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亚夫军细柳(董一菲)

周亚夫军细柳(董一菲)

《周亚夫军细柳》课堂实录执教者:董一菲上课时间:2019年11月10日上课地点: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师(微笑):上课。

(生立)师:同学好!生(齐):老师好!师:请坐。

请一名同学们来读一下课题,注意断句。

生(认真):周亚夫军/细柳。

师:停顿,可以夸张一点。

生:周亚夫/军/细柳。

师:为什么要读成“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是什么词性?生:“军”是动词。

师:“军”是动词,驻军。

“细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呢?生:驻军的地点。

师:“细柳”是驻军所在的地名。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生(齐读):周亚夫军细柳。

师:大家课前已预习了,请同学分别来读读这些文中的字词。

这位同学,请你读第一个词。

生(朗声):“彀”(gòu)。

师:猜一猜,这个词与什么有关系?生:和弓有关系。

师:怎么看出来?生:它的字形里面有个弓。

师:和弓有关系,这是一个动词,注释中对“彀”字的解释为“张开弓”。

请问这位同学,这个“彀”字的右半部分,你知道读什么吗?(生疑惑)师:这其实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读作shū,很像矛,不同的是矛有尖,而它没有。

这个字读什么呢?生(大声):“彀”(gòu)。

师:下一个词读什么?生:骑(jì)。

师:明明是“骑(qí)”,什么时候读“骑(jì)”?生:坐骑(jì)。

师:名词读“骑(jì)”,一人一马为骑(jì)。

请读下一个词。

生:按辔(pèi)。

师:这个“辔”与什么有关系?生:和马鞍有关系。

师:跟马鞍有关系,这个不太有道理。

为什么呢?大家要知道三国之前我们是没有鞍的,所有的马,所有骑手骑马的时候是没有鞍的。

请问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生:西汉时期。

师:那个时代会不会有鞍呢?生:不会。

应该跟车子有关。

师:和车子有关,你说得对!那么和车子的哪个部位有关系呢?生:应该是控制马的缰绳。

师:绳子。

这个字和马的哪个部位有关系呢?生:应该是和马的嘴部有关系。

师:请读下一个字。

生:被(pī)。

师:这是通假字,披,穿着。

下一个字,你也读一下吧。

生:曩(nǎng)。

师:“曩”字和时间有关系,你看出来了吗?观察字形请回答。

生(细细观察):上面有一个日。

师:曩,从前。

师:请你读下一个字。

生:轼(shì)。

师:很好。

你学没学过《曹刿论战》?生(摇头):没学过。

师:没关系。

知道宋代有个大文豪吗?他的名字是苏轼。

他的弟弟呢?生:苏辙。

师:他的父亲是苏洵。

曾经苏洵苏老泉写过一篇文章《名二子说》。

提到了为两个儿子起名的原因,为什么叫轼?为什么叫辙?“轼”是车子前的横板,有装饰性的作用。

他希望苏轼学会收敛锋芒。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生(齐):周亚夫军细柳。

师:主人公是谁?生(齐):周亚夫。

师:作为《史记》,纪传体的史书是写人为主。

周亚夫是这篇传记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题目都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周亚夫军细柳”。

而全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会感受到,他只有一句台词,和周亚夫演对手戏的是谁呢?生(齐):汉文帝。

师:棋逢高手。

司马迁写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却如此之吝啬,两人对话,只有一句台词。

我请两名男同学读这段对话。

(两名男生读对话)一男生读:“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另一男生读:“嗟乎,此真将军矣!”师:大家看,“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第一个问题,周亚夫是将军,他见到文帝最直接的动作是什么?生:手持兵器,行礼作揖。

师:手持兵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词语。

想想看,亚夫的兵器在重量上是轻的,还是重的,甚至是超过一般兵器的重量呢?生:应该是超过一般兵器的重量。

师:飞将军李广,汉代名将,他惯使弓和箭。

他的弓,据说多重呢?三百石,无人能拿的起。

作为将军的周亚夫,他的兵器很重,但他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呢?生:持。

师:持,是用力还是不用力呢?生(犹豫):用力的。

师:“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中“持”动作,你觉得是用力的还是不用力的?生:不用力的。

师:为什么是不用力的呢?生:因为他是用手持,代表不用力。

师:在尚武时代,一位将军的风采就是如此,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像董老师拿个麦克都会觉得很吃力,这就是差别。

将军拿着这样的兵器,这样的兵器也许就是丈八蛇矛,也许就是青龙偃月刀,总之是上好的兵器。

他持着兵器同时还怎样?生:行军礼。

师:揖,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呢?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揖”从字形上看,是什么偏旁?生:提手旁。

师:你会作揖吗?两只手是不是要抱拳呢?(生做动作)师:那持着兵器作揖是不是这样一个动作?男左女右(教师示范作揖的动作)。

将军出场,周亚夫千呼万唤出场了。

浓墨重彩粗线条,只有一句话,我们齐读前半句。

生(齐):“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师:“持兵揖曰”,冷兵器时代的一个兵器要多重,是什么兵器?那是想象的空白,想象的弹性。

怎么持?还有想象余地的。

接下来是一个漂亮的揖。

语言是“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介胄”是盔甲,头盔和战甲,请问哪一个词是头盔?生:胄。

师:“介”,战甲、铠甲。

将军亚夫手持兵器,潇洒作揖。

此时他是一身的戎装,那盔那甲不是一般的士兵,一般的将士所能担当的。

“介胄之士不拜”,对军人,我们说有不同的写法,还记得苏轼笔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吗?他写周瑜的潇洒,是这样写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4岁的周瑜指挥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师:苏轼描写的周瑜是一身戎装吗?(生低头)师(微笑):没关系。

