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注释)1、美国吉尔伯在《美国经济史》中写到:“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二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
毋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对上述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B.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C.刺激了经济虚假“繁荣"D.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2、美国总统胡佛说:“当我们充分理解了20年代经济史的时候,我们将发现,终结了一个繁荣时期的这场崩溃,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
”他认为导致“这场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B.工业生产蓬勃发展C.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D.社会生产能力不足3、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C.片面发展重工业,农民利益被忽视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4、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人数达300万。
……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
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看,日本经济出现上述困境的原因是()A. 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军费开支过大B. 各国贸易壁垒致使日本海外市场萎缩C. 各国加大资本输出,冲击日本国内市场D. 日本国内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5、....美国在经济危机中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但一方面欧洲各国也在保护本国农业,施行保护关税,另一方面靠劳动力廉价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危机。
材料表明的实质问题是()A.在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B.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经济危机C.经济危机中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加剧D.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农业影响最严重6、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计划指导,政府干预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整顿金融,恢复信用D.社会立法,保障改革7、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8、随着1933年6月银行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制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建立,有人说金融中心已从纽约移到了华盛顿。
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A.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经济布局B.纽约丧失了全国金融中心地位C.美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D.整顿金融成为新政核心措施9、某学者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釆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下列属于运用式创新的有()A.铁犁牛耕的应用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新经济”的出现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10、在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全国没有一家银行营业,银行支票已成为废纸。
为此,政府颁布《紧急银行法》,对银行进行审查并对合乎要求的颁发营许可证。
该政策的意图是( )A.建信用机制B.避免盲目竞争C.少政府开支D.调整工业生产11、罗斯福新政是人类在20世纪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反危机案例。
“非常时期当立非常之法”,从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罗斯福政府先后说服国会通过了70多项新政法案。
他又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这说明罗斯福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①法律手段②外交手段③经济手段④行政手段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2、1933年,罗斯福要求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并为其提供相应补贴;十年后的1943年,罗斯福转而鼓励农业增产,导致这其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以下哪一因素的变化()A.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B.通货膨胀的程度C.农产品市场的有效需求D.当时政局是否稳定13、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措施是()A.美元贬值B.兴办公共工程C.减少开支D.增加农业生产14、美国总统胡佛在经济危机来临后这样考量说:“……我们的银行家和准备金体系确保了这个国家渡过信贷风暴而没有任何损失。
在商业中,我们只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
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
这些措施维持了较高程度的消费,而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只有这样,这些措施才能阻止大范围失业的发生。
”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经济崩溃是因为向商业借款人提供的信贷太少B.联邦储备系统是增强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C.公共建设成为解决经济萧条的有力手段D.政府应系统强力干预,控制劳动者工资水平15、1935年,罗斯福总统在签署一项法律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它“将保护未来的行政当局,使它不致因需向穷人提供救济而难免沉重负债。
……这项法律照顾了人的需要,同时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
“这项法律”是( )A.《紧急银行法案》B.《全国工业复兴法》C.《农业调整法》D.《社会保险法》16、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他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B、供需矛盾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D、劳资矛盾17、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面对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务中的影响且益加深,比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以至于有些美国政治学者惊呼:“旧的联邦制已死亡了。
”这表明美国( )A.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B. 三权分立的机制遭废除C. 联邦政府权力扩大D. 地方政府丧失了自主权18、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l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
这一变化反映出()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19、在解决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的“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因为( )A. 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B. 罗斯福彻底消灭了经济危机C.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D. 为苏联计划经济提供了借鉴20、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
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
上述现象表明( )A.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B.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C.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D.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2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③“新经济”出现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A.①②正确,③④错B.①③正确,②④错C.①④正确,②③错D.①②③正确,④错22、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使()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23、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
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A.开发“新经济”B.发展第三产业C.建立福利国家D.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4、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
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
材料反映英国A.应对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25、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经济”特点的是()A.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B.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C.克服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顽疾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评卷人得分二、非选择题(注释)26、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一直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传统工业部门通过改造和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国铁路网迅速形成,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完成,使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许国林《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材料二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一次长达111个月的超长经济增长,这次始于1991年3月结束于2000年5月的增长被称为新经济。
这轮增长除了具有“一高两低”,即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的特征外,还有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变成美国的主导产业并促成了美国“新经济”现象的出现。
——罗爱湘《美国“新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分析》材料三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三大潮流。
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
——马少茹《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社会发展》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具体原因。
(3分)(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经济”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你认为支撑该观点的依据有哪些?(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美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