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方法。在选择时应根据技术上 可行、质量上可靠、经济上合
理的原则来确定;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⑴应充分考虑零件的工作条件 (工作温度、润滑条件、载荷及 配合特性等;)及其对修复部位 的技术要求等,使选定的方法在
技术上可行; 当零件磨损严重时,有些修 复方法便不能使用。例如,用镀 铬修复磨损零件时,镀层厚度一
塑剂和填料等; 环氧树脂粘接剂的特点是:粘附力强, 固化收缩小,机械强度高,且耐腐蚀、耐 油、电绝缘性好,适合工件工作温度在 150℃以下使用。缺点是性脆,韧性较差;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2·酚醛树脂粘接 酚醛树脂是由酚醛类在催化剂 中经缩合而得到的一类树脂。它可 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环氧树脂混
合使用。 酚醛树脂有较高的粘接强度, 耐热性好,但其脆性较大,不耐冲 击。汽车修理中常用它来粘接制动 蹄片及离合器摩擦片;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第二节 汽车修理质量的评价 一、总成装配质量的评价 总成的装配质量通常可用总成装
配后的空转功率损耗、总成各机构和 系统的效率、配合副的装配尺寸精度、 总成运转时的振动和噪声水平、总成 工作时的排放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内应力较大,一般下降30%~40%,但镀后 若进行200~300℃低温回火,可降低对疲劳
强度的影响。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五、粘接修复法
• 定义:粘接修复 是应用粘接剂将 两个物体或损坏 的零件牢固地粘 接在一起的一种 修复方法。
• 特点:不会引起 变形或金属组织 的改变。
• 应用:在汽车修理 中常用于修复车身 零件、粘补散热器 水箱、油箱和其它 壳体上的穿孔和裂 纹,也可用于粘接 制动蹄、离合器摩 擦片和缸体的堵漏 等。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3·氧化铜粘接 氧化铜粘接具有耐热性好(耐 热温度为600~900℃),且固化过 程体积略有膨胀,宜采用槽接或套
接。 适用于缸体上平面、气门室裂 纹、管接头防漏等粘接。缺点是粘 接脆性大,耐冲击能力差;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六、校正与表面强化
• 1·校正;零件校正的目的就是消除零件的 残余应力的形变,以恢复零件的正确形状;
的效果;喷焊工艺; 氧-乙炔喷焊工艺一般为:工件表面准备—喷前 预热-喷涂粉末—重熔处理—冷却—精加工等几项工
序; 由于喷焊层具有高的结合强度和好的耐磨性,目 前被广泛用于修复阀们、气门、键槽、凸轮等零件;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四、电镀和电刷镀修复法 1·电镀的基本原理
电镀是将金属工件浸入电解质(酸类、碱类、 盐类)的溶液中(刷镀则不浸入),以工件为 阴极通以直流电,在电流作用下,溶液中的金 属离子(或阳极溶解的金属离子)析出,沉积 到工件表面上,形成金属镀层的过程称为电镀; 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和使用特性,目前用来修 复磨损零件的金属电镀有镀铁、镀铬和镀铜等;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1·修复层的结合强度;结合强度按受力情 况可分为:抗拉、抗剪及抗扭转、抗剥离 等。其中抗拉结合强度能比较真实地反映
修复层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力; 抗拉结合强度试验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标 准。在生产中检验零件修复层结合强度的 方法有:敲击法、车削法、磨削及凿剔、 喷砂法等。出现脱皮、剥落则为不合格;
喷涂及电镀层由于其结合强度较低, 所以不宜用于修复齿轮的表面、滚动轴承 滚道和轴颈以及其它耐冲击的工作表面。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2·修复层的耐磨性;修复层的 耐磨性通常以一定工况下单位
行程的磨损量来评定。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3·修复层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许多零件都是在高变载荷及冲
击载荷下工作的。 例如,振动堆焊对疲劳强度的 影响较大,因而不许用这种方
• 方法:压力校正、敲击校正、火焰校正; • 常需校正的汽车零件有:前轴梁、车架零
件、曲轴、凸轮轴、传动轴、连杆等。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2·表面强化
• 表面强化是使金属表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 性变形,使表层金属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从 而提高零件性能的一种加工方法;
• 表面强化能提高金属表面的硬度、疲劳强度、 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粘接原理 及影响因素
• 机械作用; • 分子吸附和扩散作用; • 化学键作用; • 影响粘接强度的因素:其中以胶粘前的
表面准备最为重要;此外粘接表面应能 被粘接剂湿润,并保持适当的固化温度, 配方比例要严格控制;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粘接剂种类繁多,有机粘接剂 如环氧树脂胶、酚醛树脂、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质量管理的第三阶段是制定和修改有关 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 工艺要求和工艺纪律,提高检验质量,改善 对设备状况的预防性检查,改善工艺组织和
管理,加强职工培训等; 质量管理的第四阶段是贯彻执行修改后
