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铁矿床类型

中国铁矿床类型

中国铁矿床类型我国幅员辽阔,分布有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碱性各时代的各类岩浆(喷发)岩;沉积了从太古宙到第四纪各个时代的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系、火山沉积岩系、沉积变质岩系,为不同类型铁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我国目前具有工业意义的铁矿床,按其成因可分为沉积变质型、岩浆型、接触交代-热液型、火山岩型、沉积型和风化型等6种主要类型,其中以沉积变质型最重要。

现介绍如下:(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这类铁矿床又称受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元古宙)古老的区域变质岩系中,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铁矿类型,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57.8%。

并具有“大、贫、浅、易(选)”的特点,即矿床规模大,含铁量低,矿体出露地表或浅部,易于选别。

主要分布于吉林东南部、辽宁鞍山—本溪、冀东、北京密云、晋北、内蒙古南部、豫中、鲁中、皖西北、江西新余、陕西汉中、湘中等地。

根据矿床中的矿石类型和含矿变质岩系的岩石矿物组合以及其他地质特征,又分为下列两大类。

1.受变质铁硅质建造型铁矿床典型铁矿床分布于辽宁鞍山—本溪一带,因此,一般称为“鞍山式”铁矿。

这类铁矿是受不同程度区域变质作用并与火山-铁硅质沉积建造有关的铁矿床。

大致与国外阿尔戈马型铁矿相当。

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多集中于2000~3000Ma)老变质岩区。

铁矿床主要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太古宇鞍山群、迁西群、泰山群、登封群、霍丘群及其相当的变质岩系中的不同层位;山西、内蒙古古元古界五台群、吕梁群及其相当的变质岩地层中,变质作用大多数属于绿片岩至角闪岩相,个别产于麻粒岩相中。

湖南、江西等省产于板溪群或震旦系松山群。

多数地区含铁变质岩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

受变质铁硅建造中铁矿层是多层的,也有1~2层的,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

矿层厚度一般几十至百米,最厚可达350m左右。

延长较稳定,个别矿层长可达几十公里以上。

矿床规模大多数为大型或特大型。

矿石中铁矿物与石英组成具有黑白相间的条带状、条纹状构造,变质程度高时,向片麻状过渡。

矿石为磁铁石英岩、赤铁石英岩、绿泥磁铁石英岩、角闪磁铁石英岩。

以贫矿为主,含铁品位一般为25%~40%。

在贫矿中也有含铁品位达50%~60%不同规模不同成因的富铁矿石。

2.受变质碳酸盐建造型铁矿床典型矿床分布于吉林大栗子,因此,称为“大栗子式”铁矿。

这种类型铁矿是受到轻微区域变质作用的碳酸盐型沉积铁矿床。

主要产于元古宇地层中。

含矿岩系主要由碎屑-碳酸盐岩组成,如砂岩、泥岩、灰岩等。

已知矿产地不多,主要产于吉林东南部古元古界辽河群千枚岩与碳酸盐类岩层中;云南易门、峨山铁矿产于新元古界下部的昆阳群碳酸盐类岩层中。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地瓜状、不规则形态,矿体一般沿走向长100~300m,倾斜延深200~500m,倾斜长大于走向长,厚度变化大。

矿石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褐铁矿等。

矿石以块状、条带状构造为主,鲕状构造次之。

矿石类型有赤铁矿型、磁铁矿型、菱铁矿型、次生褐铁矿型。

磁铁矿型、赤铁矿型矿石围岩多为千枚岩,而菱铁矿型矿石围岩多为大理岩。

富铁矿占较大比例为特点,如云南化念铁矿,其储量一半为含碱性炼铁用矿石。

(二)岩浆晚期铁矿床这是一类与基性、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以其铁矿物中富含钒和钛,通常称为钒钛磁铁矿矿床,储量占11.6%。

