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

第九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节次名称学时分配第一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1学时第二节大学生择业的心理1学时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了解职业生涯的阶段;2、理解掌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3、了解困扰大学生择业的几种常见心理现象;4、掌握大学生择业方法及技巧.四、教学重、难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大学生择业方法及技巧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六、教学组织与设计1、教学过程的组织:通过案例引入本章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把学生带入职业规划生涯的基本理论中,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测验,增强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的针对性,教学过程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对本章的重难点有较清晰的认识。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l练习:请你制定一个你十年之内的职业发展规划。

要求:要有个人的观点;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

3、教具、心理测试、多媒语言、文字、教科书、教学规范、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不同的自我,不同的生涯十几年前,某高校一位在班上很拔尖的英语专业优秀毕业生,选择了去中学做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

当时,她的许多同学都选择了去外企或一些收入高的单位工作。

对于她的选择,许多同学不理解,有的甚至说她傻,放着那么好的个人条件,放着那么多高收入的工作不选,偏偏去当中学教师。

她却微笑着回答大家:“我喜欢,我适合做中学教师。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她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中学英语特级教师。

她不但培养了许多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且还经常为全国中学英语教师做英语教学培训。

她的职业发展是成功的。

她的成功源于她不盲目追随他人和社会潮流,她对自己、对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恰当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而另外一名英语专业的同学开始选择在一家不错的外企工作。

但是工作时间不足半年,公司以工作能力不强的理由炒了他的鱿鱼。

之后他有应聘到一家翻译公司,可是由于工作节奏太紧张,压力大,一年后他辞职离开了这家公司。

后来他有应聘到某国家机关,但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觉得专业派不上大用场,于是,一年后有跳槽了。

这样多次跳槽,总觉得没有合适自己的最佳工作,而且连着几份工作时间都不是很长,让招聘单位对他心存顾虑,到现在他还在一个自己不喜欢也不打算长期从事的岗位上工作。

对于自己的职业未来,他感到和迷惘。

他的职业发展困惑源于他对自己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位和规划。

第一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职业生涯规划:指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

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各种特质或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事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选择的心情,投注其生涯选择,承负生涯角色,以获致生涯适应与自我实现。

生涯规划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生涯角色间和生涯形态的规划;另一个是生涯角色内和生涯目标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的生涯形态问题,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向度下,如何来组合各种角色;第二个层次的生涯目标问题,是在各个角色中,要追求哪些职务或实现哪些目标。

生涯规划的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这两个层次问题的思考和规划,能够寻求满足我们的生涯需求、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的途径。

二、职业生涯的阶段舒伯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一)成长阶段(14—15岁)儿童开始辨认他们周围的事物,并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和职业相关的一些最基本技能。

他们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和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二)探索阶段(15—24岁)通过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对自我能力几角色、职业进行探索。

探索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尝试期(15—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和机会,可能会做暂时决定,并在幻想、讨论、学业和工作中尝试;(2)过度期(18—21岁)开始就业或进行专业训练,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职业选择变为特定的选择;(3)初步试验承诺期(22—24岁)进行职业生涯初步确定并验证其成为长期职业的可能性,发现不合适就可能做出反复调整。

(三)建立阶段(25—44岁)根据职业实践,进行自我与职业的统合,促进职业稳定与职业行为趋于成熟,这是职业生涯中最关键和最见成效的阶段。

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承诺稳定期(25—30岁),个体开始寻找安定的工作,如果工作不满意则力求调整,开始有稳定的工作;建立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富于创造性的时期,开始进入职业的高峰期。

(四)维持阶段(45—65岁)一般不会有大的职业变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现有的成就和地位,一部分人也可能取得新的工作成就。

(五)衰退阶段(65岁以上)根据个体生理与心理机能的日渐衰退,逐渐离开工作岗位,开始发展新的角色,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替代和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依据这一阶段划分理论,大学生处在探索阶段: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二年级为定向期:了解相关的专业和课外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三年级为冲刺期:本阶段学生应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选择就业还是考研或是出国留学。

四年级为分化期:这是四年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学生普遍心浮气躁,忙着找工作、考研或办理出国手续。

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成功就业上。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很漫长,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而言,可以经过以下具体步骤来完成。

(一)评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正确的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生涯机会评估,也就是“知己”、“知彼”的过程。

古人就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精辟论断,这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

1、正确的自我评估。

正确的自我评估是大学生探索其职业倾向的基础,它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树立稳定的自信心。

这是大学生对自身内部和职业生涯相关联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主要有个人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学识等。

2、客观的生涯机会评估。

这是大学生对自身以外的环境以及各种类型职业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二)确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包括长期、中期、短期目标。

许多职业咨询机构和心理学专家在进行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时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有关五个“what”的归零思考模式,即①what are y0u?②what you want? ③What can you do?④What can support you?⑤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是谁?”是指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地反思,把优点和缺点都一一列出来。

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是指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一个心理趋向的检查。

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是指对自己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总结。

第四个问题“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是指对主客观因素的深入调查,做出可行性分析。

该模式认为,明晰了这四个问题之后,就能找到对实现有关职业目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列出不利条件最少、自己想做而且又能够达成的职业目标,即第五个问题“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这一模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确定能起到指导作用。

(三)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

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

(四)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制定是职业生涯规划付诸行动的重要环节,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

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

(五)反馈与修正通过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来诊断整个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及针对性,及时找出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这五个步骤是相对独立,但又相辅相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然,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规划都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这一过程与生命同在。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一)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二)职业生涯规划是毕业生的主要任务(三)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定位不准(四)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把就业、职业与事业混为一谈曾有一份在数百名大学生中所做的调查显示,95%的同学表示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7%的同学说,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100万的职业经理人,还有20%的同学表示毕业后l0年之内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做一名“金领”。

这样的职业规划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很显然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导致她们的失望与失败感。

职业生涯设计师徐小平认为人生职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就业,维持生存;第二层次是职业,从事比较稳定的工作,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第三层次是事业,这个层次不仅有丰富的生活物质,更有精神上的满足感。

这三个层次逐步推进,逐步实现,并不能一步到位。

第二节大学生择业的心理一、困扰大学生择业的几种常见心理现象(一)焦虑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

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焦虑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女同学为用人单位“只要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大学生的上述焦虑状态一般并不会对未来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从而产生奋发有为的精神。

但是,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有可能向病态发展,表现出情绪紧张、心情紊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身心疲倦、头昏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

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穷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长吁短叹、食不安味,卧不安席。

有些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

此时,焦虑不但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还成为择业的绊脚石。

(二)自负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

由于自负的大学生不能审时度势地认请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其结果必然会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落实单位。

看到别人都签了约,他们常常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可能怀有不满情绪,但有时也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出现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不敢应聘求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