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读书的征文七篇

关于读书的征文七篇

关于读书的征文七篇【篇一】阅读,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每一位读书人,都有着世间最美的样子。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玩手机、打游戏上,把阅读书香抛到了脑后。

从中国人发明纸张并开始在纸张上以文字的形式沉淀知识与文化开始,纸张一直在我们的认知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古代,你的读书量决定了你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劳动人民;在工业时代,读书与否、读书多少,也往往铸就了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分水岭。

读书一直是高贵、高雅、有文化的象征。

现在我们步入了高科技时代,信息与知识的媒介选择性多了,这原本是方便了阅读,可是更多的人却将这种方便用在了阅读之外。

综艺节目代表不了阅读,却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不可否认一些清流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凭借着独特的魅力一路收视高涨。

《中国诗词大会》中诗词的比拼,带动全民去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更是时不时的上微博热搜,她的主持风格更是圈粉无数,百人团中有一位选手的父亲是盲人,从小父亲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教他诗词。

父亲自己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盲文书的习惯。

董卿由此便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经历,随口便念出了他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董卿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点评及总结能力方面也令人钦慕,知识储备扎实,名言警句信手拈来。

这些与她平时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

她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阅读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书香,人生自有诗意。

【篇二】我的父亲,只是个地道的农民,年轻时念过几年书,由于家里光景不济,勉强混到初中毕业就只得放弃师专的求学道路,放弃做一名人民教师的机会,父亲每每提及此处,虽只是略略带过,但内心深处的遗憾之情却只有我能懂,或许是从小受他的言语影响,抑或是我多少也算是个念书的人。

父亲是爱学习的,我听说过父亲念书时候的许多事,诸如参加竞赛得过奖,晚上点着煤油灯夜战,第二天早上鼻孔里满是黑漆漆的煤烟,他上学的生活费大部分是自己苦的,我最能记住的大概就是他爬上十几米高的树上摘下来的黄草,到集市上卖了十五块七毛钱,把他乐坏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不容易,因而所学也是实在的。

父亲喜爱看书,他对书籍的着迷程度我至今法超越,这么说吧,哪怕是我们姐妹带回去的一本体育或者艺术方面的书,也值得父亲研究个够。

我和妹妹上学所用的课本对于父亲来说是珍宝,是不允许丢掉或者卖掉的,至今为止,我们的书已积攒了一个阁楼,阁楼里的每一本书,父亲至少翻过一次。

偶尔谈起哪一篇文章,我只是依稀记得或是毫无印象,而父亲往往口若悬河,见解更是出乎我的意料,令我甘拜下风,末了自然便是要责备我一番的,告诫我学而时习之,现在想来,我大概只是应付着答着“知了知了”。

说起父亲不允许我们卖掉课本书籍的原因,除了它们可以作为他的珍宝外,父亲还有一个有趣的“动机”,他曾说过,将来我们大学毕业了,在校的读书生涯结束了,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背一背自己的书籍,看能不能背起来。

现在,我看着大一大二这两年的书籍,我就会联想到父亲的有趣动机,情不自禁地就暗笑起来,就算我的力量在女生中不算弱,那我也必定是背不起这两年的课本的,更何况是十多年以来的所有书籍。

笑间却是一阵酸楚,父亲的用心良苦,我一辈子受用,却怕一辈子学不会。

父亲喜爱读书,我和妹妹也如此,大概从小耳濡目染罢了,在求学期间,老师推荐的书我大体上都会去图书馆借阅,如若真的值得珍藏的,我会毫不犹豫买来多次阅读。

大学期间我也照旧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买过最多的书籍大概要数路遥著的《平凡的世界》。

也是在第一次看完之后,毫不犹豫就买了一部,自然是送给了父亲。

少平的形象往往能让我联想到父亲,这话我当然没有对父亲说过,但是我知道父亲也相当喜爱这部作品。

父亲也是喜爱教育事业的,虽然他的教育事业里掺杂着繁忙的农务,虽然他的教育对象只有我和妹妹,偶尔算上母亲,虽然他的教育事业尚未成功。

用父亲的话说,倘若他是个教师,现在也是教授水平了,母亲对此总是“嗤之以鼻”,然后取笑父亲的白日梦,父亲顶多回一句“话不投机半句多”。

母亲大抵算半个文盲,现如今妹妹念高中,家里论学历最低的非母亲莫属,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除了关心照顾我们就只剩繁忙的农活了,因而父母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却又是一句话便可解决的。

要说父亲有教授水平,那是父亲胸有成竹之事,我素来是肯定的。

父亲也乐意去给我们开家长会,每一次开完家长会的父亲都高兴得像个孩子,他会在转达完老师的意思后说道:“这个老师讲的话正合我意,这就是我的意思,痛快呀!不过,还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主动阅读,最好能有自己的见解。

