂学习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初读感知
1、词的内容:
2、词的情感基调:
(二)品味鉴赏: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请用词中出现的意象,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描写
..一个离别的场景,字数100字以上。
(备注:词中出现的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秋、酒、杨柳、晓风、残月)
【课后巩固案】
1、背诵《雨霖铃》
2、推荐阅读:《才子柳永,如何沉沦?》、梁衡《读柳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