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旗的故事

国旗的故事

黄龙旗在1912年1月10日,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由五色旗取代。
国民政府时期的旗帜
五色旗(中华民国,南京-北平,1912-1928)
五色旗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订为海军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中华民国,南京-重庆-南京-台北,1928-至今)
中华民国(南京-重庆-南京-台北)国旗该旗为中华民国现今的国旗,由“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提议,将陆皓东设计之青天白日旗置于红底旗帜的左上角而来,经国民政府立法定为国旗,并在北伐征战结束后颁行全国。《中华民国宪法》于第一章总纲第6条明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1949年7月由曾联松设计。其中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国旗的故事
国旗为代表主权国家的旗帜,是近代西方主权国家出现后的产物。16世纪前,尚不存在“民族国家”或“主权”的概念,所以没有象征民族主权国家的国旗。中国封建时代一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历代皇朝既没有也不需要“国旗”。
古代的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但一般都是战争时用的军队旌旗或是皇室用的御旗。这些旗一般是三角形或矩形的。最常见的军队旌旗上会绘有镶边与军队将领的姓氏,势力旗帜则以各样颜色或图腾作为代表。清朝皇室用的御旗旗色采用王朝正朔颜色:金德用白色,木德用青色,水德用黑色,火德用红色,土德用土黄色,上面通常绘有一些图腾,如:日、月、星、山、泽、龙、凤、麒麟、貔貅、虎、豹、八卦等。
一提到大清,很多人下意识第一反应就是黄龙旗,但这是错误概念。大清的国旗其实是黄底蓝龙戏红珠,而且有正式名称,叫作“行龙戏珠”。黄龙旗意义:黄色及龙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
要说含义,无非是想取个好意头。这种原始的图腾崇拜,很多国家都有,要说现如今国旗上还有龙的,道的还有尼泊尔的“白龙握珠”和威尔士的红龙。当然龙并不是在各国国旗上出现最多的动物,最多应该是狮子。(马牛羊鸡犬豕,食物)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采用蓝、白、红三色。
“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象征自由,也代表民族主义。
“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指示人们要有光明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白色象征平等,也代表民权主义。
“红地”象征革命党的热血,指示人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红色象征博爱,也代表民生主义。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称五色旗)作为国旗,含“五族共和”之义。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民国二年),青天白日满地红被订为海军旗。除了上述三种使用上较普遍的旗帜外,其他地区亦使用其他的旗帜。
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56个民族)最后其中国国旗的地位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
中国国旗的发展
中国自有国旗以来,三个被国际广泛承认的政权分别为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这三个政权分别使用过四种旗帜,分别为黄龙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五星红旗。但是,由于近代中国局势动乱,在当时的领土上亦有大量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区域自立旗帜,如满洲国等。太多,太乱不详细讲。
中国正式确立Leabharlann 第一面国旗是在清朝晚期出现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韩国)、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后必然的产物,最初的国旗产生于近代欧洲。中世纪的欧洲各国统治阶层将“纹章”作为家族的象征,后来纹章的缎带颜色与徽章图案就发展成为国旗。(足球欧冠、英超;法国高卢雄鸡;美国共和党民主党大象和驴)
世界上最古老而现在还在使用中的国旗系丹麦国旗,被称为“丹麦人的力量”。旗地为红色,旗面上有白色十字形图案,稍偏左侧。据丹麦史诗记载,公元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玛•维克托里斯(也称胜利王)率军对爱沙尼亚异教徒征战。6月15日隆达尼斯战斗中,丹军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带有白色十字的红旗从天而降,并伴随着一个响亮的声音:“抓住这面旗帜就是胜利!”在这面旗帜的鼓舞下,丹军奋勇作战,转败为胜。此后白色十字红旗就成为丹麦王国的国旗。至今每年6月15日,丹麦都要庆祝“国旗日”即“瓦尔德玛日”。但是在当时国旗并没有广泛被各国使用,原因在于各国封建王权势力强大,并没有现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现代国旗的发展
随着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展开,公民意识和主权意识高涨,大量国旗应运而生。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法国三色旗,红白蓝三色象征着革命者平等、自由、博爱的信念,直接影响到周边国家的革命进程和国旗设计。
此外,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的交流,海上信号旗作为军舰和商船的重要通信手段,被各国广泛采用。信号旗设计理念被吸收后用于设计现代国旗(现代国旗的特点,图案简单,颜色鲜艳,一目了然,不能乱,报纸)。 20世纪以来,随着亚非拉国家独立的高潮,大批国旗随着新独立的国家诞生。世界各国的国旗数量已达到201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