的技术措施或管理措施; 质量管理的这四个阶段是对汽车修理过 程实行全面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它是以企 业各部门、各个人为主体,以数理统计方法 为基础,建立的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三、喷涂与喷焊修复法 1·喷涂
金属喷涂是用高速气流将被热 源熔化的金属(丝材、棒材或 粉末)雾化成细小的金属颗粒, 以很高的速度吹敷到已准备好
的零件表面上;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根据熔化金属所用热源的不同, 喷涂可分为电喷涂、气体火焰喷涂、 高频电喷涂、等离子喷涂、爆炸喷涂
等; 由于气体火焰喷涂,具有设备简 单、操作简便、应用灵活、噪声小等 优点,因此在汽车零件修理中应用最 广,主要用于修复曲轴、凸轮轴、气
Y—150厌氧胶、J—19高强度粘 接剂等;无机粘接剂常用的是
氧化铜粘接剂; 汽车零件粘接修复中常用的是 环氧树脂胶、酚醛树脂胶、氧
化铜胶等粘接剂;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1·环氧树脂胶粘接 环氧树脂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树脂状 化合物,它能使多种材料表面产生较大的
粘接力; 环氧树脂本身不能单独作为粘接剂使 用,使用时必须加入固化剂、稀释剂、增
缸等;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⑴气体火焰喷涂设备;(氧 - 乙炔喷涂) ⑵喷涂粉末;打底层粉末、工作粉末; ⑶喷涂工艺;
喷涂工艺过程包括:喷涂前工作表面的准备、 喷涂(喷打底层和工作层)和喷涂层加工。 工件表面的准备;喷涂前工件表面准备是喷 涂成败的关键,通过表面准备使待喷涂表面 绝对干净,并形成一定粗糙度,才能保证涂 层与工件的结合强度。喷涂:喷打底层(厚 约0.1㎜);喷工作层(应来回多次喷涂,且 总厚度不应超过2㎜,太厚则结合强度会降低;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第一节 汽车零件修复方法简介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二、焊接和堆焊修复法 定义:焊接修复法修复零件是借 助于电弧或气体火焰产生的热量,将 基体金属及焊丝金属熔化和熔合,使 焊丝金属填补在零件上,以填补零件 的磨损和恢复零件的完整。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⑷涂层性质; 喷涂层性能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粉末材料、喷涂 工具、喷涂工艺等,尤其是所选用的材料不同,
其性能各异。 硬度;喷涂层的组织是在软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硬 质相,并含有12%的气孔,其硬度值主要取决于
所选用的喷涂材料; 耐磨性;喷涂层的耐磨性优于新件和其它修复层; 这是由于涂层组织决定的,喷涂层这种软硬相间 的结构能保证摩擦面间最小的摩擦系数,并能保 持润滑油;此外涂层中气孔的存在,有助于磨损 表面上形成油膜,起到减磨贮油作用,但是磨合 期或干摩擦时磨损较快,且磨下的颗粒易堵塞油
内保持这些指标的能力来决定;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汽车在修理过程中,其修理质量 取决于:汽车修理工艺规程、工艺设 备、修理生产的组织和生产技术准备 工作的完善程度以及修理工作人员的
劳动素质等; 汽车修理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设 计、制造、使用诸因素和修理生产过 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也取决于修竣
空转功率损耗及总成和系统 的效率指标,表示总成的传动 效率或内部的机械性能耗损。 它与装配时配合副的接触状况、 配合特性、总成各部件的调整 和磨合状况有关,是评价总成 装配质量的综合性指标;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总成运转时的振动和噪声, 是由于零件不平衡或装配调整 不当而引起的,可用声级计进
零件的适用性指标取决于零件的 材料、结构复杂程度、损伤状况及可
靠性等因素; 耐用性指标取决于零件修复后的 耐磨性系数、疲劳强度影响系数、结 合强度影响等,它表示了零件修复后
的质量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取决于修复方法的 生产率和修复费用,并与相应的经济
指标有关;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所谓零件修复方法的选择, 就广义而言,就是研究在给定 条件下能得到最好效果的修复
• 主要方法有:滚压、挤压、撞击和喷丸等;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第二节 汽车零件修复方法的选择
• 一、汽车零件修复质量的评价 汽车零件的修复质量可以用修复零件的 工作能力来表示,而零件的工作能力是 用耐用性指标来评价的;
• 修复零件的耐用性指标是与覆盖层的物 理机械性能以及对基体金属的影响程度 有关。
般不超过0.30㎜。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⑵应掌握每种修复方法的特点、 影响因素及适用范围;
⑶确定零件修复方式时,经济 上要合算。
⑷确定零件修复方法时应考虑 企业现有生产设备,当必须采 用新的工艺方案时,应进行经
济论证;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第三章 汽车修理质量及其评价
第一节 汽车修理质量
一、汽车修理质量的评价指标 汽车修理质量可以通过修理后汽车性能 的量化指标,即质量指标来评价; 汽车修理质量不仅取决于修理后汽车和 总成的初始指标,而且由汽车在整个使用期
法修复转向节和半轴;
第二章汽车零件修复方法
二、汽车零件修复方法的选择 汽车零件修复方法的选择直接影 响汽车零件的修复成本与修复质 量。选择时应根据零件的结构、 材料、损坏情况、使用要求以及 企业的工艺装备等来选择,通过 对零件的适用性指标、耐用性指 标和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统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