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协同规划、预测与补给)C P F R产生的背景当今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使企业面临不断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迫使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走向合作。
因此,供应链作为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成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但供应链是错综复杂的,供应链的业务活动不仅要跨越供应链通道(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范畴,而且要跨越功能、文化和人员的范畴,在努力减少成本、增加效率和获得竞争的过程中,不得不重新构思、重新定义和重新组织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和模式。
为了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一种面向供应链的策略-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Con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 CPFR)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问题。
C P F R的产生CPFR的形成始于沃尔玛所推动的CFAR,CFAR(Collaborative Forecast AndReplenishment)是利用Internet通过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合作,共同做出商品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连续补货的系统。
后来,在沃尔玛的不断推动之下,基于信息共享的CFAR系统又正在向CPFR发展,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是在CFAR共同预测和补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共同计划的制定,即不仅合作企业实行共同预测和补货,同时将原来属于各企业内部事务的计划工作(如生产计划、库存计划、配送计划、销售规划等)也由供应链各企业共同参与。
该系统是在1995年,由沃尔玛与其供应商Warner Lambert、管理信息系统供应商SAP、供应链软件商Manugistics、美国咨询公司Benchmarking Partners等5家公司联合成立了工作小组,进行CPFR的研究和探索,1998年美国召开零售系统大会时又加以倡导,目前实验的零售企业有沃尔玛、凯马特和威克曼斯,生产企业有P&G、金佰利、HP等7家企业,可以说,这是目前供应链管理在信息共享方面的最新发展。
从CPFR实施后的绩效看,Warner-Lambert公司零售商品满足率从87%提高到98%,新增销售收入800万美元。
在CPFR取得初步成功后,组成了由零售商、制造商和方案提供商等30多个实体参加的CPFR委员会,与VICS(Voluntary Interindustry Commerce Standards)协会一起致力于CPFR的研究、标准制定、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
美国商业部资料表明,1997年美国零售商品供应链中的库存约1 万亿美元,CPFR理事会估计,通过全面成功实施CPFR可以减少这些库存的15%-25%,即1500-2500亿美元。
由于CPFR巨大的潜在效益和市场前景,一些著名的企业软件商如SAP、Manugistics、i2等正在开发CPFR软件系统和从事相关服务。
C P F R的本质特点(1)协同。
从CPFR的基本思想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只有确立起共同的目标,才能使双方的绩效都得到提升,取得综合性的效益。
CPFR这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要求双方长期承诺公开沟通、信息分享,从而确立其协同性的经营战略,尽管这种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信任和承诺的基础上,但是这是买卖双方取得长远发展和良好绩效的唯一途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协同的第一步就是保密协议的签署、纠纷机制的建立、供应链计分卡的确立以及共同激励目标的形成(例如不仅包括销量,也同时确立双方的盈利率)。
应当注意的是,在确立这种协同性目标时,不仅要建立起双方的效益目标,更要确立协同的盈利驱动性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协同性能体现在流程控制和价值创造的基础之上。
(2)规划。
1995年沃尔玛与Warner-Lambert的CFAR为消费品行业推动双赢的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此后当VICS定义项目公共标准时,认为需要在已有的结构上增加“P”,即合作规划(品类、品牌、分类、关键品种等)以及合作财务(销量、订单满足率、定价、库存、安全库存、毛利等)。
此外,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还需要双方协同制定促销计划、库存政策变化计划、产品导入和中止计划以及仓储分类计划。
(3)预测。
任何一个企业或双方都能做出预测,但是CPFR强调买卖双方必须做出最终的协同预测,像季节因素和趋势管理信息等无论是对服装或相关品类的供应方还是销售方都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类信息的共同预测能大大减少整个价值链体系的低效率、死库存,促进更好的产品销售、节约使用整个供应链的资源。
与此同时,最终实现协同促销计划是实现预测精度提高的关键。
CPFR所推动的协同预测还有一个特点是它不仅关注供应链双方共同做出最终预测,同时也强调双方都应参与预测反馈信息的处理和预测模型的制定和修正,特别是如何处理预测数据的波动等问题,只有把数据集成、预测和处理的所有方面都考虑清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的目标,使协同预测落在实处。
(4)补货。
销售预测必须利用时间序列预测和需求规划系统转化为订单预测,并且供应方约束条件,如订单处理周期、前置时间、订单最小量、商品单元以及零售方长期形成的购买习惯等都需要供应链双方加以协商解决。
