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 刘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一、 医务人员防护 (一)防护原则 在标准预防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感染性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使用的一组预防性隔离措施。 概念: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需要隔离,以防止传播。 (二)主要措施 1.手卫生 医务人员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每位病人前后,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物理屏障物的使用:口罩、防护镜、手套、隔离衣、防护服等。 口罩的使用: (1)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2)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3)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在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人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手套的使用: (1)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型号的手套。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和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手部皮肤破损时应戴乳胶手套。 (4)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人粘膜或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隔离衣的使用: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等诊疗和护理。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喷溅时。 防护服的使用: (1)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喷溅时。
二、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防护 (一)概念 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是指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等多种传染疾病。疾病的抗原、抗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球和血浆中,当输入感染者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被污染不合格的医疗输血耗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接触传播)等,均就能引起血液传播疾病。 (二)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应当遵守标准防护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预防用药 5.常见血液传播疾病暴露处理 梅毒: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周1次,共2周。分别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血清检测。 HBV:无乙肝抗体或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者,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 HCV:医疗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明确暴露源为HCV感染者,建议暴露后医务人员立即进行抗HCV检测,留取抗-HCV本底资料;抗-HCV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测HCV RNA,阳性者建议进行干扰素+利巴韦林标准抗病毒治疗;抗-HCV阴性者于暴露后12周、24周检测抗-HCV和ALT,跟踪管理。 HIV:根据暴露分级进行预防性用药,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在第4、8、12周及6个月时进行血清学复查。 三、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疾病防护 (一)概念 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①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②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③应严格空气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 ①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操作,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②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四、灾害救援现场防护 大灾之后,随时可能发生传染病疫情暴发。救援工作是紧张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野外救援工作时间长、突发性强、精神高度紧张、体能消耗大,人体免疫力下降。救援现场卫生条件差,如不重视个人防护,容易发生各种疾患。 (一)现场医务救援人员防护 现场救援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做好以下事项: 1.接触伤员伤口、血液、体液及污物时,应戴手套,当手有损伤时,应戴双层手套;摘手套后应洗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2.接触特殊感染伤员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离开隔离区域时,应脱去隔离衣、口 罩并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3.正确处理锐利器具,锐利器具使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或者置人耐刺、不渗 漏的容器内。 4.必要时接种疫苗,如疟疾疫苗、口服霍乱疫苗。 5.发生职业暴露及时处理伤口,必要时预防用药。 6.实施队伍轮换,保持战斗力,减少患病机会。 (二)卫生管理 1.食品卫生:为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须做好食品卫生监督,确保饮食卫生。 制作食品时应生熟分开,隔餐隔夜的饭菜,食用前要回锅、煮沸。 2.保护水源: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在交通允许的条件下,可用运水车送水,运水车空间密闭,相对卫生安全,居民可就近取水,使用方便。 3.垃圾处理: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并加强管理。传染性垃圾必须消毒处理,有条件时采用焚烧法处理。 五、野外活动防护 在野外,特别是春季,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虫类变得异常活跃,成为野外活动的大隐患,因此,野外活动时要注意做好防范,预防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一)概念 虫媒传染病是以蚊、蠓、蜱、螨、虱、蚤、白蛉等节肢动物的吸血叮咬引起感染为特征的一类传染病,人与人之间不感染,是由节肢动物通过吸血或叮咬在传染源与非传染源之间传播的。 1. 恙虫病 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潜伏期5~20天,起病多突然,表现为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以上,伴寒战、剧烈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便秘、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咳嗽、胸痛等。严重者有谵妄、重听、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心率增速或减慢、微循环障碍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常伴有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恙螨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灌木丛边缘、草莽平坦地带及江湖两岸。 2. 流行性出血热 本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人之所以感染上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大多是在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因接触了野鼠排泄的粪便污染物而感染上病毒。 3. 登革热 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二)防护 1.病媒生物密度不高或未发生媒介相关疾病时,加强环境治理,辅以药物杀灭,加强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