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第一章重点问题一、名词解释: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知识经济:是以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为依托,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逐渐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更有力的投资场所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在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及其对外投资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是一个客观过程,世界各国不管愿意与否,都被深深卷入了这一过程。
可持续发展: 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针对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全球性经济问题: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世界人口增长问题、自然环境恶化问题、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粮食匮乏问题等关系到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严重性和紧迫性。
全球性经济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有全球的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合作性。
二、当今世界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包括哪些?除国家是主要行为主体外,跨国公司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行为体。
此外,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世界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巨大转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2)发展中国家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使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价格体系受到冲击(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四、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特点?(1)资本主义世界从一国独霸逐渐转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体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3)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但两极分化趋于严重五、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三:第一,科技革命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经济进人新时代,突出表现为资本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和跨国公司实力不断增强;第二,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除了极个别国家外,都在实行市场经济,尽管各国运用市场手段和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尽相同,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的支配地位,使世界经济获得了通行的规则和共同语言,这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世界各国还面临着诸多的共同的全球问题,如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贫富悬殊、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恶性疾病蔓延。
吸毒贩毒泛滥成灾、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单靠某个国家难以解决,有赖于众多国家和国际合作才能求得解决,并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然而这种影响是不同的,对经济发达国家而言面临的机遇往往大于挑战,对经济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挑战大于机遇。
经济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第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第三,经济全球化还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和消极方面,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周期性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文化等方面已经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双重影响,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引导,趋利避害,促使它成为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
七、人类迄今发生过哪几次科技革命?分别指出发生的时间与标志?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标志: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主要是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爱迪生发明电灯和贝尔发明电话。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八、目前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困难有哪些?(一)当前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分歧严重第二章重点问题一、名词解释: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
铁幕演说:指1946年英国首先丘吉尔攻击苏联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
“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4年美国主导下建立的战后第一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和称霸战略的实施,占据了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霸主地位,建立了有利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国际金融秩序。
后来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以及欧洲、日本的经济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非传统安全威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二、世界政治中的行为主体包括哪些?国家和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女权运动、生态运动、宗教组织、种族集团、恐怖主义等超国家和跨国界的集团与势力三、20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主要表现?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到了20世纪60年代,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美国的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美元危机日趋严重。
与此相反,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却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美、日、欧之间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对西欧、日本的政治、经济控制能力下降,西欧和日本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
它们不愿再充当美国的“小伙计”,力图进一步发挥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西欧联合自强趋势的加强,法国戴高乐主义的提出,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出笼,以及日本在推行“经济外交”的同时要求在对外关系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如此等等,都表明帝国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关系日益分化,再也不是铁板一块。
当然,日本和西欧政治独立发展,并没有突破西方集团整体利益的框架,它们同美国在共同对付苏联方面利益还是一致的,也继续受美国的“保护”和控制。
四、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有何特点?政治上两面旗帜针锋相对。
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
军事上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五、战后第三世界崛起的三大里程碑是?(1)、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2)、1961年9月25个中小国家首脑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会议通过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3)、1964年3月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六、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第一,未来的世界不可能是美国一家独霸的局面。
第二,其他国际力量中心成长壮大。
第三,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
第四,世界的多样性特征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极格局。
第五,“9·1 1”事件没有改变多极化的总体发展趋势七、为什么说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发展过程?第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严重迟滞了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平衡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第三、和平条件下新旧格局的转换会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总之,多极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既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客观趋势,也需要世界各国合力推动才能实现。
不仅大国和大国集团,而且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同样担负着这一历史重任八、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是什么?在冷战后大国关系调整中,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主要内容,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成为推动大国关系中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因素。
大国之间建立起了各个层次的对话机制、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
如首脑、外长定期会晤制度等。
形成了多重三角和多角的立体网络。
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反过来又明显强化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大国间的互动和制衡。
九、举例说明当今世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在政治上,少数大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优势垄断国际事务,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存在着严重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
冷战虽已结束,冷战思维仍然存在,在国际关系中造成紧张和动荡的因素还在起作用。
在经济上,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一些国际经济和货币机构,继续从多方面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经济关系严重失衡,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南北差距越拉越大。
在军事上,使用武力侵略和威胁的现象仍旧存在,军事竞赛并没有完全停止,军事集团政治仍在推行,这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形成了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核武器的存在和超级大国的绝对的核优势,仍使人们处在核恐怖之中。
在思想文化上,一些发达国家极力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经济模式,强迫一些发展中国家接受他们的一套,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动荡甚至流血事件的发生。
如伊拉克战争第八章重点问题一、名词解释:“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外交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不承认国民党时期的任何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不被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逐一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或承认或废除或修改重订;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