根据VICS的CPFR指导原则,协同运输计划也被认为是补货的主要因素,此外,例外状况的出现也需要转化为存货的百分比、预测精度、安全库存水准、订单实现的比例、前置时间以及订单批准的比例,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双方公认的计分卡基础上定期协同审核。
潜在的分歧,如基本供应量、过度承诺等双方事先应及时加以解决。
CDL物流(Cross Docking Logistics)CDL(Cross—Docking logistics,简称CDL)物流因沃尔玛而出名,作为一种先进的物流配送战略和运作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获得成功应用,与其他配送战略比较,CDL物流配送战略可以在时间、空间和成本上获得利益。
加入WID后,我国商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基本确定。
国外大型超市集团像美国的沃尔玛和法国的家乐福大举进入中国的零售业。
国内的零售连锁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激烈竞争局面。
强大的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是—个零售连锁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对零售连锁企业而言,研究学习并探索创新先进的物流配送战略,迅速提升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是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国外大型超市集团抗衡的必然选择。
CDL物流概述关于CDL物流,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说法或定义。
《向CDL物流转变——CDL 物流运作的计划、设计和实施的应用指南》一书的作者Maida Napolitano 认为:“CDL物流是几乎跨越仓库贮存生命周期本身的一种运作战略。
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种设施把收到的产品和其它偶然将运到同一个地点的产品一起尽可能早地运送,而不长期地存储这些产品。
”关于什么是 CDL物流,有一个更加直接的解释:“CDL物流实质上是在收货和发货之间直接地运送商品,取消了商品储存和选择的步骤。
在发货区域,商品经过一个传送带直接流向每个拖车;在收货区域,产品从卡车上直接移到CDL 物流传送系统。
”一般认为,在CDL物流系统中,仓库充当库存的协调点而不是库存的储存点。
在典型的CDL物流系统中,商品从制造商达到仓库,然后转移到零售商的车辆上,进而尽可能快地运送给零售商。
商品在仓库中停留的时间很短,通常不超过12个小时。
CDL物流显著的特征从上述有关CDL物流的若干定义或解释,可以粗略地认识到什么是CDL物流。
像大多数概念一样,要给出CDL物流的一个精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给出 CDL 物流的精确定义可能会限制它的灵活性以及其应用的范围和前景。
但是,综合国外关于CDL物流的研究文献和实践,可以给出CDL物流的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CDL物流以“零库存”为最终目标,是一种基于JIT(iust—in—time)先进的现代库存管理系统。
二是,CDL物流以更精确的顾客需求预测为基础,是一种需求驱动的“拉动”系统。
三是,CDL物流以供应链上各方的积极参与为基础,旨在追求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系统性能和效率。
四是,CDL物流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是一种先进的配送战略。
五是,CDL物流是——个遵循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的连续改进过程。
对于CDL物流的上述五个显著特征的充分理解并达成共识,是任何公司成功运作CDL物流的基础。
成功运作CDL物流的困难不在于技术方面,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
储存合理化的概念储存合理化的含义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
储存的功能是对需要的满足,实现被储物的“时间价值”,这就“必须有一定储量”。
马克思讲:“商品储备必须有一定的量,才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需要量。
”(《资本论》第 2卷,第164页)这是合理化的前提或本质,如果不能保证储存功能的实现,其它问题便无从谈起了。
但是,储存的不合理又往往表现在对储存功能实现的过分强调,因而是过分投入储存力量和其它储存劳动所造成的。
所以,合理储存的实质是,在保证储存功能实现前提下的尽量少的投入,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关系问题。
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1)质量标志。
保证被储存物的质量,是完成储存功能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通过物流之后得以最终实现。
在储存中增加了多少时间价值或是得到了多少利润,都是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的。
所以,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中,为首的应当是反映使用价值的质量。
现代物流系统已经拥有很有效的维护物资质量、保证物资价值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也正在探索物流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问题,即通过物流过程的控制,通过工作质量来保证储存物的质量。
(2)数量标志。
在保证功能实现前提下有一个合理的数量范围。
目前管理科学的方法已能在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对合理数量范围做出决策,但是较为实用的还是在消耗稳定、资源及运输可控的约束条件下,所形成的储存数量控制方法,此点将在后面叙述。
(3)时间标志。
在保证功能实现前提下,寻求一个合理的储存时间,这是和数量有关的问题,储存量越大而消耗速率越慢,则储存的时间必然长,相反则必然短。
在具体衡量时往往用周转速度指标来反映时间标志,如周转天数、周转次数等:在总时间一定前提下,个别被储物的储存时间也能反映合理程度。
如果少量被储物长期储存,成了呆滞物或储存期过长,虽反映不到宏观周转指标中去,也标志储存存在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