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影评》忠犬八公影评精选(一):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看过的观众无不被打动,包括我。
影片取材于发生在日本真实事件:一条秋田犬在主人去世后,连续12年坚守在车站等候他回家。
至今东京涩谷车站还有狗狗八公的铜像,而它的遗体也被国立上野科学博物馆保存。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以前把这个题材搬上银幕,大获成功,催泪的效果一流。
两年前,美国人翻拍了此剧,由老戏骨理察基尔担纲主演,故事的发生地也相应的换到了美国。
但是,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影片的叙事方式,因为煽情很容易,但要煽得高明却很难。
君不见国内很多影视剧拼命想要感动观众,演员们亦落力表现,时而撕心裂肺地喊叫,时而泪如泉涌地痛哭,但除了个别情感脆弱的大妈大婶会抹几下眼泪之外,大部分人还是无动于衷,甚至银幕上演员在哭,影院里观众却在笑。
打动人心,有时候还是润物细无声更加奏效,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温情的题材而言。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被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教授拣到狗,妻子强烈反对收养,但最终他对狗的喜爱之情打动了她;第二部分是小八长大,养成了每一天去车站接送教授上下班的习惯,某天它突然学会了一向拒绝的拣球游戏,但那天之后,教授再也没有回来;第三部分是教授去世后,小八不愿与教授的女儿一家生活,长途奔波回到车站,风餐露宿,天天等候教授回来。
这其中除了第一部分有一些戏剧冲突之外,其余两部分都相对平淡,如果是平常小学生写作文,估计一二百字就讲完了,此刻却被化为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编剧对平凡生活的表现潜力(美国版用的还是22年前日本版的剧本)。
当然,美国人对剧本的本土化改造也相当成功。
例如在日本版中,有小八冲着教授遗像哀呜,跟着教授灵柩奔跑的场景,相当有冲击力,但这些不贴合美国的国情,于是美国版中设计了拣球的情节:小八刚到教授家时,他便教它拣球,甚至不惜嘴里含着球在地上乱爬(正是这一幕感动了教授夫人),示范给它看,可谁知这种美国式的生活并非日本狗的天性,小八始终学不会;其后,教授的毛脚女婿上门,为了和准岳父的宠物套近乎,又玩了一下拣球的游戏,结果狗狗无动于衷,尴尬的小伙子不得不自己去把球拣回来,慌乱之中还被绊倒摔了一跤,大出洋相;而教授病逝的当天清晨,小八好像有预感似的,嘴里叼着球追到车站,出人意料地表现了两招拣球的技巧,令教授欣喜不已。
就这样,透过球这一核心道具,三个部分被有效贯穿起来。
而小八去世的那个环节则被美国版很好地保留下来:漫天风雪中,处于弥留之际的小八在恍惚中看到车站的大门打开,教授面带微笑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它仿佛又回到从前,飞快地扑向教授的怀抱,而现实中,年老的小八趴在雪地中慢慢闭上了眼睛以动物为主角的影片十分难拍,国内在这方面鲜有尝试,除了动物演员比较难驾驭以外,如何在细微中见真情也是很考验功力的地方。
拿这个故事来讲,日常养狗本来就不可能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曲折,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让观众看得搞笑、不生厌,已经有难度,何况教授去世后,连人狗互动这一点也丧失了,要表现出一条狗日复一日的守候,还要感动人,谈何容易!美日电影人在这方面的努力,颇有借鉴好处。
忠犬八公影评精选(二):《忠犬八公的故事》是以一个上小学的小男孩在讲台上演讲心目中的英雄为背景,讲述了外公与小八的故事。
小八是一只在火车站迷路的日本秋田犬,善良的威尔教授收留了它,但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
但是教授却对小八十分的喜爱。
