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讲解

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讲解


(三)主要观点
课程目的 课程内容 课程组织形式
“社会一致”
培养学生批判 精神和改造社 会现实的技能
以社会问题 为中心
问题解决的 过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作出结论
感悟·启示
当前课程理论的流派很多,因为每一派 哲学家都有它的教育思想,也就是它的课程 理论。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研究课程理论。
F.结构主义课程论
(一)背景
1957年,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 首先上天,美国朝野一片哗然,惊 呼美国科学技术落后了。于是在美 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陆续 成立了若干课程改革组织,掀起了 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召集 35位科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在科 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了中小学自 然科学教改会议,美国心理学家 布鲁纳担任大会主席,会议结束 时做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报告, 报告里提出了他的结构主义课程 论的思想。
F. 结构主义课程论
A.人文主义课程论
人文主义是跟欧洲中世纪维护封建 统治的神本主义是对立的,是反对封建 主义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潮,尤为注重人
现文学代人科文课的主教程义学运理。动论十四的世主纪下要半流叶在派意
大利兴起,是同文艺复兴相一致的。
人文主义课程论的进步
• 重视拉丁文、希腊文及古典文学的学习, 把古典语文的教学置于中心位置,强调了 学生自觉的理解和自动的创造。
(二)代表人物——美·巴格莱
《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 《教育与新人》
• “有效的民主要求文化上的共同性。在 教育上这意味着要使每一代拥有足以代表 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 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 • “教师是精神(与物质相比较而言)遗产 信赖的继承人,每一代人都接受并吸收了 精神遗产才使人类不断向更高级水平进步”
感觉主义是强调感觉是知识的唯一 源泉的哲学学说。
现代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人只有服从自然,
即遵循自然规律, 才能认识自然,支
承认事物是客观存在, 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感 觉,是后天获得的。
配自然。
英·培根
英·洛克
感觉主义课程论评价
• 感觉主义给学校课程带来比较根本的改革, 以前课程中的大多数知识都属于语言文字, 现在却要通过感官来研究自然了。
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 二、 三、
知识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
知识中心课程论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传递人类知识 的工具,学校就是传授这些知识的场所, 学校课程就是由这些知识经过选择和组 织而成的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的六艺,希腊古代的三艺、 四艺,都是年长一代要传递给年轻一代 的各种知识,这里的知识是一种广义的 理解。

