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结的动物学分析

总结的动物学分析

动物学:基础学科,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

规律。 一、绪论 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该系统反映纵向的三个主要的生物进化的阶段(原核、真核单细胞阶段、真核多细胞阶段),横的方面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个方向:植物、真菌和动物。 2、六界系统:非细胞总界(病毒界)、原核总界(细菌界和蓝藻界)、真核总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动物学研究方法: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 4、分类等级:界:Kingdon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5、双名法:这一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面一个字是该动物的属名,后面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属名+种名 三名法:属名+种名+亚种名 6、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能相互繁殖、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和其他种生殖隔离。双名法 7、亚种: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于种的范围,不同亚种之间可以繁殖。三名法 8、品种: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分类单元称为品种。

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机能 1、四大组织:上皮(被覆、腺、感觉)、结缔(疏松、致密、脂肪、软骨、骨)、肌肉、神经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三、原生动物门(最原始、最低等) 1、主要特征: 1)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聚集而成 2)缺乏组织和器官 3)原生动物的功能分化是靠细胞器完成 4)包囊形成很普遍 5)除包囊外,均生活在含水或潮湿的环境中。 2、分四个纲: 鞭毛纲(眼虫)、肉足纲(大变形虫)、孢子纲(间日疟原虫)、纤毛纲(草履虫)

3、利什曼原虫:黑热病,生活史(有鞭毛时在白蛉子寄住体内,无鞭毛时在脊椎动物体内) 4、痢疾内变形虫:生活过程分为三型(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包囊) 5、间日疟原虫:打摆子或者发疟子,无性世代在人体内,有性世代在按蚊体内 6、眼虫的主要特征 7、草履虫的主要特征 四、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囊胚的形成—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 2、卵裂:完全卵裂(海胆、文昌鱼)、不完全卵裂(鸡卵) 3、原肠胚的形成方式:内陷、内移、分层、内转、外包 4、体腔形成方式:端细胞法(裂体腔法)、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5、胚层分化:内胚层分化为消化道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及排泄器官与生殖器官小部分。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骨骼和血液等)、生殖与排泄器官大部分。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神经组织、感觉器官和消化道的两端 6、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时期的原口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动物。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7、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发育成成体的肛门,而在相对一端重新开口形成动物的口,这类动物称后口动物。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所有脊索动物。 8、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了其系统发展的主要过程,这个规律称为生物发生律。

五、多孔动物门或海绵动物门(最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侧生动物) 1、主要特征: 1)体制不对称、辐射对称; 2)细胞没有组织分化; 3)身体由皮层、胃层两层细胞构成: 4)皮层 单层扁平细胞 5)胃层 领鞭毛细胞。 6)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 7)具有独特的水沟系统; 8)没有神经系统。 9)海绵动物固着生活在水中物体上,而且看不出它们的运动——1857年以前,被视为植物。

2、逆转:海绵动物在发育成两囊幼虫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层,而植物极细胞留在外层,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正常形成原肠的过程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逆转。

六、腔肠动物门(真正后生动物) 1、主要特征: (1)辐射对称。 (2)二胚层、原始消化循环腔。 (3)有组织分化,特点:①上皮组织占优势;②上皮肌肉细胞兼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4)网状神经系统。 (5)具刺细胞。 (6)海水或淡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 (7)多数雌雄异体。 2、水螅的主要特征: 3、分纲:水螅纲(薮枝虫)、钵水母纲(海月水母)、珊瑚纲(海葵)

七、扁形动物门(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1、主要特征: (三角涡虫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两个相等的部分。 2)中胚层的形成 3)具有皮肤囊:上皮与肌肉紧密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体壁。 4)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但已分化为肠道。 5)排泄系统属原肾管型:只有排泄孔通体外,另一端为由焰细胞组成的盲管。 6)梯式(或梯型)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的神经中枢。由“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形状如梯。 7)生殖系统: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

2、分3个纲:涡虫纲(三角涡虫)、吸虫纲(华支睾吸虫)、绦虫刚(猪带绦虫) 3、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 (2)为动物体的结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3)是动物体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条件之一。

4、出现两侧对称的意义: (1)促进了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分化; (2)定向运动,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 (3)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条件之一。

5、原肾管: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成。 后肾管:相对与前肾管的一类排泄系统。一些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其排泄系统为来源与中胚层的管状结构,一般两端都开口,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

6、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第一中间寄住(沼螺、毛蚴)、第二中间寄住(鲤科鱼、囊蚴)、终寄住(人肝胆管、成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7、血吸虫生活史:中间寄住(钉螺、胞蚴)、中寄住(人、成体)。卵—毛蚴—胞蚴—尾蚴—囊蚴—成虫