按照成矿方式可以分为两类:1.岩浆晚期分异型铁矿床由岩浆结晶晚期分异作用形成的富含铁、钒、钛等残余岩浆冷凝而成的矿床。

我国首先发现于四川省攀枝花地区,故国内常称之为“攀枝花式”铁矿床。

矿床产于辉长岩-橄榄岩等基性-超基性岩体中。

而岩体多分布于古陆隆起带的边缘,受深大断裂的控制。

含矿岩体延长可达数至数十公里,宽一至数公里。

岩体分异良好,相带明显,韵律清楚。

按岩石组合可以分为辉长岩型、辉长-苏长岩型、辉长-橄长岩型、辉长-斜长岩型、辉长-辉岩-橄辉岩型和辉绿岩型等岩相组合类型。

铁矿体多呈似层状,分布于岩体的中部或下部韵律层底部的暗色相带内,与岩体的韵律层呈平行的互层。

矿床常由数至数十层平行的矿体组成,累计厚度由数十至两三百米,延深可达千米以上。

主要矿石矿物有粒状钛铁矿、磁铁矿、钛铁晶石、镁铝尖晶石等,含少量磁黄铁矿、黄铁矿及钴、镍、铜的硫化物。

矿石具陨铁结构、镶嵌结构。

矿石呈致密块状、条带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石含TFe 20%~45%、TiO2 3%~16%、V2O5 0.15%~0.5%,Cr2O30.1%~0.38%,伴生微量的Cu、Co、Ni、Ga、Mn、P、Se、Te、Sc和Pt族元素,可综合利用,这类矿床的规模多属大型,是铁、钒、钛金属的重要来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攀(枝花)西(昌)地区。

2.岩浆晚期贯入型铁矿床为岩浆晚期分异的含铁矿液沿岩体内断裂或接触带贯入而成。

我国首先发现于河北省大庙,故常称之为“大庙式”铁矿床。

铁矿床产于斜长岩、辉长岩岩体中。

基性岩体沿东西向断裂带呈带状分布。

矿体是沿岩体裂隙或上述两种岩浆岩接触带贯入而形成的。

矿体形态不规则,多呈扁豆状或脉状,成群出现,作雁行式排列。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产状陡立。

从地表到深部,矿体常见分支复合现象,多为盲矿体。

单个矿体长数至数百米,厚数至数十米,延深数十至数百米。

主要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赤铁矿、金红石和黄铁矿等。

脉石矿物有斜长石、辉石、绿泥石、阳起石、纤闪石和磷灰石。

矿石结构均匀,常见陨铁结构。

具浸染状和块状构造。

贫富矿石均有,含钒、钛以及镍、钴、铂等硫化物。

近矿围岩常见纤闪石化、绿泥石化和黝帘石化等蚀变。

有用矿物颗粒大,矿石易选。

矿床规模一般为中—小型,主要分布于河北省承德地区大庙、黑山一带。

(三)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接触交代型矿床,常称为夕卡岩型矿床。

主要赋存于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类与碳酸盐类岩石(含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

这类矿床一般都具有典型的夕卡岩矿物组合(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而在成因和空间分布上,都与夕卡岩有一定的关系。

岩浆岩侵入体的形成时代,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到燕山期都有。

在我国以燕山期最为重要。

碳酸盐类岩石生成时代,从前震旦纪到侏罗纪都有,岩性也很不相同。

就已知国内夕卡岩型铁矿围岩而言,包括灰岩、大理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各种不纯质的灰岩、白云岩;部分围岩可为角岩、片岩、板岩、砂岩或凝灰岩等。

从岩性的时代来看,元古宙(包括震旦纪)多为硅质灰岩;寒武纪—奥陶纪多为纯质灰岩或含镁质灰岩;石炭纪-二叠纪多为含泥质及有机质灰岩。

我国北方最有利形成接触交代型铁矿的是寒武纪-奥陶纪灰岩,南方主要是三叠纪大冶灰岩和早二叠世栖霞灰岩。

接触交代型铁矿大部分形成于接触带,有的矿体可延伸到非夕卡岩的围岩之中,矿体常成群出现,形态复杂,多呈透镜状、囊状、不规则状和脉状等,矿石矿物成分较复杂。

铁矿石以块状构造为主,次为浸染状、斑点状、团块状和角砾状构造。

该类铁矿常伴生有可综合利用的铜、钴、金、银、钨、铅、锌等;甚至构成铁铜、铁铜钼、铁硼、铁锡、铁金等共(伴)生矿床。

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大型。

这类铁矿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河北省邯(郸)—邢(台)地区、鄂东、晋南、豫西、鲁中、苏北、闽南、粤北以及川西南、滇西等地,是我国富铁矿石的重要来源。

