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结构一注总结砌体结构基本设计规定1、应验算的内容砌体结构应进行承载力验算(荷载组合按4.1.5,结构重要性系数与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有关);正常使用不需验算而通过构造要求满足;还应该作为刚体进行倾覆、滑移等验算(荷载组合按4.1.6)。
2、静力计算方法1)静力计算方案根据屋盖或楼盖类别、横墙间距,按表4.2.1确定。
2)作为刚性或刚弹性方案的横墙,其水平截面开洞比例、厚度、长高比应该符合4.2.2要求,若不能符合,但能符合4.2.2注1的要求,仍可视作刚性或刚弹性方案横墙。
3)要会计算三种方案在水平荷载下的内力。
其实三种方案的原理一样,只不过空间性能系数不一样——弹性方案(1.0)、刚弹性方案(0.33~0.81)、刚性方案(0)。
4)对于上柔下刚的多层房屋,顶层可按单层房屋计算(4.2.7)。
3、刚性方案的计算假定按4.2.5执行:1)单层房屋,上不动铰下嵌固;2)多层房屋,竖向荷载下每层为两端不动铰,水平荷载为连续梁;3)上墙传为的力作用点位于上墙底中心,本层梁荷载作用要考虑偏心;4)梁跨度大于9m时,还应该按梁墙刚接后算出梁端弯矩并将之折减后分到上下墙。
4、风荷载当符合4.2.6的多层刚性方案房屋要求时,可不考虑风荷载;当不满足时,对于多层刚性方案(水平力按连续梁计算),其每层墙端由风荷载引起的弯矩可按4.2.6简化计算。
5、壁柱墙的翼缘宽度按4.2.8确定。
6、施工阶段未硬化的砌体,其强度应该按砂浆强度为0查得,并应该乘以1.1调整系数。
无筋砌体构件1、计算高度1)构件的高度H底层应该从基础顶面算起,当为刚性地坪时,可取自室外地地面以下500mm处。
其它层为楼板或侧向支承间距离。
对无壁柱山墙,可取层高加1/2墙尖高,有壁柱墙,取壁柱总高。
2)计算高度按表5.1.3确定,与计算方案类别有关。
注意,对于纵向(排架面外方向)无支承的砖柱,应该再乘以1.25。
3)无吊车双阶柱下柱的计算高度按5.1.4确定。
2、整体承载力计算1)偏心距不应大于0.6y。
2)高厚比按5.1.2计算,并查取相应的承载力影响系数。
3)承载力验算按5.1.1进行。
3、局部承压验算1)局部均匀受压首先按5.2.2计算局部抗压提高系数,注意每种情况不应该大于相应限值。
然后按5.2.1计算局部均匀受压承载力,注意不应该考虑承压面积小时强度折减,但应该考虑采用水泥砂浆(如基础砌体)时的折减。
2)梁端支承处的局部受压_无刚性垫块按5.2.4计算。
注意砌体的抗压强度应该折减(小面积折减系数,应该按墙段截面积算,而不应按局压面积算)。
由于“卸拱”效应,应该考虑上部荷载折减系数;对于带壁柱的T形截面墙段,其A0的计算(是否考虑翼缘部份)应该视有效支承长度有没有伸入墙体部份而定,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考《施》P728。
3)梁端支承处的局部受压_有刚性垫块按5.2.5计算。
注意在计算合力影响系数时,高厚比按小等于3查取,偏心距是指对垫块的偏心距。
4)垫梁按5.2.6计算。
当梁与墙体同宽,并且梁下设中心垫块时,认为荷载沿墙厚方向均匀分布,相应的系数应该取为1.0。
4、受拉、受弯、受弯构件的受剪、受剪构件的验算按5.3~5.5计算。
5、关于灌孔砌体的强度拆减1)对于面积折减,应该先折减再灌孔;2)对于水泥砂浆,也应该先折减再灌孔;6、高厚比验算1)高厚比验算按6.1节进行。
2)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理正系数,对于承重墙取为1.0。
