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大型医院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I)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一、项目承办单位情况(一)、承办单位名称东莞市康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二)、单位地址东莞市东莞大道。

(三)、承办单位概况东莞市康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以致力于我国医疗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高技术企业,注册资本亿元。

由公司主要股东投资、经营管理的三级心血管专科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达到了预期的投资成效,开业近四年以来,累计心脏外科手术量达到6000多台,介入手术量达到11000多台,积累了医疗服务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在东莞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奠定了基础。

二、投资环境(一)、政策法律依据1、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符合《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3、符合国务院第149号令《医疗机构管理条例》;4、符合卫生部第35号令《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5、符合广东省政府第39号令《广东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6、符合广东省卫生厅粤卫医政(1997)62号《广东省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实施意见》;7、广东省卫生厅2003字[426]号文件批准精神;8、东莞市“十五”发展规划、“三步走战略”;9、《东莞市医疗行业发展规划》。

(二)政治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当前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地区间卫生发展不平衡,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卫生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存在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现象,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同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自1997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改革政策,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为发展多样化、多形式办医模式奠定的政策基础。

国家将鼓励和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快卫生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鼓励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促进医疗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吸纳社会资金,引进竞争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保健需求。

我省为加快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推行区域卫生规划,调整资源配置。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保证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改革完善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

我省开始区域卫生规划的探索,调整三级医院规模与数量,鼓励发展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中心。

推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发展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2001年底,全省城镇医疗机构有13757 间,进行了分类核定的有12659间,占%,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7272间,占% ,营利性医疗机构5387间,占%。

我省还大力扶持和发展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2001年底,全省民营医疗机构建设投入共10亿多元,已建成民营医疗机构67间,拥有病床3769张。

我市已基本实现小康。

为使我市医疗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满足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达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目标,我市加强了医疗卫生改革的支持力度。

在市场准入和投资体制上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按照我市卫生区域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资源状况,我市急需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形成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在预防、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带动和辐射,以提升全市医疗生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为此,在市委市政府和医疗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在新城市中心规划建设1200张床位的高水平的综合医院的项目批准由康华集团承办。

在加快我市医疗服务产业化进程,培育民营医疗产业集团做出有益的探索。

三、办院宗旨以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为指导,全面参与我国医疗服务事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旨在推进我国医疗服务事业技术进步和制度进步;树立“人的整体健康为中心”的全面、协调、科学的发展观;将建设成为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辐射全国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积极探索科学的现代医院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体系,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效能型医疗服务事业做出贡献;为建设医院投资管理企业集团奠定产业基础。

四、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医院将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总体战略,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宽容的人才与知识的全球竞争、合作体系。

充分发挥盈利性医院的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实施“技术领先”的技术发展战略;创新经营服务理念,实现面向“人的整体健康为中心”的不断的业务流程重组与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进而形成科学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为建设经营管理型的医疗服务事业奠定基础。

用5到10年的时间,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才、技术和资本集约化经营的医疗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管理输出和资本运营不断扩大医疗服务产业规模,致力于推动我国医疗服务产业的制度、管理、技术、服务的全面进步,成为具有国际地位,并代表中国领先的医疗服务管理水平的大型医院服务管理集团。

第二章市场分析一、医疗服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一)、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分析中国为世界人口大国,医疗卫生市场潜在规模无疑为世界数一、数二。

到2002年底,中国总人口接近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4,综合国力排世界前十名。

我国医疗总体规模达到430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5%左右,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这一数字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因此,从人口角度看我国医疗卫生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巨大。

但我国人均公共卫生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中央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中国在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中排名188位,在世界上属于最低一档。

研究表明,非洲最穷的一些国家都要比中国的人均卫生支出水平高出一倍。

我国年人均医疗消费只有4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医疗费平均2619美元相比,相差65倍;在医疗产业发达的美国,年人均医疗消费达4271美元,为我国的130倍。

发达国家平均医疗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而我国医疗消费总额仅占国民生产总值%,比我国高出三倍(见表1)。

我国2000年卫生占中央财政支出11% ,与发达国家也存在相当大差距。

总之,无论是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都表明我国医疗投入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世界前10名的排名位置严重不相称。

这表明中国医疗卫生市场投资的潜力较大。

表1 医疗消费投入对比表人均医疗卫生费用(美元)1995~98年医疗卫生费用占GDP%1995~98年卫生占中央财政支出%2000年中国 40日本 2243英国 1675法国 2288美国 4271(二)、需求增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将有更多更高的要求。

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益加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

一些传染病、地方病仍危害着人民健康,有些新的传染病对人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2001年,全国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为亿次,2002年为亿次,上升亿次;2001年,全国医院、卫生院入院人数5464万人,2002年为5991万人,上升527万。

这一切要求我国卫生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与提高。

(三)医疗支付能力将进一步增强1、我国卫生服务弹性系数趋于合理,医疗费用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

卫生服务弹性系数是指卫生总费用增长率同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

据国际资料,加拿大为1.36,日本为1.45,法国为1.68,英国为1.80,意大利为1.85,德国为1.91,美国为1.95,荷兰为1.99,瑞典为2.07,西班牙为2.32。

这表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都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我国1978—2000年间,卫生服务弹性系数平均为1.2,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卫生总费用相应增长1.2%。

卫生服务弹性系数由1995年的降到2001年的(见表2)。

这说明,近20年来我国卫生总投入的增长速度略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

1995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10%左右,但卫生总费用的占GDP的比例在3 %左右。

2000年后国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以达到5%左右。

未来10到20年我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7%增长速度,国家共公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保持在5%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医疗支付能力将能保持持续的增长。

表2 国民生产总值与卫生总支出1991年 1995年 2000年 2001年GDP总值(亿元)GDP增长速度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弹性系数卫生总费用构成(%)% 100 100 100 100 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2、个人医疗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人均医疗费用增长速度。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上升到2002年的,同期人均医疗费用增长速度由减速到。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医疗费用的弹性系数由降低到。

这说明居民用于医疗的支出能力增强。

以健康观念为主导的新型生活方式已经替代了温饱型的生活方式,人们不仅关注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提高健康水平,而且更舍得在保健卫生上加大投资。

据卫生部门统计,与90年代初期相比,2000年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增加3.9倍,社会卫生支出增加2.4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增加7.36倍。

表3 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变化表1995 2000 20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4283 6280 874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人均医疗费用支出人均医疗费用平均增长速度%弹性系数从1978年到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降到%;农村由%降到%。

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6日最新公布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城市为%,农村为%,均比上年降低个百分点(见图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