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历史中国对外关系中考冲刺专题

九年级历史中国对外关系中考冲刺专题

中国对外关系一、复习策略(一)考纲解读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丝绸之路、闭关锁国、求同存异等。

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政策、表现、重大事件和影响。

3、掌握中国近现代的外交政策、活动、成就和影响。

4、知道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

(二)策略设计本专题复习,一要注意理解每个时期外交政策的含义,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些政策提出的内容及影响。

二要理清历史线索,明确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变化。

三要结合政治常识,了解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与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关系。

(三)复习要点阐述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①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②唐朝的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交往(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①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国王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②唐朝: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③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④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⑤清朝: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①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②东汉: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朝鲜的名马特产运到中国。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③唐朝:朝鲜的牛、马、麻、人参等输入唐朝,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输入朝鲜。

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不断运往波斯、西方。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非洲和欧洲。

④宋元:越南占城稻在北宋时传入我国。

中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到非洲一些国家。

⑤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入我国。

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等土特产。

(3)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4)中国文化的外传①科学技术: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②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③文学: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④文字: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5)外国文化传入中国①农作物品种: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②生产技术: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

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③科学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⑤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

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6)中国古代友好交往的典型代表事例①张骞通西域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③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④玄奘西行:唐朝著名僧人玄奘,到天竺求法,回国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⑤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到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向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⑥郑和下西洋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联系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7)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①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郑成功率军经过激烈战斗,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③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8)秦汉至明清朝的对外政策①两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展开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中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交往,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②隋唐时期,海、陆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唐朝与日本、天竺、波斯、大食及东罗马帝国的交流更加频繁,前所未有,在此基础上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③宋元时期,一方面海外贸易发达,另一方面中国科技西传,尤其是三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有四大特征:一是官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二是由于欧洲殖民者的不断骚扰,对外交往贯穿了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是统治者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外商来华,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四是西学东渐,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⑤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政策的含义:是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二是清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清代闭关锁国的影响: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9)古代中国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和影响①原因:第一;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是吸引周边国家来我国学习的根本原因。

第二;开放的对外政策是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第三;随着科技发展,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陆路和海路两条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中外交流源源不断的客观条件。

第四;郑和、玄奘等人都对中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影响:中外频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都有重大影响。

一方面,兼容并蓄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自身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政治、经济、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亚、欧、非,推动了整个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化圈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10)明清时期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1)原因:从主观因素看:①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②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从客观因素看:①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

②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

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同东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反清复明”而斗争,这也是清政府实施闭关政策的一个客观原因。

(2)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3、新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外交也是屈辱的外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