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一下中国近代的绘画理论中国绘画理论的历史发展分为萌芽、奠基、成熟和完善等四个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到了宋代中国绘画理论体系已经构筑完成元代以来中国绘画理论没有大的发展但却在一些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充实完善。
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由绘画功能、创作与鉴赏原则、创作道路、构图比例透视、笔墨技巧、绘画步骤、作品评定、笔墨当随时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九个方面组成。
一萌芽阶段从春秋战国到两汉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中国绘画早在&"""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和河姆渡文化的刻画艺术即已产生到夏、商、西周的青铜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付诸文字记载的有关绘画论述至今尚未见及。
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代出现了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关绘画的论说便出现在诸子的著作中。
之所以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到两汉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里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画论与绘画有关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散见于一些哲学的论说之中既不成系统且又只是作为论述学术观点时的例证。
这一阶段中国绘画虽已相当发达但有关绘画理论总结远不曾见及。
二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年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专门的画论虽然传世的著作不多但却十分重要。
顾恺之《画评》是我国第一篇保存较为完整的画论提出画面的“置陈布势”画人的“生气”、“天趣”问题。
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原则一直指导着后世绘画成为中国画论的一个精髓成为南朝谢赫提出“六法”的先导。
综观上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是十分关键的对中国绘画理论和创作都起着奠基作用。
三成熟阶段由隋唐至两宋的"$%年是中国绘画理论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山水画异军突起唐代的山水画与道释人物画、花鸟走兽画呈并立之势五代至两宋山水画已作为中国画十三科之首而遥遥领先这一时期的大画家多是山水画的高手一些划时代的绘画大师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出不朽的山水画论这些画论充实完善了以“六法”为总纲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
代王维《山水诀》、《山水论》。
因此中国绘画理论到了北宋已相当完善成熟理论与创作呈比翼双飞态势构成中国绘画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四完善阶段从元代到现代的七百余年是中国绘画理论体系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的发展阶段。
由于元代之前中国绘画理论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元代以来的理论研究只是在大的框架内部进行。
这一阶段理论研究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1对前人理论作补充2善增加了分科技法的总结3对中国绘画的基础———笔墨提出了突破性的观点从而打开了中国绘画的新纪元。
两汉以前中国绘画理论的发生情况1审美价值取向的产生,《老子》,大,精神的充盈、自然、和谐、解衣盘礴、绘画达观超逸,个性追求。
(2)从本体的角度讲,绘画技法上:观察法、创作方法:类;色彩上:黑白素朴;(3)教化功能的产生:目的了解天象或“使民知神奸”(4)形神意识的产生,重视神。
《淮南子》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1、第一次高潮:(1)出现一批画论家,自觉写作。
(2)出现了众多画伦著作。
(3)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画论观点。
(2)“比《雅颂》之述作”提升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1)以形写神出自《魏晋胜流画赞》,用形来传达神气,汉代《淮南子》已提出绘画或音乐演奏中的“君形”问题,可视为传神论的雏形,它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当概括,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示了绘画的本质。
价值意义:(1)确立了中国绘画的中心是“气韵”;(2)开创了中国绘画中书画同源的先河(骨法用笔);(3)为中国画创作开列了完整的技术清单(用笔,用色,构图)。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1)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
对谢赫的六法论做了新的阐述,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
强调形似更强调神似。
(3)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元代如此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决定着元代绘画与隋唐五代和两宋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主流。
元代统治者对绘画主要强调实际应用,在题材、技法、审美倾向上不自觉地表达文人的情趣和爱好,从而带来元代绘画题材、风格以及技法上的巨大变化。
在复古思潮下,唐宋的文人画和山水画自然成了师法和模拟的对象。
总之,以水墨写梅兰竹菊,成为元代文人作画的特殊题材和时尚,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了明清绘画之先河。
元代绘画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其传世作品比六朝、隋唐五代、两宋都多。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史前美术以生活工艺品为主,其发展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才能和智慧,迎来了美术史上光辉的黎明。
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革新,社会生产力和人的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成为推动美术发展的巨大动力。
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强生,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汉的统一使得科学和文化艺术也出现繁荣,对外交流活跃,边地各民族在美术上的创造为此时代增添了光彩,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后期佛教美术初见端倪,为后来繁荣做了准备,对后来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发展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绘画自身的形式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另一方面,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与唐代相比,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山水花鸟画的成熟,诗歌书法的渗入,由偏重描写个体到有意识的展现个体,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绘画形成了完美而成熟的格局体系。
中国的绘画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
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风情画大量出现。
现实性和世俗性明显增强,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元明以后有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随着民族大融合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挣脱开旧的束缚,佛教美术勃然兴起。
艺术造诣极高。
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
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知道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正确阐明他们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研究美术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使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多彩的绘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
绘画艺术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
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加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艺术生产有其特殊规律性,宫廷绘画都曾受到重视,发挥着宣扬教化装饰宫廷的职能,一部分美术雅化的趋向成为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艺术现象,民间美术的活跃和艺术上的成就都应得到科学的评价,在写意花鸟画成就最高,山水画也有一定发展,而直接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则明显衰弱,后期剧变动荡,中国美术只有适应时代潮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百年来近现代美术的变化与发展证实了这一点。
如石涛的绘画创作建立的独特画风起了先导作用,其《苦瓜和尚画语录》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行艺术概括,反对泥古不化,“借古以开今”名气颇大。
明代晚期,经董其昌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提倡复古,以临摹前人为能事,中国山水画艺术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创造。
影响所及,直到清初的四王(王晕、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也都是如此,“摹古逼真便是佳”。
他们虽有泥古之弊,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不能说是毫无贡献。
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要创新,但仍要努力地去吸收传统中技法和笔墨之精髓。
有人认为临摹几张作品就算是继承了。
其实真正有成就的画家时时刻刻都在汲取前辈留给我们所有丰富宝贵的经验和精深的笔墨功力,从而使自己更能从中发扬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辉煌作品。
2__ 山水画的历代变迁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艺术史上,审美理想的确立与艺术语言的成熟常常存在一个时间差,正如山水诗兴起于南朝的谢灵运,而在盛唐达到高峰,山水画艺术语言的成熟也需要历代画家的不断锤炼经营。
从魏晋到隋唐,受外来佛教绘画的影响,中国画家的写实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在人物画上表现显著,在山水画上同样如此,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真实自然的开始,勾线填彩之法自然就成了早期山水画的表现形式。
宋元山水画家忠实于自然,师法造化,形成了注重写实的画风,这为元代山水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情感与笔墨形式美相结合,完成了画风由尚形写实向抒情写意的转变。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
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
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
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
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
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
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