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探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的背景
课程改革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因此,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上述精神,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形成新的地理思维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六大理念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达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效率,必须寻求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另外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地理教材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增设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板块,教学内容得到了很大充实。
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参考模式来进行研究,让课改和课程标准在尝试中得到贯彻。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教育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改革要有实效,如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再好的形式都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都是空谈改革。
既然课改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能否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就直接影响课改的深入,直接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的
实现,以及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实现。
在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过程中必须把握教学的实效性,在科学和谐的课堂下完成教学目标。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地理教学观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或吸收。
”因而知识的习得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设定的,学习同时也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对学生学习起引导帮助作用。
”
2.认识发展理论
“教育必须适合于儿童的认知结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的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习得的、自然发展形成的。
”“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习得的素质。
”学生习得的素质主要指知识(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态度。
”认知策略是
学习者用以调节控制其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过程的技能。
”其教学相应事项及流程为:
基于对上述教育理论的认识,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
三、不同学段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该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里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
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对我们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所谓”活动化”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由”设计方案-展开讨论-尝试成功-回归实际”四个环节构成。
设计方案——即营造”活动舞台”,教师帮助学生提出学案。
展开讨论——即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
如初中新教材第一册”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这一节,首先出示不同地区小女孩的着装,让学生为其进行找故乡活动,并说明理由。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发现不同的小女孩着装的细微变化。
借此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然后出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柱状图,让学生针对该气候,为该地的人设计一年的服装。
学生设计的服装千姿百态,但都要反映该地气候的特征。
最后教师富有深情地讲述热带雨林的破坏对该地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请同学结合自身实际制作一幅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宣传画,或说一句心里话。
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即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在做中学”。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在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在”做中学”可以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知道结果,还亲历过程。
同时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活动中得到相互提高。
尝试成功——即让学生通过活动或在活动中自己体验所经历的
学习过程的成败,让其享受成功喜悦,或总结失败的经验。
如在初中地理第一册,”世界的气候分布”第一节,让学生开展一次环球旅行,当旅行到东南亚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绘制一幅东南亚房屋建筑图。
同学们经过讨论绘制出各种各样的房屋样式,大多能考虑这里降水多、气温高,也有同学考虑这里受台风的影响等多种条件,各自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设计理由,并相互给予鼓励,充分尝试成功的喜悦。
最后教师通过资料图片,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理解自己思维的闪光点与盲点,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的几点说明
1.模式并不是框框,只是提供一个参考的平台,在以上模式的基
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活动空间是极大的,可以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潜能,因而模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它并没有对教师进行限制。
2.案例化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
案例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物,必须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研究后能够解决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梯度与实效性。
背景问题的呈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尤其是现代技术应用。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地位与角色,答案的呈现要迟,答案要具有创造性。
问题解决要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3.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包括动手画、动口说、动脑想。
所设计的活动应符合客观事实,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趣味性,能激发思维,产生灵感,加强合作学习。
4.复习课模式要以知识结构建构(层次结构、网状结构)、基本原理的理解、基本能力的锻炼、解题方法训练为要义,体现学生自己的参与、思考、归纳、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