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薯催芽方法
近几年来,乌兰察布市气候呈冬暖春寒的趋势,春季耕作时地温偏低,不利于马铃薯生产,随着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有些农民在播种前会对种薯进行处理,但仅限于切刀消毒,种薯包衣。
而马铃薯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种薯休眠。
所以打破休眠,催芽播种是重要的农艺措施之一。
催芽播种有利于苗全、苗齐、苗壮。
当地农民有一句民谚“见苗收一半”。
所以催芽播种对于马铃薯的丰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打破休眠的办法有多种,就其易接受程度和处理效果而言,各有特色,现将几种主要的马铃薯催芽方法简介如下。
1晒种催芽晒种催芽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的催芽方法,但效果一般。
播种前20d,将种薯放到温度12~15℃的室内进行暖种处理7d,促进种薯解除休眠。
播种前1周左右进行切块,每千克种薯切40~45块左右,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最少保留1个芽,切口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快、薄、净。
当切到病薯时,用75%酒精擦洗消毒切刀。
切块后将种块摊在通风处,适当晾干伤口明水后收集催芽。
2成品药液拌种通过运用催芽化肥直接拌种进行播种。
今年我市引进的是宁夏生产的“旱地宝”。
将准备播种的种薯清洁、晾晒,用适宜容器将“旱地宝”与种薯混匀,晾晒,即可播种,每袋药液可处理种薯250kg。
3温度处理法
3.1热处理播前将薯块保存在室温为12~18℃的黑暗条件下直至发芽。
这一方法对早熟品种或薯块在休眠接近完成时使用效果最好。
3.2冷休克加热处理这一方法也是对早熟品种或接近通过休眠的材料效果最好。
它可以应用一些有着不同遗传背景的育种材料。
薯块在收获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木栓化(使裂口和擦伤愈合)后置于4℃的条件下储藏,播前置于14~20℃室温下催芽。
如果薯块在2~3周内仍不见萌芽,可再重复上述处理一次,或者用赤霉素(九二○)处理。
4赤霉素催芽法
块茎经清洁后浸没于赤霉酸(GA3)溶液中10~20min。
对不同品种。
GA3的使用浓度是不同的,浓度取决于品种和其处于的休眠阶段。
推荐使用5~10×10-6的GA3来处理所有类型的薯块,特别是那些老的或有许多表皮擦伤的薯块。
值得注意的是,高浓度会导致毛发状芽,播种后芽率低。
如果薯块的芽眼已经萌动,切忌使用超过2×10-6浓度的赤霉酸来加速萌芽。
处理之后的块茎应先吹干表皮,然后置于12~15℃室温下直到发芽。
将萌发的第1个芽抹掉,以防止或减少GA3处理的副作用。
5硫脲浸种法将薯块在1%的硫脲水溶液中浸1~4h,如果薯块表面没有裂痕或皮的擦伤,在薯块靠近匍匐茎的底端(即脐部或基部)用手刻出1~2个缺刻痕迹(或切伤)以帮助吸收药液。
如果薯块是经过洗涤后的干净薯块,同一药液可以处理几批块茎。
处理之后,吹干表皮,储存于12~18℃室温下或放在湿砂中催芽。
赤霉素和硫脲可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62-氯乙醇浸润法每升水中加7ml2-氯乙醇药剂,将干净、完全木栓化的薯块盛于网袋后浸入药液中,待所有薯块表皮湿润后,取出薯块迅速置于密闭容器内的搁板上2~3d,搁板应保证薯块不会接触到滴下去的多余药液。
2-氯乙醇浸润处理的方法不能用于表面有擦伤或裂痕的薯块,否则处理之后,薯块会很快腐烂。
2-氯乙醇具高度挥发性,挥发产生的气体有助于打破休眠,在操作翻动湿薯块时应带乳胶手套和围裙。
移出薯块,吹干表面后置于室温12~18℃下保存。
在遗传材料处理上,特别是薯块重量低于10g时。
推荐使用此法。
7熏蒸法将二氯乙醇、二氯乙烷、四氯化碳以7:3:3的比例混合成熏蒸液对种薯进行熏蒸,不同品种,处理时间的长短不同。
不同生产目的,应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种薯进行催芽,但在催芽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种薯被阳光直射、雨淋和冻害。
在对薯块保湿、保温时,不能用塑料薄膜,要用透气材料。
在薯块缺水时,可适当给覆盖材料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