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

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5=25分)
1.社交媒体
2.品牌网络
3.新闻编辑
4.新闻敏感
5.深度报道
二、简答题(10×4=40)
1.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和特征。

2.唐·舒尔茨关于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5R”的内涵阐释。

3.版面编排设计的原则。

4.批评性报道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三、论述题(30×1=30)
谈谈目前我国政务微博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并结合整合营销传播相关原理与实际情况,给出你对政务微博工作改进的可行建议。

四、写作题(55分)
1.300字左右的消息,材料是南京鼓楼医院的豪华新大楼。

2.至少500字的评论,永州卖淫案。

参考答案
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5=25分)
1.社交媒体
答: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社交媒体应该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的过程。

有两点需要强调,一个是人数众多,一个是自发的传播,缺乏这两点因素的任何一点就不会构成社交媒体的范畴。

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如果网络不赋予网民更多的主动权,社交媒体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失去了根基。

2.网络品牌
答:网络品牌主要指企业注册在通用网址的域名与企业名称、商标一起构成企业的名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广义的网络品牌是指:“一个企业、个人或者组织在网络上建立的一切美好产品或者服务在人们心目中树立的形象就是网络品牌”。

网络品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互联网手段建立起来的品牌,二是互联网对网下既有品牌的影响。

网络品牌由一下四部分组成:(1)网络域名如.com、.cn、.net等网站实名。

(2)企业具体的网站。

(3)pr值
是网络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pr值是google搜索排名算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级别从1到10级,10级为满分,PR值越高说明该网页在搜索排名中的地位越重要。

(4)关于企业的软文和相关的东西。

3.新闻编辑
答:新闻编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工作,二是指一类职业身份。

作为一种工作,新闻编辑是指新闻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展示、新闻互动与公共交流的组织与引导。

作为一类职业身份,新闻编辑是指协助编辑部主任和版面主编工作,担负一定范围的稿件编辑任务的人员。

其主要职能是:审读稿件、初选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有时需要根据稿件中的具体问题与作者及时沟通,指导作者对稿件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4.新闻敏感
答: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的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

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意识内化而成的本能反应。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有:①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政治敏感);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读者;③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④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事实;⑤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新闻敏感一般表现:①快捷,即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②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③灵活,即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5.深度报道
答: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

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

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

在西方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

二、简答题(10×4=40)
1.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和特征。

答:网络人际传播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工具)而形成的一种人际交流和沟通的现象。

比传统的个人对个人的人际传播具有鲜明的优势。

(1)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
①传递信息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过程,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首先是信息传递、交换和分享的过程。

被传递、交换和分享的信息可以是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可以是生产和生活的具体经验,也可以是从中抽象出来的科学知识。

计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

尽管互联网还只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但是今天网上的信息已经足够丰富,只要你拥有足够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不出家门而尽知天下之事,已不是幻想,只要你乐意,便可以轻点鼠标将这些信息复制、转发给任何人。

②协调人际关系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人们往往通过人际传播,交流意见,达成共识。

有时传播的内容并无太大的意义,一个笑话,甚至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能起到交流感情的作用,起到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网络传播中既可以传递重大的信息,展开严肃话题的讨论,也可以传递幽默笑话,或者一张贺卡、一句问候,同样起到交流感情、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虽然网上不可能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但与传统的书信、电话、电报等间接人际传播相比,明显要方便、快捷,而且成本要低得多。

在计算机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人际传播的空间被无限扩大了。

任何有着特殊兴趣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不管是社会精英,还是贩夫走卒,在网上谁都不在乎,只要有共同兴趣,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分享,真正实现了人际交流的平等。

③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功能
网络传播所营造的虚拟环境,扩大了网民的交际范围。

网民既可以方便地与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同事、朋友交流信息,互致问候,不管他(她)身处遥远的他乡,还是隔壁房间,甚至就在同一办公室的另一张办公桌上,也可以与素不相识的网友展开讨论。

而这正是网络传播的魅力所在。

在网上,各种讨论话题广泛,从身边琐事到宇宙终极,几乎无所不包。

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里,上网者戴上了面具,放下了身价,不必考虑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甚至不必考虑自己的年龄、性别,家长里短、趣事绯闻、治国方略、国际关系,尽管实话实说,或假话假说,全凭自己高兴,而不必顾虑别人是否爱听。

(2)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①匿名性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人际传播的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
挥。

在网上,交流是自由的、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任何人,合则聚,不合则散,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也给信息的发送者带来一种安全感。

匿名既给信息传播者说假话的方便,也使他们打消了说真话的顾虑。

②想象空间
基于文本的网络传播,给信息的接收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留给信息接收者的想象余地是十分有限的。

传播者的身份、地位、知识、修养、气质、外形乃至穿着打扮都会影响信息接收者的理解。

而在网上,除非通过视频聊天,这一切因素都不复存在,交流的双方面对的是电脑屏幕,信息的载体是一串串字符。

虽然通过网络传情,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最后喜结良缘的网民确有人在,但是更多的只是在虚拟环境中发挥想象力获得的心理满足。

③网络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在网络传播实践中,广大网民创造了网络语言和适用于网络传播的非语言符号。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除了通过语言表达实现以外,还可以通过非语言表达方式实现,如表情、眼神、姿势、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等。

网络传播一般是通过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字符来实现的。

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一些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如“斑竹”、“美眉”、“大虾”、“偶”、“东东”、“PK”等等,有些甚至进入了日常生活和传统媒体,以至于引起一些人的忧虑。

为了减少篇幅,一些特殊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也被普遍采用,包括英语缩写或谐音、阿拉伯数字以及用标点符号组成的图形等。

为了便于理解,避免误解,这些特殊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均为约定俗成。

2.唐·舒尔茨关于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5R”的内涵阐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