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弱儿的管理(一)概念体弱儿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反复疾病困扰而使生长明显受到影响的儿童。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筛查出的体弱儿(三)范围:1、早产儿。
2、低出生体重儿。
3、活动期佝偻病。
4、中重度营养不良。
5、中重度缺铁性贫血。
6、生长发育监测中的低体重、消瘦、生长发育迟缓。
7、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单纯性肥胖、先天性缺陷、器质性疾病等。
二、收案标准:(一)佝偻病:1、腕骨x线检查有活动性佝偻病征象。
2、X线正常或无条件检查,有血生化检查异常,并有一项佝偻病症状及体征。
3、X线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或无条件检查时,可根据以下条件收案:(1)3个月以上的婴儿,具有典型的颅骨软化。
(2)1岁内婴儿,有两项佝偻病症状及一项主要体征或两项次要体征。
附:佝偻病的症状及体征:1、佝偻病症状:多见于2-3个月后(1)多汗:头部易出汗,有酸臭味,每睡必浸湿头发或枕巾,出汗与室温、季节、衣着无关。
(2)、夜惊:无任何刺激或极轻微的刺激就惊醒,醒后常常哭闹。
(3)、非特异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好发脾气、失去正常小儿的活泼性。
2、佝偻病体征(1)主要体征:①颅骨软化:多见于0-6个月婴儿,于顶骨和枕骨中央部分,有压乒乓球样感觉。
3个月以上婴儿有诊断意义。
②方颅:多见于7-8个月以后,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严重时呈鞍形或十字形颅。
方颅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形区别。
③肋膈沟:多见于1岁以后,因肋骨受膈肌牵拉向胸内凹陷成一横沟,应于仰卧位检查,不能在坐位检查。
④肋骨串珠:多见于1岁左右,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的骨样组织增生所致,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呈串珠状,以两侧第7-10肋最显著。
⑤鸡胸:多见于1岁左右,胸骨与第7-9肋骨相连处软化内陷时,胸骨柄前突,呈鸡胸状,但应除外先天畸形。
⑥漏斗胸:多见于1岁左右,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呈“漏斗”状,但应除外先天畸形。
⑦手、脚镯:多见于7-8个月后,腕踝部骨样组织增大,呈椭圆形隆起。
⑧“O”、“X”形腿:见于会走路的小儿。
下肢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畸形(“X”形)。
须鉴别生理性弯曲。
⑨脊柱后突或侧弯:检查时应注意体位以免误诊。
(2)次要体征:①囟门增大:1岁内小儿前囟门>3cm×3cm,1岁后小儿前囟门>2cm×2cm。
②囟门闭合延迟:1岁半前囟仍未闭合。
③囟门边软:触摸囟门边缘,感觉变软变薄。
④枕秃:头发因汗水刺激,睡时经常摇头致使枕后脱发成环形。
⑤出牙迟缓:1岁后仍未出牙,排除口腔疾病所致。
3、实验室检查:(1)血碱性磷酸酶:正常时<20单位,异常时升高。
(2)血清钙正常值为2.20-2.70mmol/L,异常时降低。
(3)血清磷正常值为1.45-1.78mmol/L ,异常时降低。
(4)钙磷乘积正常值>40,异常时降低。
4、腕部X线检查(1)初期: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
(2)激期: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稍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毛刷、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
(3)恢复期: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增宽、增浓。
佝偻病的防治:(一)食补和户外运动:坚持母乳喂养,4~6个月及时添加辅食,含Vit.D较多的食物有肝、蛋黄、鱼子等,含钙较多的食物有豆制品、菠菜、鱼虾等。
做到3岁前以奶和奶制品作主食,牛奶每100ml含钙量为104mg,小婴儿用配方奶替代鲜奶更为适宜。
此外,还应每日到户外活动至少2小时,以增加自身Vit.D的生成。
(二)药物:1.预防量:生后15天开始补充Vit.A : Vit.D=3 : 1的鱼肝油,Vit.D的每日预防量为400IU。
元素钙的供给量标准(RDA)为儿童400~800mg/天。
而钙剂的选择主要看两点:(1)所含钙元素的剂量,(2)所选钙剂的吸收率。
2.治疗量:活动期用Vit.D 1万~2万IU/天口服,一个月后减至维持量继续口服2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半年后复查。
而钙剂的补充原则是缺多少补多少及具体化原则。
经治疗后运动功能恢复较快,但要限制过多运动以防出现畸形。
(三)后遗症期治疗:增加营养、加强运动、不必给以药物治疗,轻度鸡胸可通过俯卧撑或扩胸运动使胸廓扩张逐渐纠正,严重骨骼畸形最终将以手术矫正。
(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主要由于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了而引起。
营养不良可使儿童体重下降,生长停滞,各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易合并感染,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一、病因1、喂养不当由于饮食安排不合理,如数量不足,品种单调或质量不高,从而不能满足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
2、疾病影响迁延性腹泻,慢性传染性疾病,肠寄生虫病直接影响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先天性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幽门狭窄、贲门迟缓可造成喂养困难和反复呕吐。
3、不良饮食习惯偏食、挑食、常吃零食,进食不专心,三餐热能分配不均,饮食时间不规律等。
二、诊断1、临床表现最早出现体重不增,随后体重开始下降。
患儿可出现乏力,肌肉松弛,皮下脂肪减少,毛发干枯。
严重营养不良患儿可出现身高增长迟缓,智力发育落后。
2、评估标准(1)评估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公布的三个指标:即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体重别身高的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2SD)为评价标准。
(2)分类和分度营养不良可分为三类,即体重低下、生长迟缓和消瘦。
①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评价标准。
此指标主要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但单凭此项指标不能区别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
②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别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评价标准。