从一开始为小八找新的主人,然后到为小八建造舒服的房子、与小八一齐边看球赛边吃爆米花、在狂风大作的夜晚起身将小八从狗屋里抱回家,最后甚至在训练小八捡球时自己叼起球给小八做示范。
教授对小八的喜爱程度最后打动了妻子,小八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教授家的一员。
小八对教授的感情很深很深,它不舍得教授离开,哪怕是上班,它也会很狡猾的使用各种方法逃出去跟着教授,就像小孩子黏着爸爸一样,每一天都送教授去车站,然后依依不舍的回家,到了下午5点又准时的坐在车站门口等着教授。
这已经成为了习惯,即使他已经不在了,即使他已经不会再从车站出来,像往常一样微笑着向它张开双臂,大喊着Hachi。
日本朋友对教授说,秋田犬不懂得像其他狗一样捡回丢出去的球,如果它学会了,必须是有什么原因。
最后在那一天小八为了挽留主人,它嘴里叼着球跑着去追教授。
但是在早上的分开之后却是永远的离别。
是的,八公感觉到了。
它感觉它的主人这一去或许就永远都回不来了,所以,它用它,一只狗能所做的所有方式,试图留住它的主人,试图去改变什么。
遗憾的是,就在那天教授上课的时候突然心脏病发去世了。
而小八一无所知,仍然每一天跑到车站门口去等教授回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车站花坛里的树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
老教授永远的走了,不会再回来了,但八公不明白,或许是它不愿意相信。
虽然它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归,但是在每一天的那一刻,八公总会蹲坐在老地方,奢望老教授能像往常一样,在下午五点零五的时刻,推开车站的大门,亲切地叫着八公,并抚摸它的头于他一同结伴回家。
就这样八公在慢慢地老去,简单的步履也变得蹒跚了。
但是,对不起,小八,你的主人永远不会回来了。
我难以相信,一只狗能够忠诚到用它的一生来等待他的主人。
你可知,十年是什么样的概念?!它或许只占你人生的几分之一,但是对于狗,那就是它的一生啊!它用它的一生,向所有人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是爱!10年后的一天,熟睡的八公从废弃的火车头下吃力的爬出来,爬到花坛的老位子上,慢慢得闭上了眼睛,就此老去。
最后的那个夜晚,八公在弥留之际看见了教授,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幸福中到达另外一个世界。
在那里,我也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与言语表达,冥冥中的相遇是偶然,也必然,也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不是你选取了小八,而是小八选取了你,学着八公在地上爬,一齐嬉戏,和八公一齐抓臭鼬,给八公按摩,我们还会认为八公对教授的忠诚是本性如此吗?这种至死的守候来自于对爱的回报,在教授眼里,八公如同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在八公的世界里,亦是如此。
一只狗的感情,历经了那么多的年月,始终未曾改变,始终坚守着那份对爱的回报!人和人之间如果也有这么纯真的不求回报的情感,实属不易。
我是一个俗人,俗气地感动于最平凡的爱,直至泪流满面。
动物是有感情的,尽管它没有复杂的思维潜力,可有时候我愿意相信动物也会思考。
狗是最通人性的,它的要求很低,只要你对它好,它就会忠诚地对你。
我想其他的动物也是同样的,善待生命,生命自然会善待你。
忠犬八公影评精选(三):影片取材于发生在日本真实事件:一条秋田犬在主人去世后,连续12年坚守在车站等候他回家。
至今东京涩谷车站还有狗狗八公的铜像,而它的遗体也被国立上野科学博物馆保存。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以前把这个题材搬上银幕,大获成功,催泪的效果一流。
两年前,美国人翻拍了此剧,由老戏骨理察基尔担纲主演,故事的发生地也相应的换到了美国。
但是,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影片的叙事方式,因为煽情很容易,但要煽得高明却很难。
