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大历史问题教学中的拓展和延伸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 总趋势——政治民主化
一、政治体制的建立、发展演变及其作用探讨 1.中国古代的选择:从禅让制到君主制,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 2.希腊古代的选择:斯巴达的寡头政治、雅典的民主政治 3.世界近代各国的选择 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探索 美国建立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国 德国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 法国建立议会制共和国 4.利弊探讨 (1)君主专制的利弊 (2)直接民主制和代议制的利弊 (3)联邦制、中央集权、邦联制的比较 5.中国近代的选择 由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6.社会主义国家的选择: 巴黎公社——苏俄——苏联 议行合一的制度 建国初期的选择,“文革”的教训,八二宪法。 2
董必武:欧美资产阶级故意把他们专政的政府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体,使之互相矛盾、互相制约,以便于他们操纵政权。 毛泽东: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经臭了。在中国,采用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我看我们可以这样决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等。 邓小平:“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相互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他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们讲的是总效率。 ……我们要保证这个优势…… ——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温家宝谈政治体制改革[2012-03-14]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7.民主政治建设的与时俱进 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造政府?如何参与决策?如何监督政府?如何制约网络言论?
二、法制建设问题 1.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法律应该公布于众,法律是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2.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秦律、唐律、大明律、清律 地方行政官员断案,司法行政合一;有罪推定,刑讯逼供。连坐制度。 3.罗马法,世界近代法律思想及法律体系。自然法思想、重程序、重证据。 4.世界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制建设:司法独立,无罪推定。 5.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曲折道路 建国初制定出的主要法律:婚姻法、土地改革法以及工会法、劳动保险条例、私营企业条例、暂行海关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政府组织通则 毛泽东: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民法刑法那样多条谁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1958年8月21日) 中央政法小组1958年12月20日的报告:刑法、民法、诉讼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已经没有必要制定了。 八二宪法。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 3
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司法机关双轨制、劳改制、因言获罪、行政干预司法。司法机关是行政机关的一部分。 三、中国近现代外交 1.中国近代外交 平等交往观念的确立(夷务——洋务)三拜九叩礼——握手 林则徐禁烟期间的一些做法。 外国向北京派驻公使、领事;中国向外国派驻领事。 保护外国使节、传教士、使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法国传教士马赖遇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使节被扣留,义和团进攻外国使馆) 治外法权(中国的法律的独立性、残酷性) (政府的观念要转变,民众的观念也要转变,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又不违反国际公法和人权) 2.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平外交 外交策略:求同存异、小球带动打球(乒乓外交)、无敌国外交,韬光养晦,不挑头等 走向海洋,如何开发海洋资源,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主权,需要转变哪些观念和认识?
四、世界格局的演变 大国崛起 从两极格局到多级格局 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第二部分 经济文明 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
一、围绕民生问题,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的精耕细作是如何体现的?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与土地问题的关系。解决土地问题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赋税问题与民生问题。唐朝中期前后,租佃关系的变化。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农业发展与生态问题。抗灾防灾与水利兴修。江南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明清时期主要粮食产区的变化、农作物品种的变化。 3.手工业生产中的成就、特点。官营、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4.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长途贩运、对外贸易的发展。徽商、晋商的发展兴衰。明清 4
城镇的兴起和发展。重农抑商问题,闭关锁国政策。 二、近代经济发展 1.公司制度的建立。个人企业——公司(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跨国公司 2.标准化生产。流水线。泰罗制。 3.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及发展阶段。
4.工业化模式的探讨:原发内生型、后发外生型;民间主导型、国家主导型; 5.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发展(安全网)。梯子和安全网之间的关系。发展完善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6.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分割(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期间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关税壁垒;苏联独立于世界市场;冷战期间市场的分割),二战后建立制度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体系。全球化进程加快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进入市场。 第三世界呼吁建立一个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充分利用好国际分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人类的生活 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与作用。
7.政府与经济的关系 从最初的控制到不干预再到全面干预,再到部分干预,放松对经济的控制。 经济思想: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凯恩斯, 苏联的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北洋政府时期和民国前期发展迅速,抗战期间的内迁对工业布局的改进。 建国以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改造。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再次获得合法地位。
9.建国以后农业政策的得失(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户口双轨制,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民承担了工业化的代价。行政干预过多,生产关系不合理。在中国入世的情况下,农业未来的出路在何方?农民的出路在何方?
10.社会生活: 工业化与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金钱观念、家庭观念的增强 交通运输、传媒、礼俗。 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时代的各种观念变化——分散化、个性化设计,个性发展,多样化,特色化。
10.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特别是与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 5
第三部分 思想文化 (思想解放、文化交融、科技进步、文艺繁荣)
一、中国人价值体系和道德的重建 1.承认和追求普世价值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法制、科学、道德、和平、开放、包容、交往、竞争与合作(摈弃特权、专制、愚昧迷信、暴力、战争、封闭、排斥、隔绝、掠夺、欺诈、压迫思想)
2.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弱点: 中国文明注重和谐,天人合一。存天理,灭人欲,维护一种封建伦理道德关系。服务于封建君主制和家长制。家族、宗族。注重血缘关系。孝、悌,孝文化。农耕文明的特色十分明显。从孔子时代开始,就在谈义利的关系。追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注重礼制。家国一体。缺乏近代因素的植入。 中国人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先注重集体利益,牺牲部分弱者的个人利益,使部分特权者的个人利益得到无限张扬。道义上否定私有财产权利,鄙视自私,倡导“大公无私”。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挖公家的墙角”。偷漏税,公物私用。以占公家的便宜为荣。缺乏公德。中国的和谐,是讲求牺牲的和谐,是缺乏制衡的和谐。 西方遵守法律。苏格拉底、罗马皇帝遵守法律。在基督教普遍确立的情况下,建立了宗教信仰体系。宗教改革虽然强烈反对天主教会,但是对信仰问题丝毫没有动摇。“因信称义”。在基督教信仰之下,遵守法律。手摸着《圣经》宣誓。注重维护个人财产及其他各种权利。对私有制的尊重和保护,在此基础上,通过纳税,建立公共财富和财产。在个人主义基础上追求集体利益。在维护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会有许多碰撞、许多无奈,但是大家对公共财产的爱护意识,是比较强的。其纳税意识,以及对政府的监督意识很强。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观念的转变、宗教改革中的信仰观念、启蒙运动中的思想观念。 清教徒精神与资本主义发展。
二、中西方科技的比较 1.西方文明与科技发展 我思故我在。怀疑精神、探究精神、批判精神。 理论化、数学化、重实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观念的变化、引入数学表达式。
2.中国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