多关心一些国家大事,听听总书记系列讲话……”父亲的确是农民,但又的确不是一般的农民,他关注国家大事和热点新闻,他说话的水平不亚于老师。

他也幻想过创作,只是时间就是粮食呀,时间就是父亲肩上的我和妹妹的前程呀,他不是不想,只是不能,我知道,他把这一切埋在了他的内心深处。

我有很多愿望,其中一个便是父亲的晚年必有书香相伴,墨宝相随。

父亲与书的缘分是断断不能分割开的,我想做的事是能一直为父亲与书牵线,父亲未完成的教育事业,我来完成。

因为,父亲是我的老师,我是父亲的学生。

【篇三】近几年来,注重家教家风,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受到关注,也引起了很多家长的重视。

可是,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很迷茫。

良好的家教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书香门第”更不是天生的。

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句很好的古训,叫做“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这一句古训道出了家教家风和读书的重要,也道出了“书香门第”的教育秘诀。

同时,这一古训也适合普通人家的家庭教育。

人是由肉体和精神两部分组成的。

人不吃饭,肉体就会死亡;不读书,精神也会死亡。

一个人要健康成长,从幼儿开始,就必须有很好的食物营养。

同时,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也必须有很好的精神营养,后者当然是读书。

陪孩子读书,父母就会在选择上帮孩子过好阅读“第一关”,避免孩子在阅读中良莠不分,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提倡读书,提倡诗化教育,以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育人,时不我待,意义深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关乎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家长喜欢读书,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为孩子做出榜样。

更重要的是,通过日积月累地读书学习,自己也增长了知识,与孩子拉近了距离,有了共同语言,容易沟通,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爱书、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我丈夫是一个“书虫”,酷爱读书与写作。

家里藏书很多。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我也爱上了读书,还养成了一有时间就陪孩子读书、领孩子逛书店、上图书馆的习惯。

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只要在家,我们都会陪孩子读书,几乎都是孩子在里间做作业、读书,我们在外间读书。

身教胜于言教,久而久之,不仅培养了孩子爱好读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她健康向上的情趣。

还通过读书,让她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教育和感染,养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

读书是最好、最有效的家庭教育。

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心中就会有梦想,有了梦想,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诗书点亮人生路!诗书是一盏引领未来的明灯。

【篇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书的痴迷超越了任何的东西。

书好像有种神奇的魔力,看见书就觉得亲切,翻开书就忘记了一切,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小时候,去到别人家里,我第一件事就会问有没有故事书,多数时候总是会让我失望。

那个时候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里根本没什么书,有那么一两本也是有在外求学的人留下的。

所以偶然遇到那么一本,我就像发现了稀世珍宝,爱不释手。

记得一次和妈妈去外婆家,在表兄的屋里看到一本神话传说,顿时惊喜不已,很快就投入到书里精彩的故事中,一整天哪里都不去,甚至饭都顾不上吃,一口气读完还觉得意犹未尽。

后来找不到别的书看,第二天又重新细细翻看了一遍。

还记得有一次,听说父亲要到县城办事,我就不断的央求他给我买一本童话故事书,出门前还不断的叮嘱,下午就眼巴巴的在山头上等着载父亲回来的班车。

可是父亲还是忘记了,那一刻说不出的失望和悲伤,一转身,眼泪就流下来了。

多少年过去了,这一幕还是那么记忆犹新。

现在看到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小孩子身边堆满了故事书,真觉得的他们好幸福。

后来在学校里要么和同学借,要么到学校阅览室,争分夺秒的看书,遇到精彩的句子总会认真的抄写下来,再反复研读,这个习惯直到今天也没改变。

读书的同时,好像从初中开始就养成了每天记日记的习惯。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上学时,语文课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学科,每节课总是听得如痴如醉。

偶尔的,老师会把我写的作文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这给我了极大的鼓励,看书的劲头更足了。

第一次投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方格纸整齐的誊写下来,满怀期待的投进邮筒,不过却一直石沉大海,再没有音讯,但并没因此影响我读书的热情。

在大学里,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清新的早餐、安静的午后、静谧的夜晚,只要没有课,我都会走进散发清香味的图书馆,一头扎进书堆里,如饥食渴的阅读。

唐诗宋词、各种名著、各类杂志,读得是不亦乐乎。

往往总会深陷书中,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文章,反复研读、记在心里,不断回味。

后来,看着别人的文章,自己慢慢地开始学写,尝试着去投稿,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时,无比激动和喜悦,比中了大奖还高兴。

拿着样刊偷偷看了一遍又一遍,感觉做梦似的。

慢慢的读书和写作已成了一种习惯。

每天无论多忙,总会抽出点时间看看书,哪怕就几分钟,思绪来的时候,就用文字来表达,让自己的情感尽情地释放。

这时候、疲劳、不快也会瞬间烟消云散。

书是我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因她的存在,我的生活更加丰富而多彩,一路走来,一路书香,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篇五】我出生在有大山、小河、田野、黄土的彝族部落,连片的土掌房村寨就是我的世界。

逐渐长大后有老牛,有每天都要去的菜园,有干不完的农活相伴,没有出过乡外,不知外面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父亲去县城带回来两套连环画给我和哥哥 ,我和哥哥便如饥似渴地迷上了书。

小学四年级以前,家里还只有煤油灯,学校里上晚自习有时点汽灯,有时点学生自己用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我们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写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