此标准主要反映儿童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③消瘦儿童的身高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评价标准。
此指标主要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
轻度评价指标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轻度。
重度评价指标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3、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1)最早表现是体重不增,随后体重下降。
(2)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松弛、皮肤毛发干枯(3)久之出现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性水肿、反应迟钝、智力落后等,并易患各种疾病。
三、预防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需定时、定量、定点,食前有准备。
进食环境需要安静并保持心情愉快、思想集中,细嚼慢咽。
防止偏食、挑食、不吃零食。
注意食品卫生和就餐礼貌,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2、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饮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食物品种多样化,荤素搭配,保证供给儿童足够的热能和蛋白质。
一般选择低盐少糖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鱼、瘦肉、豆制品和绿叶蔬菜等,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时治疗消化道疾病和各种慢性疾病,矫治先天性畸形。
对消化功能差的儿童可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如捏脊疗法或服用开胃健脾的中药。
4、定期体格检查根据儿童年龄按要求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体重不增等产生营养不良的潜在危险因素。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凡6个月以下婴儿血红蛋白低于100g/L ;6个月以上小儿血红蛋白低于110g/L 均应收案管理。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的铁不能满足儿童生理的需要,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色素与红细胞不成比例,产生缺铁性贫血。
发病年龄常见于6个月—3岁。
缺铁性贫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抗感染能力以及学习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1、贫血分度:血红蛋白为90—小于110g/L 者属轻度,60—小于90g/L 为中度,30—60g/L为重度一、病因1、铁摄入量不足铁的摄入量不足是发生该病的最主要原因,小儿饮食中缺铁或偏食挑食等。
2、生理需要增加儿童生长迅速,对铁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如不注意共给富铁食物,容易发生贫血。
3、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如钩虫病、肠道出血可使铁的丢失增加;慢性腹泻、营养不良也可造成铁的吸收障碍。
二、症状和体征:(1)长期食欲不振。
(2)精神萎靡、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
(3)面色、口唇、甲床、睑结膜及手掌呈苍白色。
三、治疗1、饮食治疗轻度贫血的患儿可以采取调整饮食的治疗方法。
在原来饮食的基础上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动物血、瘦肉、牛肉、鱼、大豆、面粉、红枣、黑木耳、血糯米等。
使每日所共给的蛋白质、铁和热量均高于正常饮食,并给予新鲜的绿色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直至消除贫血现象。
2、药物治疗选择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血红素铁等易吸收,加用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饭后2小时服用吸收率高,但不能与钙、锌制剂同服。
有腹泻者停药,病愈后再用铁剂治疗。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治疗一个月可停药。
中度以上贫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药4—6周方可停药。
(四)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1、早产儿:孕满28周至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
2、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
(五)反复呼吸道感染:每月感染1次,连续3个月或每月呼吸道感染2次。
(六)哮喘:医院有明确诊断。
(七)肥胖:身高别体重大于同性别同身高组20%或中位数加上2个标准差以上;(八)先天性出生缺陷以及器质性疾病:每发现一例收案一例。
三、结案标准:(一)佝偻病:1、症状消失、体征减轻或消失。
2、血生化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3、X线检查正常或仅有临时钙化带增宽、密度加厚。
(二)营养不良:1、按年龄别体重达到均值减去1个标准差以上,且症状、体征消失,并维持2个月。
2、如经指导、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但体重仍未达到均值减去1个标准差以上者,可采取按身高别体重已达到均值减去1个标准差以上即可结案。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血红蛋白上升至正常,并维持8周不下降。
2、贫血症状及体征消失。
(四)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1、体重达到正常,按年龄别体重或按身高别体重达到均值减去1个标准差以上,并维持2个月无变化。
2、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吸吮能力增强、体温保持正常、大小便正常等。
(五)反复呼吸道感染:连续2个月无呼吸道感染症状。
(六)肥胖:身高别体重大于同性别同身高组均值的15%或中位数加上2个标准差以下。
四、体弱儿管理程序(一)体弱儿的筛查筛查:儿童出生后,由助产单位转到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级卫生室,通过各级医务人员的产后访视或4、2、1体检筛查出体弱儿。
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应做到1、及时掌握本辖区的体弱儿情况,认真详细填写儿童保健手册,定期检查指导。
2、定期与县妇幼保健机构核对体弱儿,掌握情况,追踪结局。
3、定期参加例会,及时报告当地体弱儿的动态变化情况。
4、体弱儿应专册登记,同时对体弱儿进行个案登记管理,做好体弱儿的转诊、追踪随访、结案等工作,并做好体弱儿转归后的访视工作。
(二)登记、管理、监护矫治、转诊与处理1、所有筛查出的体弱儿均要专册登记(体弱儿专案管理登记表),及时列入专案管理。