按岩浆岩和围岩条件,在工业上常分为邯邢式、大冶式和黄岗式铁矿。

邯邢式铁矿围岩主要是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矿体常呈似层状。

大冶式铁矿围岩主要为三叠系大冶灰岩,矿体形态不规则。

黄岗式铁矿成矿岩体为花岗岩及白岗岩,围岩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夹火山岩系。

热液型铁矿床明显受构造控制,有的是断裂控矿,有的是褶皱控矿,还有断裂与褶皱复合控矿。

热液型铁矿床与岩浆岩的关系常因地而异,多数矿体与岩体有一定距离。

高温热液磁铁矿、赤铁矿矿床常与偏碱性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类有关,中低温热液赤铁矿矿床常与较小的中酸性侵入体有关,两者多保持一定的距离。

中低温热液菱铁矿矿床与侵入体无明显关系。

围岩条件对热液型铁矿的控制作用不甚明显。

围岩蚀变是热液型铁矿的显著特征,高温矿床常见透辉石化、透闪石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等;中低温矿床多见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

大多数热液型铁矿体较小,常成群出现。

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多见分支复合,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现象。

矿石组合简单,矿石品位一般较高。

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分布于内蒙古、吉林、山东、湖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自治区。

但也有大型矿床,如山东淄河一带,产于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类岩石中的文登铁矿床,该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矿床由22个矿体组成,呈似层状和透镜状,重叠平行分布。

主矿体长7000m,厚12~36m,延深100~470m。

矿石矿物以褐铁矿、菱铁矿为主。

矿石品位TFe平均41%(褐铁矿)、30%(菱铁矿),探明铁矿石储量1.16亿t,其中炼铁用矿石储量5400万t。

(四)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这类矿床是指与火山岩、次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铁矿床。

成矿作用与富钠质的中性(偏基性或偏酸性)、基性火山岩侵入活动有关。

以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按火山喷发环境,可分为陆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和海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

1.陆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在我国东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发育着一套与辉石闪长玢岩-次火山或火山侵入岩有空间、时间和成因联系的铁矿床。

典型矿床产于宁(南京)芜(湖)地区的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断陷盆地中,同偏碱性玄武安山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

国内有人称之为“玢岩铁矿”。

它实际包括由岩浆晚期-高温、中温,直至中低温一系列成因类型。

按矿床在火山机构中的产出特点,大致可分为3类:①产于玢岩体内部、顶部及其周围火山岩接触带中的铁矿床,如“陶村式”、“凹山式”、“梅山式”等。

②产于玢岩体与周围接触带中的铁矿床。

如“姑山式”等。

③产于火山碎屑岩中的火山沉积矿床,如“龙旗山式”等。

其中以第①类矿床规模最大,矿石含铁较高。

陆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矿体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囊状、柱状、脉状等。

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大型矿体长可达千米以上,厚数十至二三百米,宽数十至近千米。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假象赤铁矿、赤铁矿次之,可见少量菱铁矿。

矿石构造有块状、浸染状、角砾状、斑杂状、条纹条带状等。

这类矿床的磁铁矿以含Ti、V为特征。

2.海相火山-侵入型铁矿床多产于地槽褶皱带海底火山喷发中心附近,铁矿床的形成与火山作用有直接的关系。

典型矿床以云南大红山铁矿为代表。

铁矿体赋存于由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熔岩(细碧岩和角斑岩)组成的一套含矿建造中。

下部为石英砂岩、钙质或硬砂质粉砂岩,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粉砂岩薄层;富钠质的浅色岩是主矿体的容矿岩层。

上部为厚层大理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