(一)背景
1929年秋开始,欧美诸国相继卷 入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国家 经济开始走上萧条,个人目的与社会 目的之间的矛盾重新显现。
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没有经济危机
的民主主义制度?学校的社会作用究 竟是什么?这一类问题成为人们普遍 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布拉梅尔德是为改造主义带来新貌 的主要人物,他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了 一系列著作,如《教育的目的和手段: 世纪中的估价》《走向改造的教育哲学》 《来临时代的教育》等。在这些著作中, 布拉梅尔德主张教育不仅仅应该帮助个 人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参与社 会。
主知主义又称主知论,是以知识作 用为本位的学说的总称。如伦理学中的 主知主义强调知识在形成人的道德行为 中的重要性。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是从 心理学方面立论的,他认为在知、情、 意中,知识主要的,情和意的存在和表 现都要依靠知。
评价
• 赫尔巴特重视学校教育,重视学校 提供的系统的知识等等,这些都对 各国教育的科学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
重视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提倡螺旋式课程
倡导发现学习
教授学科结构的理由
1.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将相关的事情重新
构思、回忆起来,即有助于记忆。 3.领会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
练迁移”的大道。把一件事情作为更普遍的 事情的特例去理解。 4.在教材中强调结构和原理,可以弥补早期教 材陈旧或落后带来的缺陷。
有些学者研究课程理论,并不局限于一 隅,而致力于探寻课程编订的共同规律,如 美国的泰勒教授提出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
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能实现目标
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怎样才能确定目标得到实现
谢 谢!
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体现在不同时 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 目标上。我们说,课程要受社会制约, 社会是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之一,就是 指它不能离开教育目标的要求。知识中 心课程,许多都是从教育目标出发编订 的,从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来分析,社 会中心论同知识中心论有密不可分的关 系。
(三)主要观点
课程目的 课程内容 课程组织形式
心智训练 道德训练
社会进步 民主理想
文化要素最有 价值原则
把人类社会文 化、种族遗产 中的精华作为 课程传递给下 一代
逻辑组织
各门学科固有 的逻辑顺序
组织课程
提供分化的、 有组织的经验
(四)评价
+要素主义课程论的提出,巩固了学科课程的
地位,遵循“文化知识最有价值原则”选择 课程内容,尊重了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 —究竟哪些内容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要素”, 以及如何进行选择和确认这些“要素”,巴 格莱及其他要素主义者都没能提出具体标准 和可操作的方法。
夸美纽斯设计的百科全书式的 课程,至今还有它的现实意义。他 对课程设置主张循序渐进,对教材 排列主张圆周式(螺旋式)的组织, 对各科课程教材主张互相联系。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夸美 纽斯不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论述中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处, 对儿童心理认识也是肤浅的,粗糙 的。
C.感觉主义课程论
知识中心课程论
学校课程的编订从来就是以知识为中心的。 “知识中心课程论” 的出现是因为有了“儿 童中心论”,相对而言,以知识的内在逻辑 和系统来考虑课程编订的,就被称作教材中 心论,或学科中心论,亦即知识中心论。
知识中心论的生命力很强,不仅因为它 有悠久的传统,而且它最有利于实现教育目 标。
A.人文主义课程论 B.泛智主义课程论 C.感觉主义课程论 D.主知主义课程论 E.要素主义课程论
• 针对当时教育只重视死记硬背,忽视发展 智力的弊端,提出教学中提高人的能力较 之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 感觉主义的课程论为自然科学进入学校课 程开辟了道路
D.主知主义的课程论
产生于19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主知主义课程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贵 族资产阶级的统治的。虽然是保守的,
现但响是。代对课许多程国理家的论教的育产主生要过很流大派的影
……
课程理论的各家各派,主要就是对 这些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
课程理论流派
翻阅既有的课程文献,发 现课程专家们对课程理论流派 的观点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 课程哲学的角度,有的则就课 程研究领域内部作出划分,有 的则持折中的观点。
课程理论流派
我们就选择对学校实际有 影响的国外主要流派,从横的 方面,即从各派对制约学校课 程三大因素的侧重点不同来讲, 这样我们可讲三大流派:知识 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
螺旋式课程
知识中心论的优点
(一)便于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来确定 课程内容 (二)便于让学生掌握“双基”,即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便于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 (四)便于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知识中心论的缺点
(一)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二)不容易适合学习者的年龄特
征 (三)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学以致

儿童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论把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这条教 育规律的要求推向极端,主张课程、教材 和教学都要以儿童为中心,要围绕儿童来 运转。
这里,我们就以杜威为代表,看看他 的实用主义课程论。
实用主义课程论
• 课程的设置要顺应自然的倾向,而不能压 抑和违反这些倾向。
• 儿童与课程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 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课程引入 儿童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 点联系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
• 但是他既重视把当时已经发展起来 的自然科学列入课程,同时又强调 宗教教育的作用,同他的主知主义 思想岂不发生了矛盾,反映了赫尔 巴特思想的保守一面。
E.要素主义课程论
(一)背景
二、三十年代美国发生空前 的经济危机,儿童获得社会生活 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 到保证,基础教育的任务无法完 成。针对这种情况,要素主义 (Essentialism)提出加强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
• 扩大了智育学科的范围,让学生学习算术、 代数、几何、天文学······
• 课程还包括体育,注重身体的锻炼。让学 生练习骑马、角力、击剑、射箭、游泳······
• 否定了体罚和严酷的纪律
人文主义课程论的衰落
人文主义课程论仍然保留有浓厚 的宗教色彩,这是时代的标志。
大多数一般学校的人文主义课程 的狭隘性很明显,师生的主要精力都 用在古典语文的教学上,而真正胜任 古典语文教学的教师不多,以致学生 缺乏使用本国语文的能力。
现代课程理论的 主要流派
****** *****
课程定义
课程是与某种形式的专门 教育活动相联系的,在教育活 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 研究角度的不同,课程概念至 今没有达成能够得到人们公认 的结果。
课程理论
学校应该教什么?
主 要 研 究
为什么教? 怎样选择教材? 怎样安排与组织教材?
这种偏重人文学科的缺点不断暴 露出来,人文主义课程论也逐渐走向 衰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