8、猪带绦虫及生活史:头、颈部、节片(幼节片、成熟节片、孕卵节片)。中间寄住(猪)、终寄住(人)。孕卵节片—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八、假体腔动物(原腔动物) 1、原体腔:是原腔动物体壁围成、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 次生体腔(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广阔空腔。由中胚层中间形成的腔。 2、假体腔出现的意义: 3、人蛔虫的主要特征: 5、轮虫动物属于假体腔。 九、环节动物门(高等无脊椎动物) 1、主要特征:(环毛蚓的主要特征) 1)分节现象 2)次生体腔(真体腔) 3)疣足与刚毛 4)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自始至终都在血管和微血管网中流动,不流入组织间隙。 心脏和血管内腔留下的残迹,是残存的原体腔。 5)排泄系统后肾管:典型的后肾管两端均有开口,即一端开口于体腔,另一端开口于体表。 6)索式(链索状)神经系统:由一对咽上神经节(“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纵贯全身的腹神经索构成。 7)个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幼虫的前期不分节、原肾管、原体腔。

2、出现分节的意义: ①内部器官重复排列,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增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②节与节之间形同关节,增强了运动机能。 ③是动物生理分工的开始。

3、真体腔出现的意义: ①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消化机能。 ②消化管与体壁分开,促进器官的发生。 ③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辅助物质运输和体节伸缩。

4、分3个纲:多毛纲(沙蚕)、寡毛纲(环毛蚓)、蛭纲(蚂蝗) 5、同律分节:除前2节和末一体节外,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动物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其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的分节形式。

十、软体动物门(不分体节的真体腔动物) 1、主要特征:(中国圆田螺、无齿蚌的主要特征) 1)体制和分部:两侧对称,身体柔软不分节,具有外套膜和贝壳,真体腔和假体腔并存 2)消化系统: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 3)呼吸器官 :最早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鳃 4)循环系统:有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 5)排泄器官:属于后肾,由腺体部(肾体)和管状部(膀胱)构成。围心腔腺也有排泄作用。 6)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有集中的趋势 7)生殖系统和发育:大多数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不少种类有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蚌类有特殊的钩介幼虫。 2、分7个纲:无板纲(龙女簪、毛皮贝、新月贝)、多板纲(石鳖)、单板纲(新碟贝)、腹足纲(中国圆田螺)、头足纲(乌贼)、双壳纲(无齿蚌)、掘足纲(大角贝、海角贝)

十一、节肢动物门 1、主要特征: 1)体被外骨骼,横纹肌、相互拮抗 2)身体分部,异律分节,附肢分节 3)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 4)呼吸器官多样,水生种类:鳃和书鳃 陆生种类:气管和书肺。 5)排泄器官多样,基节腺、颚腺和触角腺、马氏管。 6)索式(或链索状),有神经节愈合的现象,感觉器官发达 7)生殖方式和发育类型多样化。生殖方式:卵生、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 两性生殖等。发育类型:直接发育、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等。

2、分类:三叶虫亚门(三叶虫)、甲壳亚门(中国对虾)、螯肢亚门(鲎、蜘蛛)、多足亚门、六足亚门(飞蝗)

3、中国对虾的主要特征:19对附肢:头5对(2对触角,3对口肢(1对大颚,2对小颚));胸8对(3对颚足和5对步足(步足为单肢型));腹6对(5对游泳足和尾肢)

4、飞蝗主要特征:口器:1片上唇、1片下唇、1对上(大)颚、1对下(小)颚、1个舌 5、口器类型及代表动物:虹吸式(蝶、蛾)、舐吸式(雌家蝇)、刺吸式(雌蚊)、嚼吸式(蜜蜂) 6、变态的类型 变态:动物幼体和成体相比,除大小不同外,还有其他差别,需经过一定的形态结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体的发育过程。 1)完全变态:幼体和成体的形态完全不同,生活环境与食物也各异,要经过蛹期才能变为成虫。(如甲虫、蜂、蝶,其幼体称为幼虫) 2)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和半变态 渐变态:若虫和成虫形态相似,生活环境也相同,只是翅还处在翅芽阶段,性腺还未发育成熟,这种变态称为渐变态。(如蝗虫,其幼体称若虫) 半变态:稚虫的形态和成虫的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相同,幼虫生活于水中,成虫生活于陆地上,这种变态称为半变态。(如蜻蜓,蜉蝣) 7、昆虫纲常见目 (1)缨尾目 衣鱼 (2)蜉蝣目 蜉蝣 (3)蜻蜓目 蜻蜓和豆娘 (4)直翅目 蝗虫、蟋蟀(蛐蛐)、螽斯(纺织娘、蝈蝈) (5)螳螂目 螳螂 (6)等翅目 白蚁 (7)虱目 人虱 (8)同翅目 蝉、蚜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