君不见国内很多影视剧拼命想要感动观众,演员们亦落力表现,时而撕心裂肺地喊叫,时而泪如泉涌地痛哭,但除了个别情感脆弱的大妈大婶会抹几下眼泪之外,大部分人还是无动于衷,甚至银幕上演员在哭,影院里观众却在笑。
打动人心,有时候还是润物细无声更加奏效,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温情的题材而言。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被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教授拣到狗,妻子强烈反对收养,但最终他对狗的喜爱之情打动了她;第二部分是小八长大,养成了每一天去车站接送教授上下班的习惯,某天它突然学会了一向拒绝的拣球游戏,但那天之后,教授再也没有回来;第三部分是教授去世后,小八不愿与教授的女儿一家生活,长途奔波回到车站,风餐露宿,天天等候教授回来。
这其中除了第一部分有一些戏剧冲突之外,其余两部分都相对平淡,如果是平常小学生写作文,估计一二百字就讲完了,此刻却被化为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编剧对平凡生活的表现潜力(美国版用的还是22年前日本版的剧本)。
当然,美国人对剧本的本土化改造也相当成功。
例如在日本版中,有小八冲着教授遗像哀呜,跟着教授灵柩奔跑的场景,相当有冲击力,但这些不贴合美国的国情,于是美国版中设计了拣球的情节:小八刚到教授家时,他便教它拣球,甚至不惜嘴里含着球在地上乱爬(正是这一幕感动了教授夫人),示范给它看,可谁知这种美国式的生活并非日本狗的天性,小八始终学不会;其后,教授的毛脚女婿上门,为了和准岳父的宠物套近乎,又玩了一下拣球的游戏,结果狗狗无动于衷,尴尬的小伙子不得不自己去把球拣回来,慌乱之中还被绊倒摔了一跤,大出洋相;而教授病逝的当天清晨,小八好像有预感似的,嘴里叼着球追到车站,出人意料地表现了两招拣球的技巧,令教授欣喜不已。
就这样,透过球这一核心道具,三个部分被有效贯穿起来。
而小八去世的那个环节则被美国版很好地保留下来:漫天风雪中,处于弥留之际的小八在恍惚中看到车站的大门打开,教授面带微笑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它仿佛又回到从前,飞快地扑向教授的怀抱,而现实中,年老的小八趴在雪地中慢慢闭上了眼睛以动物为主角的影片十分难拍,国内在这方面鲜有尝试,除了动物演员比较难驾驭以外,如何在细微中见真情也是很考验功力的地方。
拿这个故事来讲,日常养狗本来就不可能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曲折,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让观众看得搞笑、不生厌,已经有难度,何况教授去世后,连人狗互动这一点也丧失了,要表现出一条狗日复一日的守候,还要感动人,谈何容易!美日电影人在这方面的努力,颇有借鉴好处。
忠犬八公影评精选(四):昨晚看了忠犬八公的故事,颇受感动,也想起了我家的豆豆(狗狗爱称),豆豆很有灵性,在它和我的身上也曾发生过一些令人难忘的记忆。
据老爸和姐姐回忆,在二十多年前家里就以前有一只大黄狗,十分忠诚十分可爱。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的一家对狗狗有了某些个性的情结。
确切的说那年正上初中,春节刚过的某天,天气阴寒,自己蜗在被窝不肯起来。
老爸有点兴奋的从外面回来,开口就向老妈要钱(五块钱),说来了一个狗贩子,他已看中一只,要买!老妈向来对钱财斤斤计较,回说没有零钱,老爸转而向我求援,我自然十分爽快的交了钱(之后我常常以此为由戏说豆豆是我的,当然这是后话)。
拿到钱老爸转身就跑出去了,不一会就抱来一个刚刚满月的小狗狗。
折腾了一番之后,用一个纸箱给他作了个窝,然后老爸老妈还有姐姐相继去给他喂食,为什么是相继呢?因为他死活不吃,我爸因此怀疑他尚未满月,可能还不会吃东西。
我十分好奇,所以那天接近傍晚的时候我从床上爬了起来,去看他,毛乱兮兮的,楚楚可怜的样貌,两只小眼睛瑟缩的发出清澈稚嫩的光,霎时我动了恻隐之心。
我十分自负的认为只要我一喂他他肯定就会乖乖吃饭,结果是我甫一上场就被拒绝了,但我并未灰心,而是去体会和观察,很快我就发现实际上他已经很饿,并且他之所以不吃是因为害怕,还有一点是他总是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