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访手记

家访手记

家访手记陈桂华自从走上工作岗位,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整整十一个年头。

十一年中,一批一批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进入高校,走向社会,令我激动,让我欣慰。

十一年的风风雨雨,让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和甘甜;十一年的不断探索,更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

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

有一年,正值高三下半年,一个表现一直很好的学生,却出现了成绩滑坡,我多次做工作,也不见效。

于是,我就到她家去了解情况:她有个弟弟在另一所中学读高三,家庭非常拮据,父母虽然没让她辍学,但有了如果她考不上重点大学,就不让她继续读书的想法,给她造成了太大的压力。

面对这件事,我耐心做家长的工作,并且委婉地指出他们对女儿造成的副面影响。

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终于说服了家长。

了解情况后,我从生活上、精神上关心这个女生,她深受鼓舞,积极备考,终于以高分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

家访让我走进学生心里,沟通了师生感情,家访为班主任工作扬起了风帆。

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

家访工作长“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

”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

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

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

有一个学生是运动员特招来的,学习很差,可是性格却较粗野,不服老师,愿意和学生动拳头。

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抗拒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双差生”的闪光点。

他喜欢打篮球,在场上组织能力很强,队员也佩服他。

我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的有利于转化的方面和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进行了家访。

刚跨进他家门,他父亲预料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让孩子出来。

我赶忙解释:“请不要误会,我路过顺便看看。

”气氛缓和了。

我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吃惊,他说从来没听过孩子的好话。

学生也非常感激,脸上有了笑容。

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近期期末考试。

十一年来,我接触的“双差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

我通过一次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

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

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

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

作为班主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家访的方式不改变,有时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很溺爱孩子,去她家访谈,父母把自己孩子看成“小皇帝”、“小太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总喜欢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

我一谈孩子的缺点错误时,他们就不爱听,甚至替孩子辨护。

我没有硬碰硬,而是委婉地介绍了他们熟人中儿女教育成功的例子,后来家长的思想转变了。

有的家长是专制型,深信“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对孩子管教过多、过严。

孩子成绩不好或者犯了错误,轻则训斥责骂,重则拳脚相加。

这样的家庭应特别注重方法。

有一个学生,他犯了错误,知道我要家访,非常害怕。

作为班主任我该怎么办呢?那就来个“宣而延访”。

先对学生宣布准备去家访,又说明给他留出一段时间,好好努力,作出成绩,给老师提供一个家访的良机。

他激动地向我鞠了一个躬,并请我看他的行动。

果然他变了。

帮助同学,刻苦学习,平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这时,我对他说:“我准备明天到你家去报喜”。

他高兴极了。

到他家去时,谈了他近段时间的良好表现,待家长高兴时,委婉地讲了家长要给学生爱抚和温暖,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体谅孩子的不足。

这样,家长的思想转变,学生也有自信和热情,有了学习的动力。

此外,家访时,我也注意家长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家庭气氛等条件,随机应变地调动访谈方式和内容。

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

十一年来,我尽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深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家访手记冯兰1、学生信息:自习课不遵守纪律,好讲话,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差,但天资比较聪明,是可塑之才。

2、目的:了解父母对他的教育方法,改进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3、解决方案:在全家人面前聊天,在表示完对他们现实情况理解的情况下,跟他们分析小毛病的大危害,并在适当时候要家长对我们或学生的意见表态,让学生尽快的进入高中学习生活,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好的成绩。

家访时间:4月9日下午3:00--5:00家访情况:经过下午的家访,我们了解到,戈同学家中的主要由他妈妈负责他的学习生活。

但据了解,戈同学在初中的时候也是一个好动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成绩不稳定,有偏科现象。

但他天资比较聪明,只要用功成绩就可以进步,所以,在初中学习阶段,也取得的较好的成绩。

进入扬州中学,在众多优秀的学生当中,他也想积极要求进步,但在经过前几次的失败以后,他信心有些不足,再加上自制力差,上课不专心,又屡犯自习课的不安分的老毛病,所以成绩总不见起色。