3)带壁柱的墙高厚比验算,应该验算横墙间墙高厚比和壁柱间高厚比,前者验算时厚度应该取为壁柱有效宽度(左右翼缘因开洞情况可能不一样宽)内T形截面的折算厚度(等于3.5i)计算,并且其洞口修正系数计算时应该取横墙间距和横墙间总洞口宽度;后者验算时间距取为间距取为壁柱中距(此间距不影响计算方案),厚度为墙厚,并且洞口修正系数计算时应该取壁柱中距和壁柱间总洞口宽度。
4)带构造柱的墙高厚比验算,应该验算横墙间墙高厚比和构造柱间高厚比,前者验算时与普通墙一样,只不过其允许高厚比应该乘以提高系数以显示构造柱的贡献;后者的验算与壁柱间墙的验算一样。
7、一般构造要求1)五层及五层以上、受振动、层高大于6m的房屋、防潮层以下砌体的材料等级应该符合6.2.1、6.2.2要求。
注意对于安全等级一级或使用年限大于50年者,等级还应该提高。
2)随着梁的跨度增大,其下的砌体应依次设垫块、壁柱、锚固件等。
3)搭砌长度小于90mm的砌块砌体、后砌横墙内应该设钢筋网片,网片应该符合6.2.10、6.2.11要求。
4)对于砌块砌体,在纵横墙交接处、防潮层以下应该按6.2.12灌混凝土。
对于未设圈梁或砼垫块的砌块砌体,在梁下、挑梁下应该按6.2.13灌混凝土。
5)夹心墙的相关构造和墙叶之间的连接应该符合6.2.15、6.2.16要求。
8、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1)设伸缩缝,根据楼(屋)盖的类别及是否有保温层,按6.3.1查取最小温度伸缩缝间距。
2)为了防止或减小砌体顶层裂缝,可采取设保温层、屋面设分隔缝、屋面板底设滑动层、设顶圈梁、设构造柱、挑梁下和过梁上设水平钢筋网等错施。
3)为了防止或减小砌体底层裂缝,可采取增大基础圈梁刚度、窗台下设水平钢筋(网)、设窗台板等措施。
4)墙体转角和纵横墙交接处设拉结钢筋。
5)为防止或减轻混凝土砌块砌体顶两层和底两层裂缝,可以窗台两侧设水平钢钢网、设竖向钢筋并灌孔、在顶层和底层设通长窗台板等措施。
9、圈梁1)圈梁的作用是增加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和较大振动引起的不利影响。
2)单层和多层的砌体的设圈梁规定按7.1.2、7.1.3执行。
3)由《建筑基规》7.4.4,多层砌体宜在基础和顶层处各设一道圈梁,分别抵抗砌体中间和两端的不均匀沉降。
4)圈梁的构造(被洞口截断后的搭接长度、与屋架和大梁的连接、宽度、高度、最小纵筋)按7.1.5执行。
5)采有现浇楼(屋)盖时,圈梁的设置,按7.1.6执行。
10、过梁1)砖砌平拱、钢筋砖的跨度分别不应大于1.5m和1.2m,对有较大振动或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2)过梁所受的梁板荷载和墙体荷载按7.2.2取值。
3)砖砌平拱和钢筋砖的跨度取净跨,钢筋混凝土过梁跨度取其净跨的1.1倍和净跨加两端支承长度的较小值。
4)计荷载时墙体的高度,对于砖砌平拱、钢筋砖过梁底算起,对于钢筋混凝土过梁从梁顶算起。
5)对于砖砌平拱、钢筋砖过梁,其计算受力高度为净跨的1/3和实际墙高的较小值。
6)过梁的验算有受弯验算和受剪验算,按7.2.3执行。
对于钢筋混凝土过梁,还有局部承压验算,此时可不考虑上层荷载影响,应力图形系数取为1.0,有效支承长度取实际支承长度。
7)砖砌平拱、钢筋砖过梁应该符合7.2.4构造要求。
11、墙梁1)墙梁包括简支墙梁、连续墙梁、框支墙梁。
分为承重墙梁和自承自墙梁。
2)墙梁各部份尺寸的确定和规定按7.3.2、7.3.3确定。
3)墙梁的荷载按7.3.4取值。
4)托梁按偏心受拉构件验算,其弯矩和拉力按7.3.6计算,其剪力按7.3.8计算(计算剪力,应该取净跨计算)5)墙梁的整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和托梁上支座上局部受压计算按7.3.9和7.3.10执行。
仅在此时考虑了翼缘的有利影响。
6)墙梁的材料、墙体、托梁应该符合7.3.12构造要求。