谁听出来了?生:苏轼写周瑜写得很潇洒。

师:很潇洒,不是一身戎装,而是羽扇纶巾。

这是武官的打扮,还是文官的打扮?生:文官。

师:写轻松,写从容,写笑傲中国的军事史,人类的军事史。

苏子如是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苏子的笔法。

司马迁的笔法,也是写意的,再请读一遍。

生: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师:全班男同学尽自己最大的声音来读这句。

(男生齐读)师:他见到的是谁?他见到的是天子,是汉文帝,是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是汉初的汉文帝,是汉帝国的皇帝。

你觉得周亚夫怎么样,用一个形容词。

师:我觉得他挺潇洒的,你觉得呢?生:我觉得有点高傲。

师:不仅是骄傲,而且是高傲,将军的骄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将军都没有骄傲了,这个民族和国家将会如何?你又读到了什么?生:我觉得周亚夫是一个很有威严的人。

师:非常的威严,“威严”这个词如此的精彩,如此有威严的将军才会有一支威严的军队,才有一个强大的王朝。

还有什么?生:我认为他非常的大胆。

师:大胆这个词真好!这种勇,这种大胆,是军魂,是血性。

生:他很严谨。

师:你怎么看出他的严谨?好特殊的视角。

生:很遵守军规。

师:很遵守军规,很严谨,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因为一身戎装,兵器不离手。

同学们是否知道有一个词叫枕戈待旦。

何为枕戈待旦?戈是什么?生:戈应该是一种兵器。

师:一个士兵、一位军人,他的职业素养,他的敬业,他的军人尊严,就是要枕着武器一直从黄昏到深夜,从入睡深夜枕着武器直到天明。

兵器永远不离手,即使是给天子行礼,仍然是——生:“持兵”。

师:这个细节太好了,如此反衬,可以“羽扇纶巾”,可以“持兵作揖”。

这就是一个细节。

读出严谨的孩子,必定是个严谨的人。

你再读一下,再感受一下。

生(读):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师:这样的对话,这样的台词。

难怪有人说,开了一个先河,从此中国文学史上便有了漂亮的戏剧,便有了小说的高峰,甚至有了江湖,有了武打,有了武侠,有了一切。

再看文帝的台词,如此无理的周亚夫,不行跪拜之礼的周亚夫,几次三番把文帝拒之于营门之外的周亚夫,文帝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盛赞曰——生(读):嗟乎,此真将军矣!师(鼓励):大点声,再来一遍。

生(大声读):嗟乎,此真将军矣!师:这就是一君,一臣。

有这样的天子才有这样的将军,有这样的将军才有这样天子,才成就了一个王朝,一个时代,一种民族魂。

师:我想改一改,文帝不这么说,感叹词多着了,既然是感叹词,文帝见到周亚夫,他这样感叹:“呜呼,此真将军也!”可不可以?理由是什么?稍作交流。

(同学们互相交流)师:“嗟乎”改作“呜呼”,可以吗?生:不可以。

语气词没有那么感动。

师:“呜呼”是一种更强烈的语势,大悲、大痛、大喜、大乐,多好的感觉,多好的语感!为什么不是那么强烈的感情,而是“嗟乎”?你的语感非常好,学会把它表达出来。

师:是“嗟乎”而不是“呜呼”,为什么呢?生:我觉得“嗟乎”可以表达出汉文帝从真心觉得他是一个好将军,而不是就语气方面强烈一些。

师:他说出很矛盾的情感,揭示了一种矛盾。

其实就是这样,因为周亚夫此时超常规,不合国礼,所以在心里的那种情感,和“呜呼”这种语气完全不同,这是其一。

第二,此真将军“矣”和此真将军“也”,为什么不可以改变一下?生:“矣”表示赞叹。

师:“矣”有一种赞叹,一种肯定的语气。

那“也”呢?此真将军也!↗此真将军矣!↘高扬的语调,少了一点心里的过程。

好的词,哪怕是一个虚词,在表情达意上也完全的不同。

在古诗词中有大量的形容词作动词,它们的好处在哪里?它们展现的不仅是结果而且是过程。

如“红了樱桃——生:“绿了芭蕉”。

师:红和绿就是形容词作动词。

为什么不直接用动词呢?因为不可以呀,形容词作动词可以展现一个过程。

由不红到很红,由有点绿到非常绿,这样一个过程。

“矣”陈述的,终于盼到了,“也”——高度的赞赏。

这是一个复杂的心里,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会将它表达出来很重要。

师:这两句话出现在全文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生:结尾。

师:都在结尾处。

这两个主人公——将军周亚夫与天子汉文帝,他们的正面的一句台词居然在结尾处。

真是令人好奇啊!真是有点神秘!这个写法很特殊。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同学们做导演,若要拍一出戏《周亚夫军细柳》,你要找哪些群众演员和配角来助演?细读文章,找的越全越好,这组男同学怎么样?生(自信):配角要找宗正刘礼,天子的特使。

师:你太会读书了,还知道把官职和人名放在一起。

真了不起!你还要找哪些配角呢?生:还有祝兹侯徐厉。

师:名字前称作什么?生:祝兹侯。

师:这个侯是官名还是爵位?爵名可以世袭,官名不可以。

生:爵名。

师:还有谁呢?可以多说一些?生:军门都尉和上乃使使节。

师:这是几个呢?是群像呢,还是个体呢?你要选的话,理由是什么?生:军门都尉,应该是群像。

上乃使使节,是个体。

师:一个群像一个个体。

好极了,对于书本的理解很到位。

还应该有谁?生:军士吏。

师:是群体还是个体呢?生:群体。

师:还应该有谁呢?生:群臣。

师:写周亚夫军细柳,不是单纯的写周亚夫和汉文帝的对手戏,此外还有大量的群众演员。

这么多的人来跑龙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