戈同学在家经常和妈妈交流,他其实也很想进步,就是觉得总是管不住自己。

考试也经常会犯,为此,他很苦恼,不知如何如何才能避免这些情况,因此想请求老师的帮助。

戈同学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表态,以后做到:遵守校规班规;上课认真听讲,不影响老师讲课;自习课提高效率,不讲话。

努力学习,争取在下一次考试时前进5个名次。

结果:学生学习认真了,基本做到自己的保证内容,现在学习进步很大,已经名列班级11名。

家访手记刘广全利用课余时间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其余的家庭也都通过电话等形式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家访率达100%。

通过联系及时了解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通过家校力量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的继续成长。

耐心倾听了家长对上学期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对以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下面我想谈谈对“后进生”的家访体会。

有的学生听见我说老师要来家访,露出的表情会不太情愿,他们有这样的反应,不是说他们不好客,而是因为你的身份,有的学生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到我家”。

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我很理解,虽然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接近的人,可是"师道尊严"在学生心目中总还是有的,很可能是以前的老师家访时只谈缺点不谈优点造成的。

其实老是向家长告状的老师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他们会认为你是个没有本事的老师。

所以有时在学生违反纪律,做了错事,当然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我不会急于去家访,而对学生说,你要好好改正缺点,等你有了进步,彻底改正后,我再去你家报喜。

以后也果真这样做了,这种变报忧为报喜的家访,自然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谁都不会完美无缺,可是对于这些行为有偏差或者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家访显然是很必要的。

对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错误,该谈的还是要谈,该批评还是要批评,那么该怎么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家访呢?首先,我觉得批评应该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进行,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保护。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评取得效果,就决不能使别人的自我反对你。

学生在其时已经遇到了困难,遭受了挫折,往往表现得心情焦急,情绪消沉,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帮助。

而此时家长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失望、恼怒的心情,甚至有偏激的行为,所以第二,我觉得要以亲切的话语或称赞作为批评开场白。

我曾经家访过一个成绩一直提不高,行为懒散的学生,从进门打过招呼,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时,家长就开始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喋喋声说“我不管她了”,孩子在旁边头埋得很低很低,任凭家长劈头盖脸的轮番轰炸,她始终不语,我心里想这是什么样的家庭啊,尽管他们是出于好心,是用心良苦,可是那些话还是太难听太刺耳了呀,我都觉得听不下去了,可这孩子怎么一句也不反驳呢?这简直是一场“批斗会”,或许这样的场景,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我坐不住了,我必须把这个局面扭转过来,我不得不打断他们的数落,我说我们作为教师要面对四十多个孩子,我们对你的孩子就没有放弃,你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理解你们的心情,现在她应该明白自己的不对之处,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该一起来分析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我们目前需要做的是找到原因,鼓励孩子克服困难,振奋精神、找出对策,确定措施,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第三,使批评与人无关,批评行动和现象而不是人,也就是对事不对人。

第四,一个过错只批评一次,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可以了,当然这唯一的一次必须透彻,批评两次完全没有必要,而三次就成了唠叨了。

所以我在家访时从不翻“旧帐”。

国外很早就流行“停止寻找缺点”,虽然我也遇到过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但大多数家长还是能较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后进生”因为一些不突出的优点而受到老师的称赞时会很高兴,老师可以和家长一起从点滴的进步谈起,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用优点去克服缺点。

总之,家访时老师要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家访可以使老师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

家访手记羌锋家校联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一般采用的是家长会、打电话、家长来校等形式。

家长会以一对多,难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打电话产生隔膜,交谈常常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家访,我想作为一种面对面的沟通,是电话、通信所不能替代的。

在当前新的情况下,要改变家访的形式,认识家访的意义,充分发挥家访作为联络学校与家庭的纽带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