12、挑梁1)抗倾覆验算时,倾覆转动点到墙外边缘的距离按7.4.2计算,注意挑梁下是构造柱时此距离应减半。
在计算倾覆力矩时,应该采用基本组合。
在计算倾覆抗力矩时,应该采用恒载标准值,而不应该考虑活载。
对于雨篷还应该验算施工或检修工况每2.5~3m加一1kN荷载(此时工况中不计活载)的抗倾覆。
2)挑梁下的局部承压按7.4.4验算。
注意挑梁的倾覆荷载应该算至倾覆点。
3)挑梁应该进行抗弯和抗剪验算,其弯矩取倾覆力矩,其剪力应该取挑梁在墙外边缘(不是倾覆点哦)的设计值。
对于雨篷还应该验算施工或检修工况每1m加一1kN荷载(此时工况中不计活载)的抗倾覆。
4)挑梁的埋入长度和纵筋应该符合7.4.6要求。
配筋砖砌体构件1、钢筋网配筋砖砌体构件1)钢筋网配筋砌体构件偏心距不能超过核心、高厚比不能大于16。
2)钢筋网配筋砌体构件应该验算两个方向的强度,按8.1.2验算。
3)钢筋网配筋砌体构件下端为无筋砌体时,还应该验算交接处的局部承压。
4)钢筋网配筋砌体构件应符合8.1.3的构造要求。
2、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合砌体1)当偏心跨大于0.6y时,可采用此种砌体。
2)其轴心抗压按8.2.3验算。
砌体结构抗震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1、设计依据:《砌规》10.4、《抗规》附录F2、最大适用高度最大适用高度按《抗规》附录表F.1.1-1取值,02版《砌规》比此值偏小,但11版《砌规》与此值一样。
所以,此值应该以《抗规》附录F.1.1为准。
3、最小墙厚为190mm4、房屋最大高宽比按《抗规》表F.1.1-2执行。
5、加强部位高度可按《抗规》表F.1.4的“注”执行。
《砌规》10.4.2的条文说明也说明了此值的取法。
以《抗规》为准。
6、层高层高根据抗震等级和是否处于加强部位,按《抗规》F.1.4执行。
7、抗震横墙间距横墙间距,按《抗规》表F.1.3执行。
此条摘自《抗规》表7.1.5。
8、防震缝宽度防震缝宽度按《抗规》F.1.3_4执行。
9、轴压比限值和边缘构件的设置,按《抗规》F.3.4、F.3.5执行。
10、横、竖向分布钢筋应符合《抗规》F.3.3要求。
11、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按《抗规》F.2.1执行。
12、剪力调整(加强部位的剪力增大系数)及承载力验算按《抗规》F.2节执行。
底部框架—剪力墙结构1、高大适用高度和层数按《抗规》7.1.2执行。
2、层高按《抗规》7.1.3执行。
3、高宽比按《抗规》7.1.4执行。
4、抗震横墙间距按《抗规》7.1.5执行。
5、底层的地震剪力按《抗规》7.2.4增大。
在第一抗震防线时(弹性阶段),所有地震剪力由剪力墙承担,并按各墙体的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在第二抗震防线时(弹塑性阶段),由底部框架柱与开裂的剪力墙共同承载剪力,柱还应该计入由地震倾覆力矩(仅计过渡层之上的楼层地震剪力)产生的附加轴力,按7.2.5执行,此时,可按《砌规》10.5.7计算柱的弯矩,并且为了减小塑性铰出现的可能,按《抗规》7.5.6_5乘以增大系数(按震等级按7.1.9取)。
6、托梁的弯矩增大系、剪力增大系数按《砌规》10.5.6乘以增大系数。
7、注意《砌规》7.3.7中,对Q2产生的边柱轴力,当为大偏心时乘以1.0,小偏心时乘1.2。
8、注意《砌规》10.5.8条,对框支墙梁计算高度范围内抗剪承载力应该乘以0.9折减系数。
砖砌体结构1、高按《抗规》第7章。
2、第7.1节,对总高度和层数、层高、高宽比、抗震横墙、局部尺寸、结构布置(含防震缝的设置)等作用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